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孤独落寞
(2022-08-23 08:05:58)
标签:
文学/原创 |
英雄的孤独落寞
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孤独。想象一个金字塔,最底层面积最大意味底层的人最多,越往上层次越高意味着地位、权力、个人能力越厉害,而凌驾于众人之上的地方只是一个尖尖的顶只能容下一个人。
为什么英雄总是孤独的?因为英雄是少数的人,如果英雄是多数的,那么他就不被称之为英雄了,因为太多了也就不奇怪了。少数人你说孤独不?所谓的英雄就是做了许多人不敢做的事,而被称之为英雄的。其实他本人跟普通人没多大区别。
只有在九死一生的逆境中胜出才能显出英雄的能耐。英雄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认为,英雄就是那种能在危难中挺身而出,也能在平凡中默默坚守的人。从古至今,英雄都是孤独寂寞的,独自闯荡江湖,独走于天下,既是英雄的寂寞,又是君子立于天地间的豪情。
狂风掀巨浪,惊雷挟金鼓。北极南斗任驰骋,谈笑成此举。雄心万里长,功业不自许。自古英雄多寂寞,只身荡寰宇。诸如此类的诗句很多,例如: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文天祥:男儿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王粲: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
秦观:豪杰之士,不患无才,患难与共不能养其气;不能养气,虽有其才,适足以杀其身。
侯克中:砥柱中流障怒涛,折冲千里独贤芬。
为什么英雄是孤独的,孤独,不仅仅是地位上的孤单,更是心理的寂寞。因为英雄之所以能成为英雄,他就必须有超常人之处,也必定要超常人的付出与超常人的承受。成功的起点固然很多人都想得到,但是路途的遥远与艰难却可以让很多人早早的放弃。所以说,是英雄就注定一生孤独。
一个人的能力越大,说明他的责任就必然越大。一个英雄,作为会有很多朋友亲人喜欢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英雄不会孤独,也不会寂寞。
中国历史上,最落寞的恐怕要属辛弃疾,别人当怀有报国之心的时候往往都是投笔从戎,班超曾经家境贫寒,为了奉养老母不得不为官府抄写文书。汉朝是比较尚武的朝代,有志之士都有一个为国开疆拓土的心怀,所以他感到憋屈的时候就扔掉了手中的笔感叹到:“大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立功,像傅介子张骞一样,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
唐朝时期的文人也都是一种渴望在疆场立功的风貌,连身体一直不好的李贺都有一种对军事的向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相比之下,辛弃疾就有点生不逢时了。他生生被逼成了弃武从文。辛弃疾绝对是一军事天才,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就参加了耿京领导的反抗金国的起义军。在辛弃疾的劝说下,耿京决定联合南宋。辛弃疾被指定为联络人,前往南宋,但是回来的时候,耿京却已经因叛徒出卖而被杀了。
辛弃疾就带着五十个人,袭击了金国数万军队大营。准确的来说应该是偷袭和暗杀,听起来非常不可思议吧。但是辛弃疾不但做了,而且还把叛徒从数万大军眼皮底下生擒了,并且带到了南宋,交与南宋朝廷处置。
但是到了南宋,却没有了他的用武之地。首先是南宋朝廷对于他“归正人”的身份不能完全信任,当然也有南宋对北伐积极性不高的因素。在此期间他向朝廷上书了很多北伐的建议,比较著名的就有《美芹十论》、《九议》等。
虽然他的建议总能切中要害,并且受到广泛称赞,但是南宋朝廷也只有口头的表扬,根本没有实际行动。更没有给他安排重要的职务,面对南宋朝廷的冷淡,辛弃疾也逐渐心灰意冷。
这些在他的词中都有表现,比较著名的就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从这首词中就可以感受到一个怀才不遇的将军落寞的形象,特别是最后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至少还是戎马一生,只是在暮年的时候才不受重用。但是辛弃疾就特别悲剧了,在南宋为官时他才二十多岁,直到最后他也没能再上战场。生生的被逼成了“纸上谈兵”。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是多少英雄一生的遗憾,空有满腔热血却没有用武之地,一心报国却不被朝廷重用,回忆起曾经金戈铁马、沙场驰骋的日子,不禁悲痛欲绝。鲜血染就的红袍是自己峥嵘岁月的象征,可惜那段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不能重返战场为国效力是多少英雄心中无奈的哀痛。
陆游这一生谁又能预料到,本想一心一意抗敌天山为国尽忠的他,如今却只能一辈子老死在沧州,再也不能披甲上阵。午夜梦回时分,铁马冰河纷沓而来,当年激动人心,豪雄飞纵的军旅生活仍旧历历在目,时时入梦。他多么想再一次跨上他的战马,披上他的铠甲,执上他的银枪,为国家攘除奸凶。可惜现在两鬓斑白,早生华发,被贬值闲居在沧州,再也不能上战场了。他如同一只渴望搏击长空的苍鹰,年华老去,羽翼折断,只能坠落在地上,痛苦呻吟,无力再上青云。“谁料”二字道出了陆游内心多少的唏嘘与无奈,他万万没有想到,也不能理解,为何国难当头他却报国无门。心系前线的他只能闲居一方,当年宏远只能在梦中实现,英雄迟暮但敌人尚在,这是多么令人惋惜。
