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举头三尺有神明

(2022-11-19 07:27:44)
标签:

文学/原创

举头三尺有神明

 

中国,作为当代历史保存最为完整的文明古国,从一开始的周公制礼到现代的精神文明,“礼仪之邦”这四个字在咱们国家是名副其实。不管是维护道德底线的法律,还是人们内心的最后一道道德防线。遵循教诲和品德的要求是一代代中华儿女都在做的事。

中国有一句老话“人在做,天在看”,而化用这句老话诞生的俗语便是“举头三尺有神明”,想来很多人都知道,但你知道这句俗语的下半句吗?

刚开始听闻此俗语还是在孩提时代,当时就有一个疑惑,“举头三尺”真的有神明吗?曾经有古人将自己无法理解的事物称之为“神迹”,久而久之人们创造出来的神越来越多,最后组成了一个神仙宇宙,不说西方的古希腊神话,就是咱们国家的古代神话就异彩纷呈。

当时能够约束人们行为的规矩不多,试想法家诞生到今天多少年,而在法家之前是什么来约束人类的自身行为呢?自然便是玄之又玄的神,人在做坏事的时候迟早要遭报应,这是很多人的共识。这种因果报应有点类似佛家学说,倒不是说佛家的文化的影响有多深,而是在于寻常生活中人们都这么认为。

很可惜,在寻常生活中大多数时候都是“好人命不长,坏人活千年”的景象,舍己为人有时候听起来甚是壮烈,让人敬佩,但以最后的结果来看,做了好事的人真的得到了他应有的回报吗?或许太过强求回报,有点显得太过市侩。

比如,一天你走在河边看见一个孩子落水,你会游泳但不是很好,恰逢寒冬,你会下去救人吗?如果你下去就要想考虑到自己水性并不是非常出众,一旦腿抽筋河里必然多一具尸体,又或者你成功地把孩子救了上来但自己却没爬上来。最后一种可能,你成功地把人救了上来,孩子的爸妈找到你想要以金钱表示自己的感谢,你会接受吗?

如果把善意当作一种交易,这个世界将充满铜臭味。以前不理解这句话,现在懂明白了,做不做与当时的自己而言肯定想不了太多,若视而不见事后必然内心难安,因此便引出了“举头三尺有神明”的下半句:“不畏人知畏己知”。

千万不要以为,骗人是一种简单的事儿,要不然为何娱乐圈的金马影帝就那么几个呢,能够演得好让人相信是有难度的,就算成功了,骗得了别人也骗不了自己,尤其是在亏做亏心事这方面。

做与不做因人而异,最后的后果也要因人而异,有的人天生就是一个坏胚,哪怕做了亏心事心里也没有任何芥蒂。但有的人不行,做了错事,捂着自己的良心感觉心脏隐隐作痛,这都是人之常情,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后者,毕竟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接受的是一种大众教育,其中传递的善恶观念,深入人心,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事实就是如此。

因此,当我们做了一些违背我们所接受教育的这些事情之时,内心很难发生共鸣,自然而然地产生抗拒心理,久而久之,就成了心病。

最后,“心安”是一种很难得的境界,就拿现在的人们来说,怎样才能心安?工作的压力、生活的负担越来越重,很多人都在想怎样才能又轻松又能搞钱?在当前这个粉丝经济崛起这年代,一些网红每天日进斗金让人眼红不已,嫉妒让人面目全非,心态也是如此,因此追求心安我们不妨做些好事,少做坏事,正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你说呢?

