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前悟道

(2022-11-04 08:27:32)
标签:

散文

佛前悟道

 

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可以引申理解为人的生活能平衡于山水之间。也不知是什么原因,我却常常牵强附会地把这句话与乐山大佛联系在一起,直到去四川实地游览了乐山大佛以后,对乐山乐水的理解才始有了新的升华。

闻名于世的乐山大佛,位于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汇流处的凌云山下,经考证属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

史载唐代僧人海通法师为消除水患,造福民众,历尽艰辛,广募善款而建,值得一提的是海通法师为反抗官吏强行逼索,宁愿自剜双目,用浩然之气吓退贪官污吏,保护了修建佛像的经费,使气势磅礴的大佛得以修建,并在后来者的传承保护下,流传1200多年至今。

凌云山并不高,毫不费力就攀登到了山顶,把我的履痕印上了饱经风霜的沙砾、草地、台阶、方砖,凌云禅院内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的丹墙碧瓦掩映在绿翠浓荫之中,参天的古木楠树虬枝雄干,昭示着宝刹的年寿,四座明清两代重修庙宇的石碑只能算年轻的晚辈恭立两旁。

寺内供奉有袒胸露腹、笑逐颜开的弥勒坐像,造型优美、神态庄重的释迦牟尼三身像(今身、应身、报身),还有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和大势至等菩萨像,都是明代以前的古迹。

感到意外的是在藏经楼下辟有“海师堂”,正中立有海通法师手持佛珠的全身塑像,肃穆端庄,正气凛然,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舍生取义,保护捐款的坚定信念。我想,后人把海通法师与仙界菩萨相提并论,以此来寄托对海通法师的敬仰之情,也确实在情理之中,若是没有海通法师的以命相搏,又岂会有流传至今、傲立江畔的乐山大佛。

再往后走,就来到了大佛的的头顶,从上往下而看,并不能直接感觉到大佛的宏伟,只是看到大佛足下的游客象蚂蚁状地在爬行,于是顺右侧唐代开凿的的九曲栈道缓缓下行,瞻仰着巍巍大佛的雄姿和艺术特色,欣赏着石壁上的“经变图”等摩崖石刻,想象着佛像内隐而不见、妙不可言的排水通风系统。

近距离的观察使人深感修建佛像时的工艺先进,技术高超,直觉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心中唯有张口结舌,不可名状之感慨,就说那两只走下栈道即能看见的佛脚,每只脚背上竟然可以围坐约百人左右,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我们抬头瞻仰,只见佛像的头顶直插云霄,在蓝天的映衬下颇有点道骨仙风,飘飘欲然。据说佛像凿成之后,曾建有十三层楼阁覆盖,史称“大佛阁”,可惜在战乱年代毁于一旦。至今在大佛两侧的山崖上能看到几十处孔穴,那是当年建造楼阁时安置梁柱的地方。

为了从远处观察大佛的全貌和气势,人们乘坐游轮驶离岸边,到三江汇流处的中心停下,只见佛像背靠凌云山,脚踏三江水,佛相庄严,雍容祥和,冥冥中有一股看不见的作用力把人们的视线牢牢地牵住,令人从内心深处为之肃然起敬。经导游指点,发现受视角的影响,使乌尤山和凌云山两座独立的山体聚焦到同一平面内,远远望去恰如一座硕大的天然睡佛,浑然天成,惟妙惟肖,堪称一绝。我分明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和冲击,刹那间神清气爽,心平如镜,烦恼远逝,精神升华,进入了一种从来没有感触过的境界,自叹人在佛前是何等渺小。

大佛巍巍而立,用千年如一的目光凝视着清风徐来,江水南流,兴衰存亡,逝者如斯,也给大佛下的我予心灵的启迪和感悟:山和水都是自然界的要素,山的内涵是厚重静穆,水的特征是深邃灵动,仁和智则是人们历来追求的至高境界。

乐山乐水都是因人而异,见仁见智自在当事者心中,品格上能有所追求,心灵上能得到满足,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诚如眼前这依山傍水的乐山大佛,自古到今游人们纷至沓来,顶礼膜拜,除了宗教信仰的缘故和乐山乐水的因素之外,更崇尚的是海通法师舍生取义,保护善款的壮举,佛在海通的心中,海通在人们的心中。

站在乐山大佛前,思想着一个问题,也是学佛者都很好奇一个问题?那就是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与成佛之后,到底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其实,这个问题,只有释迦牟尼佛自己才最清楚,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佛经去分析,可以大概知道,得道前,与得道后的区别。

佛法,是一门修心的法门,所以说,一个人,悟道以后,心一定会发生改变,但外在或许不会有太多的改变,就好像一个修行人,悟道前,每天砍柴、挑水,在他悟道后,依然会每天,挑水、砍柴。

释迦牟尼悟道前与悟道后,在行为上,没有太大的改变,唯一不同的,是他在悟道后,生活中,多了一项讲经说法,在金刚经的开篇就提到过:佛在舍卫国,与大比丘众住在一起,午时该吃饭了,世尊披上袈裟,手持钵盂,并在城中挨家挨户化缘,化缘完毕后,返回到住处,收好袈裟和钵盂,洗净脚,整理好座位,然后去打坐。

通过这段话的描述,佛陀其实和我们普通人一样,每天除了吃饭睡觉,讲经说法,打坐修行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事可做。这也体现了平常心就是道。所以,佛祖悟道前,与悟道以后,是没有什么分别的,悟道前,吃饭睡觉,悟道后,还要吃饭睡觉,这是在生活中,如果从精神和内心上去看,前与后,就会有很大的差别。