本应骑着战马雄赳赳,气昂昂地踏过剑门关的陆游,只能骑着小毛驴,以诗人的身份进入剑门。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他不禁发出慨叹。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地生活才是他向往的生活,而此刻担任闲职,被投闲置散的他显然是郁闷的,是不甘心的。诗人的身份并不是陆游欣然自得的,这是他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陆游衷情难诉,壮志难酬,他只能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自叹,在惆怅中故作诙谐。他何尝不知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可惜怀才不遇的他只能作为一个诗人,在诗词中宣泄自己的苦闷。
曾经的辛弃疾也是意气风发,气吞万里如虎,单枪匹马杀入敌军中擒获对方首脑,这是何等的威风英武。他把曾经与他并肩作战的吴钩把玩不已,把九曲栏杆拍遍,可是心中的悲愤压抑之情又有谁能懂?北望是淮北前线,可惜不能亲自上阵,报效无力;再远一些是中原旧疆土,遗憾收复无日。他虽有沙场立功之志,却苦无用武之地。唯有登临远望,感叹自己空有抱负,却无人是他知音,朝廷的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让他这种有志之士不得其位。失意的感慨,无法为国效力的苦闷,都只能借着诗词来抒发。
昔日带兵作战的峥嵘岁月已经过去了,词人韶华已逝,春风都不能再把他斑白的胡须染回黑色。壮志未酬但青春不再,留着这上万字的平定金人的策略之书又有何用,还不如与东边的人家换一本学种树的书来得实际。就算不甘年老又如何,豪情壮志尚未泯没又如何,辛辛苦苦写下长篇平戎之策又如何,这有能改变什么,又能做到什么?还不如学一下种树,为自己日后闲居搁置的生活做点实际的事情吧。这应该是辛弃疾在绝望之下的无奈之举,他主动放弃了自己辛苦写下的文章,想与往昔的军旅生涯作一段割舍,但是,换书容易,浇灭满腔热血难,终究是意难平啊。
项羽,每个人都不陌生。项羽年轻时非常强大。他的力气很大,像一头牛一样大。他还练了很好的武术技巧,手里拿着八枪,坐在一匹黑马上。他带着所有的军队士兵和坐骑,抗击并杀死了敌人,但他是无敌的,无法阻挡。在蜀国的旗帜下,他摧毁了秦朝,成为了西楚的霸主。他重新封了秦国统一中国的18个诸侯,但他没有根据公众牺牲的规模来划分,而是根据自己的心情来划分,这让他们非常幸运,并向项羽抱怨。
刘邦此时正是这些诸侯之一。他很生项羽的气,但是刘邦是一个很有决心的人。他善于听从谋士的建议,开始集结军队,积蓄力量,招募士兵,寻找打败西楚霸主项羽的机会。后来,他崇拜韩信为老师,并把韩信当成自己的得力助手。他还招募了其他有才华的人,为自己提出建议。
项羽此时有点为自己骄傲,因为他打败了秦国。喜出望外,自命不凡。认为自己永远是不可战胜的。每个人都必须听从他的命令,他是世界的领袖。他的大多数士兵勇敢无畏,他们都勇敢独特,所以战斗是自然的。然而,他是如此骄傲和自负,以至于他听不到别人的建议,或者他不耐烦和不耐烦地思考,完全根据自己对他人的情绪或感受来判断是非,没有任何理由。这为他身后悲惨的结局奠定了基础。
像项伯一样,项伯也是一个聪明而体贴的人。他一再建议项羽做一个小刘邦,说刘邦是一个思想不纯的人,不愿意做一个附庸。他告诉项羽,刘邦的野心不可低估。项羽太情绪化了,他太相信自己和刘邦的关系,也不听项羽的建议。项羽曾为项羽设宴赶走刘邦,但由于项羽优柔寡断和感情,刘邦最终幸免于难,刘邦逃脱了,这也为项羽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项羽有一个妻子,名叫虞姬。跟随项羽征战多年。不仅漂亮,而且聪明。从小就开始学习,然后练习剑术。也非常熟悉项羽的性格和性格,经常为丈夫分担烦恼,解决问题和难题。项羽也听了他的劝解。事实上,虞姬知道项羽太骄傲、太自负了。如果他继续如此专横,拒绝给出建议,继续保持他的骄傲,他肯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击败刘邦,后果将无法估量。
后来,刘邦和项羽发动了一场战争,项羽没有劝他提防刘邦和他周围的人,反而对他太自负了。他认为自己以前从未和刘邦一起输过,所以这次他还是不会输。再次反对军队出战,韩信告诉刘邦用这个突突来动摇项羽的军事心。这个把戏很好。储君士兵听到这首歌后,开始动摇他们的心,想起他们的家乡和家人。听完这些歌,虞姬急忙跑进账户去唤醒项羽,项羽听了这首歌后,以为那一定是刘邦的土地。她无路可走,以为她的事件已经过去了。这时,他又沮丧又气馁,认为无论如何也赢不了。各行各业的英雄以前都为自己而战,但现在他们联合起来攻击我。听着,现在的情况应该是你我永远分手的那一天。
就在那一时刻,已经听到了项羽的话,我也早就哭了。项羽的坐骑也在呻吟。这是虞姬,她又一次说服项羽进入账户。他们互相喝酒,解决了心中的烦闷,喝酒,项羽慷慨的挽歌。妾从未见过丈夫唱得如此深沉悲伤。知道丈夫在一起呆了多少时间,他穿上豪华漂亮的衣服和装饰品,手里拿着剑,边跳舞边唱歌,最后他在许多方面培养了自己,保持了精力,并在未来再次战斗。就这样,举起剑自杀了。
项羽非常被动,跨上她的坐骑,冲向汉军。因为项羽太猛,汗巾被他退到了几英里外。被迫撤退,然后一次又一次包围,他杀死了数百名汉军士兵,他的部下确实伤害了两个人。这表明项羽是多么勇敢。
由于俞韩军人数众多,项羽最终只剩下血液透析盔甲。于是项羽被杀到了乌江边。他被建议返回乌江以节约能源。但是他可以自己做,但是他觉得他不能再沉默地面对长辈了。所以他在河边自杀了。这时,他的眼睛睁开了,好像他死得不满意似的。因为死得太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