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三国
(2022-09-08 08:37:39)
标签:
文学/原创 |
夜读三国
再看《三国演义》,有些感慨。吕布不但神勇无敌,而且长得英俊,是十足的美男子,就是现在的网络语言说的帅呆了;但吕布思想简单,性格单纯,正是那种文字里的所谓风华秋月的所在。吕布的这些特点很讨女人喜欢,绝对是女孩心中的白马王子,就连绝品女人貂蝉也爱上了他。但他的这些特点、在那个风云变幻的社会只能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就泛起了那么一点有好身手、有好马、有好戟、配了好女人的浪花。
董卓过于张扬,曹操含蓄。董卓想当皇帝,曹操一心取天下,一路货色,结局却截然不同。刘备总是哭哭啼啼的,他的哭感动了赵云之勇,拴住了关羽张飞之心,擒住了孔明的思想,还三分天下。刘备的哭哭啼啼还打动了罗贯中的文笔,感动了读者和观众的心扉。刘备的哭哭啼啼,遮掩住了他刘备的本来面目,俨然化身为堂而皇之的正人君子。可是、历史不相信眼泪,桀骜不驯的历史之马只有大勇敢加大睿智的人才能征服。
颜良正要告诉关羽 ,你的哥哥刘备在我主袁绍这里,关羽却趁颜良不备一刀杀之,一代名将颜良就这样成就了关羽的声名,真是有点滑稽。关羽身陷曹营,曹营里的不少猛将看不惯关羽的心高气傲,就像当年刘邦那一班兄弟看不惯韩信一样。关羽懂得这个道理,因此不敢与曹操为伍,只能千里走单骑找寻刘备,因为刘备是他的拜把哥,因为刘备此时 落魄,大有他关羽的用武之地,这就成就了关羽忠义的好名声。
由此可见,关羽打斗善于趁其不备 避实击虚,关羽善于踩着别人的名气提高自己的声名,关羽精通人情世故,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关羽善于以自己的狂傲来增强自己在刘备心中的信任度,最后关羽也由于自己的狂傲丢了地盘丢了性命。
最有意思的是司马懿,他就一个‘守’字,最后打败了天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孔明。由此可见、孔明虽智,但有些言过其实。孔明用什么‘木牛’马,搬用什么天时地利,都奈何不了司马懿,最后只能把失败的责任推给马谡,只能把失败归结为天数。孔明在诸侯崛起的大气候下,独投刘备,从未带过兵打过仗的孔明,一出手就顺手,不是他孔明天下无敌,而是此时没遇着司马懿,他遇着的是平庸的曹仁和夏侯惇之流,他遇着的是年轻的一心一意对付曹操的周瑜,他遇着的是此时骄傲得意以致麻痹大意的曹操。
这些有意无意布置的巧合,把孔明涂抹成了智慧的化身。可事实就是事实,无论什么化身,孔明投错了意气用事的主子,直接注定孔明只是昙花一现的结局。再看司马懿,他在多疑睿智的曹操手底下,司马懿不骄不傲不做作,他能低三下四,他就一个守,就一个绵里藏针,就一个扮猪吃虎,可就是这么简单明了的方法,司马懿硬是对外避开了孔明的咄咄逼人,最后拖死了孔明。对内、避开了曹操一族的锋芒,他能审时度势,最后一统天下,改了朝换了代。由此可见,孔明的才华表现于外,善于抓住人的心理,是一个天才的人生艺术表演家。司马懿之才藏于内,强调实质,注重实效,不图表面的光华,能恰到好处的一剑定乾坤。因此,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司马懿都比孔明高明多了,司马懿的深谋远虑可与“卧薪尝胆”的勾践比美。
孙权割据江东,江东地肥物美只能自保,虽然江东多才俊,比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等,但都改变不了最后被吞并的现实。孙子兵法有云:地域决定了军队数量,战争环境和战争的形势决定了军队的能量和素质,这些因素决定了最后的走向,这些因素熔炼出英雄熔炼出杰出人物。
记得以前看《三国演义》,刚开始看时,料定刘皇叔必能一统天下,因为他爱民、仁义、心怀人民的疾苦。也料定曹操应该不会有好结局,因为他奸诈、暴杀恩人、负天下人。当我看完以后、相反的结局让我瞠目结舌了好久。慢慢反思自己的这些幼稚的观点。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能文能武,是一个集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一身的历史人物,他的气魄、他的功勋、在当时的三国是无以伦比的。我们看到的所谓名著,里面掺杂了不少作者的个人偏好,特别是现在的电视剧,为了剧情和商业的需要,硬是把一些花花草草和含糖的水分加在里面点缀,往往使读者和观众对历史的真实产生混淆以致模糊。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的车轮滚滚,无论你是真仁义还是假仁义,是真奸还是假奸,历史车轮滚滚依然永远向前进。这些鲜活的生命,只是历史长河里泛起的浪花,是非成败转头空。
关羽是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称著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守护神,因而无比地夸张、渲染其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像关羽那样尽忠义于君王,献勇武于社稷。
在中国古代层出不穷的名人之中,被后世戴上炫目光环并尊之为“圣人”者,却仅有二人,他们就是被民间尊称为“文圣”的孔子和“武圣”的关公。
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出生于公元一六0年,卒于公元二一九年。关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作为三国名将的关公,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毫无建树。可是,关羽那充满英雄传奇的一生,却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
