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孤独的老年人
(2023-02-11 08:35:19)
标签:
文学/原创 |
小区里 孤独的老年人
在常人的眼里,城里的小区里,是很热闹的。小区里,大家聚集在一起生活,年轻人去上班,老年人在闲聊,打打牌,跳一跳广场舞,都过得很开心。只有在农村,常常看到独居的老人,一年到头,也只有过节的时候,才有儿女过来看看。平日里,老人总是形影相吊的样子,很孤独。
其实,在小区里,也有很多孤独的老人,尤其是在小城市里。
留守老人,似乎于我的印象就是端坐着小板凳,坐在门口,眺望路口,灰色的眼神同时透露着某种迷茫和坚定。灯光昏暗的房子,一方小小的四方的电视机,主持人端正身体播报着世界各处的新闻,天气预报像是某种闹钟,每天必看。低矮的灶台,大铁锅里热着或许还是昨天的剩饭剩菜,热好盛了一碗,夹一点菜,端着小板凳继续门口边吃边眺望远方。
作为父母,总是希望儿女长大了有出息,去遥远的大城市工作,要是有机会去国外工作,就再好不过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要是城里人回到农村去种地、养鸡养鸭养猪,那就是往低处走,是会被人看不起的。在大部分人的眼里,只有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才是人生往高处走。很多父母,为了把儿女培养成才,耗费了毕生的积蓄。还有一些父母,为了儿女在大城市安居乐业,把自己唯一的房子也卖了,宁愿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
“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父母老了,真的可以靠远在大城市的儿女养老吗?有人说:“儿女去了大城市,就等于半个儿女;儿女去了国外,就等于没有儿女。”这句话,说得有些过分,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相距千里之外的儿女,一年到头也难得回家一次,偶尔拿一些钱给父母花;国外的儿女,好几年都不会回家,偶尔打个电话问一问父母的情况。
父母老了,如果还有一个儿子或者女儿在本地,那么父母还有一个依靠的人,如果儿女都在很远的地方,那么都靠不住。
居住的小区里,有一对老夫妻,他们唯一的儿子去了深圳工作,是某企业的副总经理。但是儿子工作很忙,一年到头,也就回来一次。
那年夏天,大爷过世了,家里只有他老伴一个人。身体还算好,但是因为失去了丈夫,一直都很悲伤,精神有些恍惚。每天一大早,都能看到她提着布袋子去买菜。有一天,我问她:“今天,你买了什么菜呢?”她说:“哦,我什么都没有买,什么都不缺。我只想去菜市场里看看,听一听说话的声音。”听到这句话,我的鼻子一酸,差点就掉眼泪了。一个独居的老人,每天连一个说话的地方都没有,她的内心是多么难受。嘈杂的菜市场里,她还可以和商贩讨价还价,这样的“聊天”方式,让她找到了一点点温暖。那些儿女一年到头都不在身边的老人,真的很孤独。虽然小区里人来人往,但是大家都是各忙各的,并没有多少言语和感情上的交集。
并不是所有的儿女,都能够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并不是所有的儿媳和女婿,都能够接纳爱人的父母。
当老人和儿女常常争吵不休的时候,老人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孤独。儿女家和父母家,分明就没多远,但是他们却“老死不相往来”。
作为儿女,如果不想孝顺父母,那就有一万个理由,反正都是父母的错。那些孝顺父母的人,从来不会挑剔父母,而是理解父母。
在小区里,有些老人,分明过得很好,但是他们的内心很孤独,他们缺少了儿女的关爱。事实上,不管左邻右舍有多好,都不能代替儿女的爱。钱和房子,可以改善生活,但是不能驱赶孤独,也许房子越大,孤独感越强。
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大部分的家庭,都是老人体谅年轻人,知道年轻人工作很忙,在外面混得不容易,尽量不打扰年轻人。可是,年轻人是否能体谅老人的不容易呢?很多年轻人,一开口就是说:“我没有时间,我现在还没有买房子,我也没有办法。”
事实上,只要年轻人愿意照顾父母,就总是有办法。把房子里拾掇一下,总有一个地方,可以加一张床;把日常开支省一省,不差父母那两碗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以为住在小区里的老人,就真的过得很幸福,总有一天,他们也需要人来照顾,作为儿女,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孤独,也许比贫穷更可怕,比病痛更可怕。陪伴是最好的爱,作为儿女,如果真的没有时间天天陪伴父母,隔三差五打个电话,帮助父母赶走孤独,也是一份孝心。