叶存仁(公元1710-1764年),字心一,号墨村,湖北省武昌府江夏县人 (现为湖北省武汉市武昌)。

清朝叶存仁,做了三十余年的官。他离任时,手下部属执意送行话别,但送行的船迟迟不发,叶存仁好生纳闷,等至明月高挂,来了一叶小舟,原来是部属临别赠礼,故意等至夜里避人耳目。叶存仁当即写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拒礼而去。

为什么叶存仁说“不畏人知畏己知”?这说明叶存仁知荣辱、讲自爱。自尊自信的人,有着强烈的荣辱观,能够用正确的言行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衡量自己的言行,不做有损于自己名誉、形象的事,因此,他“不畏人知畏己知”。

古代人因为信仰神灵,如果遇到某方面不如意,就会到相应的祭庙中叩拜。这里举是指向上的意思,案是指摆放香火的供桌。原意是指神明在供桌上面三尺的地方看着你,如果你虔诚祈祷供奉的话,神明会显灵帮助你。

后来出现了引申义,表示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做任何事,你头上三尺地方的神明都会看得清清楚,所以任何人不要以为没有人在旁边就做坏事。是劝善规过的意思。所以后来又有了“举头三尺有神明”,“抬头三尺有神灵”等等类同的说法。”

又有另外一种说法:“举头三尺有青天。人可欺,天不可欺”。 这句话是叫我们时时刻刻检讨自己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要止恶行善。

举头三尺有神明,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那为什么那么多作恶的人都活得好好的。也没有看到神明去找他麻烦呀。那如果没有神明,那人们为什么都在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呢?神明是没有的,但天网是有的。

老子讲,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意思就是:天网广大无边,虽然稀疏,但从不有失。这个天网就是我们常说的,天地之间有杆秤。我们每个人的头顶都有这么一杆秤,秤盘里装是我们的德,秤杆是我们能走的高度,秤砣则是我们自己。

秤盘里的德越多,我们能在秤杆上走得越远。如果秤盘里没有德了,你再往前走一步秤砣就会跌落万丈深渊。如果秤盘里的德足够多,那秤砣就可以走到足够高的位置。而那些作恶的人,很多时候他们德还能支撑其行为。如果哪一天不能支撑了,就是清算的时候。

这就是我们说的举头三尺有神明。也是厚德载物的道理:德厚了就能承载更多的物质。

孔子在大学里说: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意思是说:你的德很厚,但你获得的福泽却很薄;或者是你的德很薄,而你获得的福泽很厚,是从来没有的事。其实说的就这这杆称的作用。

人的福泽(德)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带来的,一种是自己修来的。带来的德的多少,很多时候能供你选择和匹配自己的出生环境和生活环境。

带来的越多,自己能选的生活环境也就越好。这也就是人们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当然也有,带着很多的德,却选择一般的生活环境,这样的人,往往都能后天发力,一举成龙成凤。也有带来德不多,却想选着好的环境的,这样的结果往往都很悲惨。还有一些福泽不够的,在来到人间的路上就消失了。

还有就是自己修来的。那就要靠自己后天的努力修来的。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有两个被称之为日游神和夜游神的神仙,他们分别掌管这一天之内在民间的所有的事情,白天,日游神温良就会到记录着凡间的人生百态,而到了晚上的时候,夜游神乔坤就会继续记录晚上人间的善恶。因为他们常常要到凡间去观察生活,因此他们所住的地方也不能离人们太远,就在离地面的三尺之地就是他们的居住场所。

也正是因为这个神话故事,因此便有了“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这句俗语,但是人们不知道的是,在这句俗语之前还有一句鲜为人知的事,那便是“万事劝人休瞒昧“,虽然不会常见,但却是精髓所在非常的经典,这句俗语所说的就是,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除了不要让自己违背良心的做事,还要去劝诫旁人,让他们也不要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蒙蔽自己的内心,因为“举头三尺有神明”。

这句俗语就是要告诫人们不要做坏事,因为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一旦你的内心起了邪念,把这种邪念付诸于行动,那么即便是你隐藏的再好,也终究会有被揭发的那一天,而这个时候你就会接受到你应有的惩罚,虽然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神仙,也不会监管你的日常,但其实在我们的心中都藏着一个神明,一旦你做了坏事,你心中的那个神明就会发现,并且会让你的内心受到谴责,这个神明就是你自己的良心。

古人的这些俗语都是在告诫我们做人做事不要违背良心,因为一旦做了首先受到谴责的就是你的良心。那么你有做过亏心事吗?对于古人的这句俗语你是怎么看的呢?你又是怎么做的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善良和宽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