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亚明
黄亚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1,266
  • 关注人气:2,9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夏先哲万世师表

(2022-11-17 08:13:06)
标签:

文学/原创

华夏先哲 万世师表

 

走进孔圣庙,犹如入古城。规模宏大,扩充修缮从古至今。仰望大成殿,颂万世师表。华夏先哲,文明薪火闪烁辉耀。圣人讲学处,杏坛秀于林。儒家思想,忠孝勇仁义礼智信。孔仲尼之府,圣气溢四方。院阔房众,穿越岁月延续风光。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我去孔庙那天,恰是孔子诞辰2570年周年。孔子诞辰日,是指纪念孔子诞辰的节日,为夏历八月廿七或阳历928日。全称孔子诞辰纪念日。西元纪元的928日作为孔子诞辰日,历来存在争议。孔子诞辰确实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崔东壁在《洙泗考信录》中曾做过考证,据《春秋谷梁传》定为鲁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为今之821日;《孔庭纂要》说是827日。此外还有西元的109日、103日,等等。

中国古代祭孔,都以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作为孔子诞辰。民国期间,政府曾定夏历827日作为教师节,后又把它换算为西元928日,现在全世界祭孔的日期和台湾的教师节都定于928日,即源于此。

孔子之伟大处在教我们如何立身处世。孔子在中国,一向被尊为“至圣先师”。“圣”是中国人一种人格之称。什么人格可称为圣?可以说,“圣”是一种最崇高、最完美、最伟大的人格。而孔子是这种人格中更伟大、更崇高、更完美者,所以被称为“至圣”。

“师”是老师,在小学、中学或大学中,教授任何一门课程的先生,同可称“师”。但孔子之“师”是“为人师表”,做一切人的模范榜样,做一切人之师。

孔子凭什么来为人师表?做到如此伟大人格的呢?这很难讲。孔子既不是一位哲学家,也不是一位在某一方面特别见长的专门学者,又不是一位社会改革家,或是一位宗教家、大教主,同时也不能只称为是一位教育家。因今天我们所谓的“教育家”,涵义仍与孔子人格有些不相称。

孔子之伟大处,正在教我们以人道,即人与人相处之道,即教我们如何立身处世,在社会上做一人。孔子的教训,以道德始,也以道德终。孔子所讲的道德,却并无甚深玄义,人人能懂、能说、能做。孔子之道之大,正因此道乃人人所能知、能行者。

“万世师表”:其意思最早见于《三国抄志·魏志·文袭帝纪》:“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百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称赞孔子是千秋万代度人们的表率。到清朝时,康熙皇帝亲自写了楷书的匾额“万世师问表”下诏挂在孔庙大成殿梁上,从此,人们便称答颂孔子是“万世师表”。

这篇古文称赞孔子是千秋万代人们的表率。到清朝时,康熙皇帝又亲自写了楷书的匾额“万世师表”下诏挂在孔庙大成殿梁上,从度此,人们便称颂孔子是“万世师表”。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内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在信教自由会上的演说》里称赞孔子:孔子学容问,文章政治事业,朗如日月,灿如星辰,果足为万世师表。

孔子是孜孜不倦的学者。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自己承认:“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人论世的智者。孔子看人不从片面出发,而是详细的考察一个人,作出综合评价。因此,孔子能看到一个人的不足,同样也能看到一个人的长处,不把人一棍子打死。

所以,孔子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很恰当。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其中,最典型的是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曾不满的说:“管仲之器小哉!”并批评他不节俭、不知礼,批评的分量是很重的。但当子路认为管仲不仁时(因为管仲未死公子纠之难,反而做了纠的政敌公子小白的相),孔子极力为管仲辩诬,认为管仲有仁的一面。并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莫之知也。”

兼善天下的仁者儒家是讲究积极入世的,在现世做出一番事业和贡献是儒家梦寐以求的,孔子当然也不例外。可以说,孔子的所有作为都是以在社会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目的的,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改造社会是孔子的理想。

他说:“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意思是说,我怎能像匏瓜一样只待在一处而不被饮食?表达了积极用世的思想。而仪封人认为“天将以夫子(孔子)为木铎”,就是说孔子必定要像“木铎”那样,用学问来发挥自己宣传和教化世人的作用。不管是为“木铎”还是不为“匏瓜”,意思是一样的,就是必须要在现实社会做出一番事业,使个人的才学得以为社会服务。

孔子有时提出“天”来支撑自己及自己的事业。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他的弟子产生了恐惧的情绪。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乐天知命的通者。孔子一生不得志。早年奔波于列国,尝尽辛苦,晚年退而修书讲学。虽然孔子不得志,所历艰难,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句话是对颜回的肯定,实际上也是孔子自己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正所谓“夫子自道”。孔子还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若浮云。”这种淡泊明志、宁静自得的精神支持了孔子,使他能在各种厄难中站住脚,努力追求着自己的人生境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汉朝的时候,董百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对儒家度思想进行了一些篡改,儒家思想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隋朝开科举以后,统治阶级逐渐把儒家典籍定回为考试内容。甚至连文章的形式都要符合规定,这就是后来的八股文。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答,所以尊他位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华夏亭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