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西游记》开篇诗
(2022-08-11 15:39:34)
标签:
文学/原创 |
解读《西游记》开篇诗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这是西游记开篇诗。
什么是混沌?混沌是指天地形成之前气形质浑然未分的状态。道家认为天地形成之前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和太极,统称“先天五太”。
“先天五太”是对“无极而太极”这个过程的具体阐述。最早见于列子的《天瑞》篇。列子是道家四大真人之一,即老子的四位传承人,分别为:文子,亢仓子,列子,庄子。
易指变化,太易即是第一个变化,是时间的起点,太易就像宇宙大爆炸。太易也称为太一,易和一古音相同。大爆炸之前没有任何运动和变化,所以没有时间,或者说时间毫无意义。一切只是一个点,即奇点。因为没有对比,所以没有大小。
奇不是奇怪的奇,而是奇耦的奇。运动是相对的,没有参考物,何来运动。变化是相对的,没有对比,何来变化。变化必须涉及两个状态,或两个时间点,即一个时间段。时间是时点之间,就像一条线段,不管多长多短,总有起点和终点。然而奇点没有起点,所以称之为无极。
爆炸后宇宙温度下降,能量转化为质量,这个转化过程经历了气形质这三个中间阶段。简单理解,可以将气形质分别等同于星尘,星云和星球;而混沌指的是太素与太极之间气形质浑然未分的状态。混沌隐喻地球的冰河世纪或大洪荒时代,这是人类在所有古文明中口口相传遗留下来的共同记忆。
什么未分?气形质未分。气形质是什么?前面提到的星尘星云和星球只是一个比喻。气形质是古人用以描绘事物存在于物质空间中的三个范畴,或三种“存在体”。其中,气与能量有关,能量变化引起运动,即气与时间有关,时间即古人所谓的立天之道;质与质量有关,质量是力的作用,即与空间有关,空间即古人所谓的立地之道;形与意识有关,即与精神世界中的思维活动有关,思维即古人所谓的立人之道。
天地人统称三才,是古人用以描绘精神世界的三维坐标系的三条坐标轴。气形质与天地人相对应,如果把天地人比喻为三条坐标轴,那么气形质则是三个坐标意义。
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就像坐标轴的正负极。气形质三者分别行于三才之道,即所谓“存在”。古人认为“存在”与时间有关,与空间有关,与意识有关。气与能量有关。
气字甲骨文为三横,其中上面一横左端向上升,下面一横右端向下降,上下两横通过“箭头”表示能量的两个流动方向。物体处于外部环境中,其本身最初具备的能量为元气;物体从外部吸收能量的过程为“阴”,物体向外部释放能量的过程为“阳”。
如说一个人很阳光是指他会释放出正能量,如说一个人阴气重是指他会吸收你的能量,或者说他会释放负能量。
气与气不同,气是空气的气,气是力气的气。气是人食用谷米等在体内产生的能量。
形与意识有关。形指物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分界轮廓。形字由两个干和一个彡构成。注意开字是简化字,开字的繁体字是一个门字内两个干字。《说文解字》解释“干”字的意思为侵犯。两个干即表示物体占据空间的同时受到空间的挤压这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存在。
物体需要具备足够大的内能才得以保持稳定,就像一只气球,没有打入足够的气则无法形成一个球的形状,而气太多则会爆炸即形体破灭。
彡字表示形只是物体与外部相互作用的轮廓虚线,是经过人的意识抽象而成的概念,“形”只存在于精神世界中,因此说形与意识有关。比如说圆形的圆,是个理论概念,物质世界中不存在这种理论的圆,再“圆”的物体,其轮廓经过显微放大都是不完美的。
质与质量有关。质字繁写体两个斤一个贝。《说文解字》质,以物相赘也。如战国时代两国互易质子以相互牵制保持平衡。斤是个重量单位,贝是古代的货币代表价值。
质字的构造表明了古人对万有引力的认知。不同的物表现出不同的质,是因为构成这些物的原子核中包含的质子数不同。
