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阴德”的“阴德”到底是什么
(2022-09-07 08:03:04)
标签:
文学/原创 |
“积阴德”的“阴德”到底是什么
无论古今中外,都很重视这个“善”字,因为,善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古人所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也就是说,积善才能成“德”啊,善不积,德从何来。
所谓“善”,是指一切有利于天地万物的事情,是无“我”或是“破我执”的,是利他的。
所以,我们去行善的时候,自然就会把“我”字看轻、看淡,这样一天天的去做,日积月累,我们的烦恼习气自然就会逐渐的减轻,自性的光明(德)。也就会一天天的显发,德就这样越积越厚了。
德,又分为阴德、阳德,其功用相差甚大。
阴德,指在人世间所做的而在阴间可以记功的好事,也指暗中做的好事。佛曰: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阴德,是指不被人知道,不是为了自己而做的善事,就是你做了善事好事别人不知道,就叫阴德,这样得的福报才大。福报大,身体才会健康。
阴德,就是行善而不为人知。行善而不求人知道的传统美德可能就源于此吧。有阴德的人,上天必将赐福于他。行善出于至诚,不是为了做善人而行善,没有期望获得福报的念头,默默无闻,坚持不懈的时时处处行善,这才是真的积阴德,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福报。
《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里的“余庆”可不但指自己一身,而是指惠及后世子孙。因此,司马光在家训中曾说道:“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在历史上,一人行善积德,惠及子孙的例子比比皆是。以孔子、范仲淹为例,他们的子孙后代经历了多少朝代更替,仍受到人们的尊敬。
反之,行善而为人知就是阳善了。行阳善的人,能享世间名誉。世间名誉虽然也是福,但却为天地所忌。如果做了点善事便大肆宣扬、沽名钓誉,使名誉超过了实得而浪得虚名,那么这种“阳善”,非但得不到福报,反而多遭横祸。
传统文化中认为阴德是指暗中做有德于人的事。主要是因为人们相信因果循环,在人世间所做的而在阴间可以记功的好事。传说阴德虽不为人知,但冥冥中自有鬼神记载,因此若某人多积阴德,天必报答他。
“阴德”一词最先出自《淮南子·人间训》:“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阴行者必有昭名。”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阴德是指不被人知道,不是为了自己而做的善事,就是你做了善事好事别人不知道,就叫阴德,这样得的福报才大。
有阴德的人,上天必将赐福于他。行善出于至诚,不是为了做善人而行善,没有期望获得福报的念头,默默无闻,坚持不懈的时时处处行善,这才是真的积阴德,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福报。
根据《易经》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这里的“余庆”可不但指自己一身,而是指惠及后世子孙。
司马光在家训中曾说道:“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与“阴德”相对的是“阳善”,区别上就是有没有为人所知道。行善而为人知就是阳善了。行阳善的人,能享世间名誉;行善而不为人所知道,便是阴德,积阴德的人,可以庇荫后代。
《太上感应篇》说:'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行善自由福报,行恶自有恶果。阴德就是无所求的成就好事,积阴德是给人,但不为人所知,是为人但不为人所明。
行善隐姓埋名者。积阴德却不同,为他人做了善事不被世人知道,善报没有在可视的时空中完成。
阴德是指不被人知道,不是为了自己而做的善事,就是你做了善事好事别人不知道,就叫阴德,这样得的福报才大。
也有说是:阴德指在人世间所做的而在阴间可以记功的好事,也指暗中做的好事。 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
尽心力无论做多少善事,不必要让人知道,则善果永远就积在那里,而不求现报,叫“积善”。别人知道了,善就积不住,随修随报,到后来一点善果都没有了,反而造了很多恶。恶慢慢积,愈积愈多,后果就不堪设想。
报人之德,不报人之怨。分人之过,不分人之功。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隐人之恶,不隐人之善。我不负人,而任人之负我。我不谤人,而任人之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