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单调刻板孤独的哲学家
(2022-09-14 08:15:07)
标签:
文学/原创 |
康德 单调刻板孤独的哲学家
在中外著名的哲学家中,康德可能是一个最为单调刻板的人。在大多数时候,康德的生活是乏善可陈的。在他的一生中,他可能从未去到过离他家乡60英里远的地方。一位传记作家写道:“康德的生活就像最规则的规则动词”,而另一位补充道:“但是,他不是一个合成动词,因为他从来没有结婚”。
他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如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进餐、散步,时间几乎从未有过变化,就像机器那么准确。每天下午3点半,工作了一天的康德先生便会踱出家门,开始他那著名的散步。邻居们纷纷以此来校对时间,而教堂的钟声也同时响起。惟一的一次例外,是当他读到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卢梭的名著《爱弥尔》时,深为所动,为了能一口气看完它,不得不放弃每天例行的散步。这使得他的邻居们竟一时搞不清是否该以教堂的钟声来对自己的表了。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的最后一章。
康德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东普鲁士的首府哥尼斯堡。他出生时,有“武王”之称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在那里已经统治了11个年头。康德的父亲是一个马鞍匠,父母都是信仰新教的虔信派教徒。虔信派强调宗教的精神,重视虔诚的信仰感情,康德小时候的精神世界受到很深的虔信派影响。8岁时,康德开始上学,学校提倡的是人文主义教育,反对宗教带给人的思想上的僵化。学校的教育改变了康德的宗教态度,他从此开始一生都对宗教祈祷和教堂唱诗感到反感。也是因为学校的教育,他开始怀疑建立在感觉与感受上的宗教,他的宗教哲学简单地来说也是对虔信派的一种反动。
1740年,康德进了哥尼斯堡大学。人们现在无法考证他当时注册了什么专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经常听哲学课。1748年,24岁的康德大学毕业,因为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两年,他衣食无托,前途渺茫。由于大学没有他的位置,他决定到哥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镇去做家庭教师。
康德曾说再也没有哪个家庭教师比他还差,但是实际上他这是谦虚,因为他教过的学生对他的口碑都不错。在做家庭教师期间,他发表了第一本著作《关于生命力的真实估计之思考》,内容是关于笛卡尔、牛顿和莱布尼茨提出的哲学与科学命题。经过5年的家庭教师生涯后,康德重返了哥尼斯堡,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家乡。返回家乡后,康德再次进入大学学习。
1755年,康德以《自然通史和天体论》获得硕士学位。3个月后获得大学私人助教资格,开始教授哲学。在私人助教这个教职上,康德一干就是15年,学生的听课费就成了他的生活来源。因为康德的课很受欢迎,愿意听他的课的学生也多,因此他在生活上也做到了衣食无忧。
在任助教期间,康德开始经常发表著作。他的论题包罗万象,从自然科学、美学、神学甚至到巫术应有尽有,但贯穿其中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哲学研究应该如何进行:是从理性的观点出发,从普遍真理中推导出有关事物的真理,还是从经验出发,通过观察得出普遍的结论。
康德的著述和讲课使他被称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哲学家,他的影响开始走出哥尼斯堡,很多学生慕名而来成为他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与哥德和席勒一起成为魏玛古典派顶梁柱的赫尔德。尽管如此,康德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教授职位,而在此期间他拒绝了哥尼斯堡提供给他的诗学艺术教授聘书。他还拒绝了来自埃尔朗根大学和耶拿大学的教授聘书,他只愿意在哥尼斯堡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因为他不愿意离开家乡,而且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迁居他乡。康德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胸腔狭窄,心脏和肺的活动余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倾向,小时候甚至十分厌世。”
1770年,康德在46岁时终于获得了哥尼斯堡大学逻辑学与形而上学教授一职,他的就任报告题目是“感性与知性世界的形式与根据”。当上教授以后,康德沉寂10年没有发表一篇文章,而是潜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学。1781年,他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仅凭这一部著作,就奠定了他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康德思想的发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职论文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提出了“关于潮汐延缓地球自转的假说”和“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这两大假说从物质自身的运动和发展来解释自然现象,摒弃了神学创世说和自然界永恒不变的观点,因此恩格斯说:“康德在这个完全适合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而且用的是很科学的方法。”