从物的角度看,气就像电子,质就像原子核,形就是电子和原子核的聚合关系。用更现代的科学理论打比喻,气就像基本粒子中的玻色子,质就像基本粒子中的费米子,形就像复合粒子。
从事的角度看,气与时间有关,具有运动属性,即占据时间,可简化表现为速度(趋向);形与意识有关,具有关系属性,即占据时空,可简化表现为路径(位移);质与空间有关,具有静止属性,即占据空间,可简化表现为质心(位置)。如果这些解释无助于理解,不妨还是把气比喻成星尘,形比喻成星云,而质比喻成星球。
气形质怎么分?气形质三字从构造上都看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与反作用过程,兴许气形质三者并非三种“存在体”,而是三种“作用场”,或三种基本力,其中“质”对应万有引力,“气”对应强力,而“形”对应弱电力,即弱力与电磁力的统一。
用宋明理学的体用之说,质则是形之体,气则是形之用。用波粒二象性来比喻,那么“质”就像物质的粒子性表现,气就像物质的波动性表现,而形就像量子。气形质三个汉字的构造都表明了古人对作用与发作用同时存在的认知,然而古人不说作用与发作用,而是说阴阳。
阴阳是什么?前面说了,阴阳是能量在物体与外部之间流动的两种过程。阴阳就是能质转化,虽然古人没列出爱因斯坦的方程式,但古人早已认识到能量和质量是“存在”的两种可以相互转化的形式。
阴。繁写体是一个今和一个云。因此阴与云有关。简单理解,云遮住太阳,便是阴。然而云字是云的简化字,云字本身的意思是人云亦云的云,其关键部首是厶字。“存在”是相对时空而言,而“质”仅仅是其在空间维度上的表现。日规指针的投影指向的刻度就是现在,即今,所以古人用光阴的移动比喻时间的流逝。
阳。繁写体是一个旦和一个勿。勿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象形字,意思是州里所建旗。旗的一个特点是随风甩动,因此阳与风有关。风字繁体字风,有个凡有个虫,虫字隐喻相同没有差异,所以把小虫子叫做昆虫,昆就是同。凡即无厶,凡字表示遍及所有,与数有关,与时间有关。“存在”是相对时空而言,而“气”仅仅是其在时间维度上的表现。
风云。阴和云有关,阳和风有关,风云常常并称。因为风云都与气有关,气有质为风,气有形为云,无形无质的气便是天。风有质但无形,云有形但无质,风云二者形质不能兼备,故有风云不测之说。风视而不见故无形,但风吹旗动因此说风有质;云有不同形彩因此说有形,但云漂浮空中从不掉下因此说无质。
阴阳共生。“气”和能量有关,“质'和质量有关,能量和质量是物体存在即物体被我们的意识感知到存在的两种“形”式,两者可以相互转换。气是物质的波动性表现,质是物质的粒子性表现,形是意识对物质的判断。
站在物体的角度看,物体从外部吸收能量并转化为质量的过程称之为阴,物体的质量转化为能量并向外部释放的过程称之为阳。
物体从外部吸收的能量对物体而言叫做阳气,物体向外部释放的能量对物体而言叫做阴气。物体有可能只对外部释放能量或只吸收能量,也可能同时释放和吸收能量。
阴阳是一个运动的两个视角,从源头看是释放能量,所以对源头来说这个过程是阳,从目的地看是吸收能量,所以对目的地来说这个相同的过程是阴;阴阳不能单独存在指的是能量的流动必须涉及源头和目的地两个作用体,因为运动是相对的,描述物体的运动必须有运动物体和参考物体。
阴阳用以描述能量变化,能量变化产生时间;阴阳用以描绘时间,则阴为过去,阴气即指过去的质转化而来的气;阳为将来,阳气即可转换为未来之质的气。事物存在于时空中,离不开时间的约束,因此阴阳统领一切。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阴阳描述时间,柔刚描述空间,仁义描述人心。某种意义上阴阳又作为三才之道的正负极符号。柔为受,所以为阴,刚为施,所以为阳;仁在内,所以为阴,义在外,所以为阳。
阴阳常与五行并称。两种密切相关。
五行是什么?五行是指五种行,即五种不同状态的过程。注意这是正确理解五行概念的前提,否则将陷入西方的元素论,中西文化之差异在此也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