大道至简,一个人,悟道前,会有种种痛苦和烦恼缠身,这是因为,无法降伏自己的妄心,心永远不会安住下来,但悟道以后,心一定像水一样平净无染,因为心,变得简单了,所以,一切都变得简单了,再无任何杂念,这样越是简单的生活,离大道就越接近。

学佛者要明白,悟道了,不是一下子,身体就发生变化了,悟道前后,自己还是自己,只是自己已经不是刚刚的自己了。这种变化,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

佛法不离世间,六祖坛经上说:离世求菩提,犹如求兔角。道就在我们生活当中,并不在身外,更不是求一个境界,因为悟道后,一切了不可得,唯一可以得到的,就是失去一切,因为失去一切,痛苦和烦恼,也就不存在了,真的断除了一切烦恼,也就达到了,觉悟的境界。

学佛,就是在修心,能够让心,时刻安住当下,不被妄念所牵,这就已经离道不远了,如果真的可以像佛陀一样,舍尽世间荣华,舍尽一切身外之物,在舍无可舍之时,最后剩下来的一物,那就是我们,本来清净的心,真正做到了,也就明心见性了,与佛一样了。

2400年前,乔达摩王子,就是在这样一个黄昏时刻,开始了思想冲刺,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佛的思想从此照亮了这个混沌的世界。

佛陀的悟道,是个艰苦卓绝的真理探索过程,也是个感人的励志故事。今天的尼连禅河早已经干涸,但依然芳草茵茵,河边有白色的牧羊女庙。当年,乔达摩王子,剃发出世,在尼连禅河边的苦行林,与五位婆罗门隐士一起,用六年时间,按照当年印度教流行的方法,试图用苦行,修炼意志,摒弃所有的欲望。王子的追求真理的意志力无比强大,即使他因为长期的饥饿苦行,极度消瘦,据说到了前胸后背几乎可以透光的地步,他追求真理的决心毫不动摇。但饥饿让他的精神迷茫了,思维恍惚了。冥冥中,他察觉到,自己并没有走近真理,这种苦行并不是正觉的道路。他走进尼连禅河,洗了澡,接受了牧羊女苏伽塔供奉的乳糜,恢复了体力,顿时他感到精神饱满,思维清晰了。

在日落时分,他走到了菩提树下,坐在羽惠草上,回顾人生世界的一切,决心圆觉。如今,这棵高大的被贴金护栏包围起来的菩提树,就是当年那棵菩提树的第三代后裔。王子发下誓言:“我今若不证无上道,亦终不起于此座”。

六天六夜,他在冥想,眼前不断出现了各种幻相:醇酒佳肴、淫荡美女、金银珠宝、无尽的国土与臣民、礼拜与称颂、权威与荣耀。但太子已彻底看破了世间欲乐的虚幻,对这些,他彻底放下了。

宇宙万物,连同自己的身心世界,也同是幻化之物,实不足惜, 万法虚幻才是世界的本性。

此刻,是腊八之夜,王子仰望星空,看到满天的星星在在黑夜里闪烁,太子的心灵境界,瞬时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他终于体验到了一个没有任何妄念的精神世界,他明白了,这才是人的本心。

太子悟道了!他发现了人的真实的心灵世界,就在此一刻,太子成为了伟大的悟道者,成为了佛陀。从此,这个世界有了悟,有了光明。悟道后的佛陀,并没有马上离开菩提伽耶。第一周,他盘腿在菩提树下,坐在金刚座上,体验着因悟道而得到的喜悦。

佛满怀慈悲之心,他看到这个世界上有着太多的灵魂,在痛苦中挣扎,他决心去拯救。就这样以菩提伽耶为起点,佛教在印度兴盛500年,继而传播到东亚和东南亚,深刻影响和改变了这个世界,让无数心灵得到了安宁。这是当年阿育王在这里为纪念佛陀悟道而建设的纪念石柱。

在佛陀成正觉后约两百五十年左右,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来此朝圣,修建这座塔寺。之后佛塔历经了多次的破坏、建设。13世纪时,伊斯兰军团攻占比哈尔省,佛教徒用泥土掩埋,把这里伪装成一座小山丘,因此免于浩劫,此后的600多年,证觉寺静静的埋没在荒烟蔓草之中。1870年开始陆续挖掘出来,大塔得以重见天日。

那棵菩提树也历劫难。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为了广宣佛教,派王子和公主砍下了树枝,将其带到了斯里兰卡的阿努拉普拉寺,并种植成活。而位于菩提迦耶的圣菩提树,在阿拉伯人入侵时被毁,这棵树就是由斯里兰卡的菩提树的枝条嫁接而成,这棵菩提树成为了佛陀悟道的象征。

如今,菩提伽耶的证觉寺是全球佛子心中的正觉指针到处法音郎朗,全世界各地赶来的佛家弟子们,都在这里举行祈愿诵经,行各种大法事。人们环绕金刚宝座,默念着佛留下的经文,感谢佛给予他们的教导更多的人,相信这里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所谓加持力,能够让人早悟正道,进入佛的世界。

人生的痛苦的根源来自于我们的欲望,但摆脱这些痛苦的道路,其实并不是违背自然,放弃或压制这些欲望,而是从内心深处能深刻地认识到这些欲望是空的本质,从而放下执着,还原一颗澄净的心。

佛所教导我们的,不是看空了世界而厌世无为,而是让我们能带着一个清静透明的心,更好地去体验这个世界,去爱这个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