关羽少年时勇武有力,嫉恶如仇。当地民间传说,关羽为打铁的,也有说是卖豆腐的,反正是出身于下层社会。还有传说关羽最早并不姓关,因他杀了人才更名改姓。那年关羽刚19岁,他从下冯村来到解州城,想求见郡守,陈述自己的报国之志。可是,郡守因他是无名之辈,拒不接见。当晚,他住在县城旅馆里,听到隔壁有人哭,一问才知这个哭的人叫韩守义,他的女儿被城里恶霸吕熊强占蹂躏。吕熊是个员外,勾结官宦,欺男霸女。当时,解州城由于靠近盐池,地下水是咸的,不能食用,只有几口甜水井散落在城里各处。吕熊叫手下人将城里的甜水井都填了,只剩下他家院里的一口甜水井。还规定了一条,凡是来挑水的人,只准年轻貌美的女人来,否则不许进。进来的年轻女人,不是被他调戏,就是被他奸污。大家气恨,但因吕熊财大气粗,谁也奈何不得。韩守义的女儿让吕熊霸占后,气得老人叫天不应,呼地不灵,只好独自悲泣。关羽听罢,怒火中烧,提着宝剑闯进吕家,杀了吕熊和他一家,解救了姓韩的姑娘和其他良家妇女。之后,他连夜逃往他乡。途中路过潼关时遭到守关军官盘问,情急之中他手指关口说自己姓“关”,以后就再未改变。
关羽闻说黄忠与己并列,大怒道:“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接受任命。费诗对关羽说:“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萧何)、曹(曹参)与高祖(刘邦)少小亲旧,而陈(陈平)、韩亡(韩信)命后主,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臂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关羽大为感悟,遂拜受印绶。
关羽生性高傲的弱点,导致了在樊城之战,由开始的指挥正确,威震华夏,发展到最后上当受骗,全军覆没,大意失荆州,最终导致孙、刘联盟瓦解,其教训惨痛。当初曹操常告诫夏侯渊:“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终为人戏于股掌之间,夏侯渊最终果恃勇而亡,夏侯渊如此,关羽、项羽皆是如此。
关羽性格上也有优秀的一面。关羽重然诺,守信用,对刘备及其集团的利益无限忠诚。他与刘备同甘共苦许多年,恪守信义,始终不渝。即使白马被擒,身在曹营,也仍不忘旧恩,终于复归刘备,忠义一时无二。
关羽勇武异常,冠于全军。后世小说,写他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虽有违背史实之处,但却也突出表现了他的武勇和神韵。至于刮骨疗毒,更是尽人皆知。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透其他左臂。后伤口虽然好了,但一到阴雨天气,骨头就常常疼痛。医生说:“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关羽便伸臂让医生切开伤口。时关羽正在宴请诸将,“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这段时,更是精彩:“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
关公从“当时义勇倾三国”的蜀汉名将,到“万古祠堂遍九州”的神化、圣化偶像,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以来,社会各界对关公不断美化、圣化和神化的结果。
从宋元至明清的这一历史过程中,上至高居庙堂的帝王将相,下至终生劳作的庶民百姓,从挥文弄墨的文人学子、舞枪弄剑的草莽义士,到勾栏瓦舍中的说书艺人、梨园演场中的戏子优伶,乃至远避尘世的僧侣道士,几乎都陆陆续续汇入了美化、圣化和神化关公的潮流。在这一浪高于一浪的关公崇拜浪潮中,从关公身上发掘出来的和被追加到关公身上的美德与美誉,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真实的关公,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几乎达到了无人可及而又无以复加的地步。于是,生活于三国时代的关公,在宋元明清之际,便渐渐地超凡脱俗,青云直上,由一个充满悲壮色彩的人间英雄,变成了万民礼拜的神圣偶像。
中国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对关公的敬重乃至崇拜,并未在海内外华人中大幅度降温。尤其在港、澳、台同胞和旅居海外的华人那里,对于关公的祭祀、崇拜,依然热潮未退,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自公元184年(汉灵帝中平元年)爆发黄巾起义到公元220年(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曹丕以魏代汉、建立曹魏政权后,刘备紧接着于次年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孙权也于公元229年在武昌称帝,建立孙吴政权,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尽管曹、刘、孙三家各自立国,但百姓并没有脱离苦海,仍然在水深火热之中,
三国间战争不断,导致人口下降、经济受损。然而,在军阀混战和三分天下后的互相攻伐中,却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成语、歇后语。比如,如鱼得水、初出茅庐、望梅止渴、才高八斗、势如破竹、乐不思蜀、 言过其实、宝刀未老、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董卓进京,来者不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等,数不胜数。
读《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刘备白手起家、割据一方,却有夷陵之败;曹操一世枭雄,怎料赤壁遗恨;周瑜人才出众,不想英年早逝;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却不幸出师未捷身先死《三国演义》,给人以启迪,教人以文采,它告诉我们,创业难,守业更难、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的道理,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和提高我们、阅读的能力,驰笔常苦短,展卷不厌冬夜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