在“批判时期”,康德对他以前的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及以休谟为代表的怀疑主义进行了批判。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著。恰如康德枯燥乏味的生活一样,这本洋洋数十万言的大作非常晦涩难懂。一个读者对康德抱怨说:“读你的书十个指头都不够用,因为你写的句子太长了,我用一个手指按住一个从句,十个指头用完了,一句话还没有读完!”但是艰深的语句掩不住思想的光辉,康德哲学真的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成了哲学领域内“哥白尼式的革命”。此后他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两部著作。三部著作的相继间世,成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诞生的真正标志。
由于推翻了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形而上学体系,由于开拓了从主客体关系去探讨哲学根本问题的新方向,由于提出了以“二律背反”为核心的消极辩证法,康德的哲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人把它比作蓄水池,前人的思想汇集于此,后人的思想则从中流出来。也有人将他的哲学比作一座桥,想入哲学之门就得通过康德之桥。
德国大诗人海涅说过:“康德的生平履历很难描写,因为他既没有生活过,也没有经历什么。”但是,康德是一个没有传奇故事的传奇人物。他一生没有出过远门,思考的范围却横跨宇宙。据说他在每天一成不变的散步中,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思想的火花。
康德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过得极其有规律。诗人海因里希·海涅是这样描述康德的日常生活的:我不认为与城镇居民伊曼努尔·康德相比,大教堂时钟在完成自己每日工作方面会采取一种更冷静,更有规律的方式。起床、喝咖啡、写书、讲座、吃饭、散步,每一件事都有它固定的时间。邻居们都知道,每当他们看到康德教授穿着灰大衣,拿着手杖走出家门,走向那条长满树的石灰小径时,一定是下午4:30。无论春夏秋冬,康德总是在这条小路上散步。每当碰到坏天气或低沉的云层预示着要下雨时,人们总能看到康德的仆人老兰佩,腋下夹着一把巨大的雨伞,一脸焦虑地跟在主人后面,几乎就像天气预报一样。据记录,康德一生中只错过了一回这样的散步,那是因为他正沉迷于阅读卢梭的《爱弥儿》而忘记了时间。
康德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的作品包括了艰涩难懂却极具创新性的《纯粹理性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以及《纯粹理性界限内的宗教》。
《纯粹理性批判》是当今最难懂的著作之一。哲学学者们总是抱着畏惧的心理接近这部书,而当他们能完整地阅读所有的内容后,就会满怀自豪和骄傲。康德曾经说过,他不怕被批判,只怕不被理解。他确实有害怕的理由。1783年8月16日,他写道,他的作品是“12年来思考和反思的成果”。他说:“这部书是我用了4、5个月的时间,是在一种很匆忙的状态下写成的,所以我着重关注的是书的内容,而不是如何对这些内容进行解释,或是换一种表达方式以期读者能更容易理解。但是我从未对这个决定感到后悔,因为我知道,如果我延长写作的时间或是去寻求一种流行的形式来写这本书的话,我可能永远也不能把它写出来了。”
康德承认,他是故意不使用解释性的例子的。他认为,那些例子只是让一部本就卷帙浩繁的书更厚罢了。另外,他还认为事例只是对通常的要求而言是必要的,“而这部作品从来都不适合日常消费”。康德曾将《纯粹理性批判》的手稿寄给形而上学大师马库斯·赫茨,但是赫茨只看了一半就把书稿还给了康德,他说:“要是我看完了它,我就该发疯了。”
康德著作艰涩难懂还有另一个原因:为了表达一些新的概念,他感到他必须赋予一些拉丁语词汇以新的意义,或者创造一些德语新词;他还经常用普通的词汇去表达他自己的特殊意思或是用同样的词汇去表达不同的事物。尽管存在着种种问题,这位小个子哲学家艰深宏大的作品却永远与西方思想紧密相连。
康德于1797年从公共讲台上退休。虽然身体渐渐衰老下去,他依然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伊曼努尔·康德是一个在孤独中死去的老人,在他的一生中,他甚至从未看过高山或大海。但是,他却在一个极广的范围内动摇了西方哲学的根基,以至于后世的哲学家无论赞不赞同康德的观点,都必须面对他。在柯尼斯堡大教堂康德的墓碑上刻着他自己的话:“璀璨的星空在我头顶,而道德的法则在我心中。”
哲学家兼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认为,正是由于康德数量丰富、内容艰深、影响深远的哲学存在,才能让一些哲学家在他的影响下继续进行探索和研究,让另一些哲学家有研究和回应的对象。所以席勒说:“一个富裕的人给了多少乞丐以生存之路啊!”
康德的作品非常重要,也十分令人迷惑。因为它包含了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摧毁性批评,甚至还指向流行的神学。有人说,一些神职人员咒骂伊曼努尔·康德是一条狗,而另一些神职人员给他们的狗起名叫伊曼努尔·康德。
当然,像实证主义、马赫主义这类科学主义的哲学家,可能并不像人们所说的是孤独的哲学家。他们强调哲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应该一样,依靠经验的证实。这类哲学家和你想象中的哲学家可能就会有很大出入,并不是那种孤独的状态。倒是存在主义、唯意志主义这类的哲学家可能更符合你心目中的哲学家形象,叼一根雪茄,孤独地在自己的世界中去探讨哲学问题。他们之所以孤独,并不是社交能力不够,而是一般的人在他们眼里尽是异化,是在科学技术和普遍理性的共同统治下失去个性、不完整而残缺的人,他们的任务是唤醒这群人,而不是和他们一同沉沦。
准确的说,哲学家不是孤独,而是孤僻。孤独是希望有人陪伴但是没有,而孤僻是自己主动疏远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