欲知天下事须读圣贤书
(2023-02-23 09:00:21)
标签:
文学/原创 |
欲知天下事 须读圣贤书
明代冯梦龙说:“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读书可以开阔视野,使人博学,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读书的好处之一,是可以从书中汲取到别人的经验,便减少了靠自己撞破南墙来获得教训的可能。
古人的句窦典章,是古圣先贤们用心观察这个世界和宇宙的心得体会。我们现在有幸可以看到,就实现了我们与祖先们的跨时空连接。穿越式的纵向读书方法,神交古人,让人不孤单,读《庄子》就和庄子交朋友,读唐诗就和唐朝交朋友,读宋词就和宋朝交朋友。
不只是朋友遍天下,而且还朋友遍古代,加起来就是朋友遍古今。这等于纵向扩大了社交圈,而很多智慧就是从这种纵向社交圈产生的。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冯梦龙说:“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高尔基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
读书可以提高修养,但这绝不是因为知识的增加,读书很多甚至是专家教授、修养依然令人不齿的人,太多了。道家主张“气”是人的精神的根本和桥梁,气足则精满而神和。读书之所以能够提高人的修养,正是因为可以养气。
庸俗无趣的生活是一种病,读书就是我的止痛药。时间带走一切,读书带走时间。与其在人群中苦苦寻找答案,不如纵身字里行间,被圣贤的智慧和人格光辉所照耀,见天地,见众生,终而见自己。
古人说:“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一个人见的多了,听的多了,自然会心生智慧,不容易被迷惑,而人的见多识广,除了依靠亲身经历的直接经验之外,另一种重要途径则是读书。
读书的好处之一,是可以从书中汲取到别人的经验,便减少了靠自己撞破南墙来获得教训的可能。因此,明代冯梦龙说:“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读书可以开阔视野,使人博学,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显然认为“读书”“行路”都很重要,但是究竟哪一个更重要呢?
大多数人可能会认为“行路”更重要,这恐怕是因为我们已经接受了课本上“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反复强调的那句“实践出真知”。古人的看法恐怕是正好相反,他们一般认为,尽管“行路”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仍然是读书。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孩子,在实际地接触世界之前,先通过书本来了解世界,这是很有必要的。
就人生而言,先读书等于是在“行路”之前先有了一幅“地图”,有了一个前期准备。古训: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这样,“行路”之时,才能不断有发现、认证的喜悦,同时也对“地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许还会发现“地图”的不足之处,甚至对“地图”进行修正。没有这一前期准备,“行路”就会显得盲目、紧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书本的教育,常常带有一种理想主义,孩子通过读书而有了对理想的追求,有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是实际生活教育所难于得到的。孩子如果不在早期接受一些理想、浪漫的教育,以后再教育就难了,而未经足够的书本教育的成人往往过于功利。
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走的地方确实不少,并未觉得走路如何优越于读书,年岁渐长,阅历增多,心中的疑惑却也越来越多,想到的说不出,说得出的又写不出。有的人去的地方不少,但见识并不多。看网上那些晒旅行照片的,写感悟,写旅游笔记的,都没啥见识,都是些走过的烟云,随时吹,随时来,也准备着随时散。
路是走了,地方是去了,但脑子还是空的,能证明自己去过的,或许就只是那些引以为傲的照片。
古训: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过去讲“学而优则仕”,当今读书也能提升人的素质,转化为知识经济。“商界奇才”李嘉诚,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晚上睡前读书的习惯。他说:“知识并不能决定你一生财富的增加,但你的机会一定会增多,你创造机会,才是最好的途径。”
一个人是否富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其实,头脑中的富有比什么都重要。权力终会失去,金钱不是万能,美女也会厌烦,掌声更是须臾,惟有进入大脑的东西才永远是自己的。所以,“有书真富贵”的真正含义,是读书使人的精神世界富有,而这种精神富有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得来的。
读书贵在坚持,一旦养成习惯,就会随时随地,忙里偷闲,心情愉悦地去读,古人说,“有工夫读书谓之福”。《菜根谭》:“淡欲有书,神仙之境。”意思是心中没有过多的欲求,无事之时,有书陪伴,生活就会像神仙一样逍遥。在古人眼里,真乐唯有读书,沉浸在书中可以获得无穷乐趣。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在这平凡琐碎的生活里,愿我们总是能偷得浮生半日闲,在与书相伴的时光里,寻得片刻的安静与恬淡!一个人不读书,就像花朵不接受雨露,就像树木不沐浴阳光。一个人不读书,就像在旅途上失去了方向,就像在夜晚看不到星星。一个人不读书,就像在沙漠里跋涉而失去了水分,就像在夜幕里没有了烛光。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关于学习的名言,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科学的自负比起无知的自负来还只能算是谦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读书可以晓古知今,洞察内外;读书能穿越时空隧道,到达过去现在和将来。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在当前这样一个喧嚣的世界里,让我们拥有一颗宁静的心,抽空来读圣贤书吧!在当前这样一个浮躁的城市里,让我们心平气和地选择白纸黑字作为孤独时的良师益友。让我们一同泛舟书海,享受如苏轼般“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豪迈人生吧。
一个人不读书,就像花朵不接受雨露,就像树木不沐浴阳光。一个人不读书,就像在旅途上失去了方向,就像在夜晚看不到星星。一个人不读书,就像在沙漠里跋涉而失去了水分,就像在夜幕里没有了烛光。
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伏尔泰
“山重水复疑无路说说,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用来形容读书人的心境,也是恰当的。一般情形之下,读书人攻城掠地,在知识的海洋中苦苦求索,都要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闷阶段,其时身临遏涩之境,前不见村后不着店,孤苦伶仃,步履维艰,那份愁苦,实难堪受。而且,读书人亦是凡人俗子,哪能没有来自书外的聒噪?若要跨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心里没有一番痛苦煎熬的争斗抉择,恐怕是难临其境的。
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我们获得在这个社会上良好的生存,读书是唯一的捷径。前人把自己的积累通过书籍传授,为的是延续文明;我们学习这些知识,为的是文明能够延续。知识一定是学习来的,经验要靠自己慢慢积累。为了优质的生存,学习知识代价最小,积累经验代价最大。所以王充在《论衡》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出现了不少空谈家,他们读书只是为了“驳斥”别人,高声宣扬自己的革命精神,以便跳到那些比较谦虚,比较严肃的同志面前去。高尔基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
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所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类,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这是一个极合乎科学的办法,它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储有用的材料,供将来的需要,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与系统化。
毛泽东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他对自己的要求是“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的读书目的十分明确,就是“有为人之学,有为国人之学,有为世界人之学。为人之学者,父子夫妇昆弟之道,布帛菽粟之宜也。为国人之学者,明其国历史地理政教艺俗之学也。为世界人之学者,世界观,国际学也”。他用自己的人生之路证明了自己的读书意义,即是为寻找救国救民之真理。
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灾难。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同样是一个人人生前进的阶梯。
宋代有个大臣,叫倪思,主张抗金,反对求和,以直谏著称,在兵部礼部都做过尚书。宋史有其传。他关于读书有过一段朴实的高论,他说:“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棋子落声,煎茶水声,皆声之至清者也。”这些都是自然界和生活中最美好的声音,但倪思最后说:“而读书声最。”
一个人,若手头桌头床头,总有悦心的书陪伴,是一生的幸事。书在左右,或信手闲翻,或倾心细读,或一笑看过,或反复品赏,芬芳盈口,满心余香,所得的,都是生命的真意趣大滋味。把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美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