在网上看过一个新闻:一对年过六十的男女,因一次同学聚会而发生婚外情,两人爱得非常投入,非常热烈,浪漫程度绝不亚于年轻人。可是后来却因外界的各种压力,而相约自杀殉情了。我想,死亡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前没有爱过或被爱过,死时没有心爱的人陪伴,一个人孤单单地上路。
不是为婚外恋洗白,也不是歌颂婚外恋,只是想告诉大家,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男人和女人们,不要觉得自己老了,而不敢再去追求美好的爱情,无论多大的年纪都需要爱和被爱,都渴望有一个情投意合的人儿陪伴自己走过春夏秋冬,欣赏风花雪月,手拉手在夕阳下散步,撑一把伞,在细雨里徘徊,人生太短暂,不要让岁月白白在孤独和荒芜中匆匆流逝。
如果有缘遇到那个爱的人,无论有多老了,都不要轻易放弃,因为来日不长,一转身就可能是永远的失去。
如果没有爱,那活着的意义又何在。活得越长,孤单寂寞的时光就越久。这种情感的荒芜,就如同无边无际的黑夜,看不到光明和未来,一片死寂的世界。这样的活,还不如死。可现实中,在我们身边有多少中老年人,就是生活在生不如死的境遇里,一天天熬日子,混吃等死。
小区有个妇人,已经独自生活二十多年了,如今年过五十了 头发都有些白了。年轻时为了孩子,离婚后一直没有再接触感情,就这样,那么美好的青春岁月白白流逝。人生真的很短暂,一转眼就老了。现在,孩子都成家立业了,自己也已经退休了。一个人的日子更加孤独寂寞,天天盼着孩子的电话,可是孩子工作忙,哪有时间老给给妈妈打电话,于是女士总是很失落。她也希望能有个伴,但是又觉得自己年纪这么大了,还有这种想法,有些不正经,而且,不是你想找就能马上找到的。天天一个人窝在家里不和人接触,到哪去找呢?
在中国,有多少孤独的中老年人还在默默忍受,他们缺的是什么?他们缺的是改变的勇气。
老年人孤独的原因是什么?人老就意味着孤独。的确,人到老年后,生活圈子日渐缩小,曾熟悉的群体日渐疏远,子女要忙的事越来越多而对父母无暇顾及,于是前来听老年人倾诉内心情感的人也日益减少,致使孤独感常与老年人相伴。
据资料,约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有时和经常有孤独感。总的来说,老年人孤独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家庭方面。在家庭结构方面,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已经从传统“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中分化出来,成为“两代同堂”或“小夫妻”型家庭结构,子女婚后大多离长辈而去,难得一聚。
与子女相处方面,好儿女志在四方,坏儿女嫌弃老年人。大凡事业心强闯荡天下的子女,很少能厮守着老年人,伴随父母。某些良心欠佳的子女,仅对父母的遗产和劳动力感兴趣,而对老年人的生活、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全然不顾。
在于子女关系方面,很多老年人与子女合不来。老年人与年青人的代沟有扩大趋势,老年人固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不为后生认可,由此而疏于代际交往,与子女分开生活。同时,随着生活的节奏的加快,亲人忙碌无暇与老年人接触。
此外,丧偶等因素也会造成老年人心理上的孤独感。对于那些单身老年人来说,受制于“老不正经”压力或子女的阻拦,再婚不能,也是造成孤独的重要原因。
事业方面。因离退休而离开了工作单位和同事,从开放的大范围退缩到封闭的小圈子,原有的知识结构,技能训练能力,往往已不适应现代社会。
兴趣方面。进入老年,兴趣索然,自娱乏门。有不少老年人未培养起自己的兴趣爱好,离开工作岗位后,除了吃饭睡觉,便是看电视、身心无所依托。
病理和生理的变化方面。如脑动脉硬化、某些激素水平的变化等,可使有些老年人性格变得孤独、怪癖。
同时,老年人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经受、饱偿了人生的所有甜酸苦辣,遭受过无数的挫折和打击,知道人生生存的艰难,幸福来之的不易。所以人之老年为人处世更为谨慎,更为老练,这是老年人的优点,是老年的宝贵财富。但老年人谨小慎微,畏畏葸葸,顾前思后,这就成为弱点,缺点。所以老年的另一特点,一般是胆小怕事。由于老年人的胆小,所以老年人更经不起孤单,经不起孤独。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封闭的现代高楼居住环境,更加重了老年人孤独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