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炊烟的生命力

(2022-08-03 14:17:13)
标签:

文学/原创

炊烟的生命力

 

纪昀在《清艳堂诗序》中写:“凡物色之感于外,与喜怒哀乐之动于中者,两相薄而发为歌咏。”这句话揭示了一种现象,文学创作往往是由于内在情感与外在物象相契合而产生。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中篇小说《哈吉·穆拉特》的例子能生动地阐明这个创作原理:当托尔斯泰看见了一株断掉的牛蒡,尽管曾被车压过,但仍然向上挺着,他酝酿的哈吉·穆拉特的形象一下子鲜活起来。因此,我们在记叙文写作中最好能有意识地去寻找一种物象,使之或承载情感,或衬托人物,或贯穿全文,或揭示主旨。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天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落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

而炊烟,因灶间多烧柴火,在杂木、秸棵燃烧后,附于锅底或烟囱内的黑色烟灰坊间叫锅底灰的,这种缘于火光中燃烧后的草木,更衍生出一味中药,百草霜。在民间偏方中是可以治疗流鼻血,吐血,齿缝出血、昏厥不醒等症状,并可用于治疗家畜家禽的一些常见病。可见,民间是不缺乏生存的智慧的。

小时候,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滋味,有形有情地升腾于大地、房屋、树丛间,灵动而富有生命力。寄托着一个人对家的温暖期盼,归途中,村庄上空弥漫着一片片炊烟,总会找到自己最熟悉的那一柱,便觉心安。

只是,炊烟,早已枯萎于我心,因着炊烟终究是属于且只属于乡村的。远离炊烟多年,是在一个雨季的黄昏,母亲的静静离去,心开始荒芜,从此,那缕炊烟只凝固于心,凋零了欢乐,日暮便如此苍凉。每次归家,都不愿意推开那扇柴门,哪里还会有柴门呢,不过是钢管连着铁线的替换,挪开那扇残破,满目枯黄的杂草,斑驳的木窗前,久不擦拭的玻璃,照不清我的脸,这座院子,再也找不到当年的平整洁净,再也找不回熟悉的味道。

回到小城,与乡村泾渭分明之处就是以炊烟为分割线,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青年人已然从乡村越狱,只留下老年人孤独的守望,那么乡村会消失么,那么我的炊烟也会逃逸不再燃起?是否真的有那么一天,我们亲手将乡村、将炊烟埋葬?

历史的进程是和缓的,不可能是断崖式的,那么还是有时间留恋于炊烟的温暖,哪怕只是隔着车窗远远地看见他在别处升腾,迷蒙。

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有人说,炊烟是种在屋顶上的精神的庄稼;有人说,炊烟是抓在天空手里的小辫子;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朴素的计时方式;有人说,炊烟是围着锅台转的娘对野孩子的柔声呼唤。而它现在正马不停蹄地在消失。

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父亲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恬静、安详,似乎炊烟成了一个乡间的导师,让那些懵懂的心灵找到情感的慰藉,人生的方向。

我们的村庄,被炊烟引领着不断走向岁月深处。而我,为了自己的幸福,漂泊到村庄之外很远的地方。在南方的城市,我再也看不到炊烟了,只是,内心深处,村庄里的炊烟像一棵大树,牢牢地将根扎在我生命的原野,郁郁葱葱,悠然美好。这炊烟吸纳着柴火的味道,五谷的馨香、泥土的气息,一缕缕一缕缕,萦绕在村庄上空。像一块黛青色丝巾,围在村庄的脖颈上,把村庄这个安详的母亲打扮的庄重、朴素而又美丽。

记忆里的村庄,每天清晨、中午、傍晚,炊烟合着日升日落的节拍,发出开启新生活的信号。烟囱里,没有风的时候,一束束炊烟像一个个浓墨重彩的感叹号,提醒着我们,繁忙的一天又要开始了。

黄昏的时候,人们从地里干完活,走在回家的路上,走到村口大老远就能看见一束束炊烟,慢慢地穿过林稍,夕阳的余晖撒在林稍间,像涂上了一层层金粉。鸟儿们从远方衔来虫子和谷粒,满心欢喜地栖在树枝上,给那些张大嘴巴嗷嗷待哺的孩子喂食,母性的光辉因这穿过林稍的炊烟,多彩如梦的余晖显得更加美好。嗅着炊烟的味道,鼻孔里仿佛爬进了一只只小虫子,让我们的鼻子痒痒的,周身就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舒服。繁重的田间劳动给人的疲惫因这或弯曲或笔直的炊烟而散去。美感从村庄升起,食欲从腹部高涨。那时候,我就想,一辈子再也不离开这个村庄了,只为在每天的日升日落中看这炊烟升起又熄灭,熄灭又升起,多好啊。

土地就像一根宿命的绳子,把父辈们一生都拴在土地上,让他们无法脱离那辛苦而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沉重劳动。多年后,我通过知识,解开这道绳索,离开村庄,在远方的城市里谋生,过上了父亲眼里所谓“动脑筋”的清闲工作。想到村庄里的乡亲们沿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亘古传统,从事永无止境的繁重农活,他们的生活依然很不宽裕,我的心就微微作疼。

有时候,在城市中受了伤,在路上受了挫折,我就想回到村庄,坐在高高的山岗上,对着那见证我年少岁月的炊烟,大哭一场。我知道,我的滂沱泪雨,会被炊烟带走,让我无所牵绊地上路、追求。像一缕空气消失在风中,像一抹炊烟擦干我的眼泪,坐在故乡的山岗上遥望炊烟,我的心会归于平静,城市生活衍射出的所谓计较、竞争、苦痛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从炊烟熄灭又升起的自然景观中汲取继续抬头前行的力量。计较会让自己更加痛苦,竞争会让自己更加疲惫。一切比较、竞争和苦痛,比与我的生命水乳交融的炊烟还轻,我为什么不放下呢?村庄里可以没有高楼大厦,家里可以没有美味佳肴,灵魂的仓库里可以没有金银细软,但村庄里不能没有炊烟,人的精神家园里也不能没有炊烟,应该说,炊烟是村庄里所有人灵魂的导师,她让我们在人生的坐标里找准自己的标尺,时刻保持对生活的信心。

我一直怀念炊烟。远离了村庄的炊烟,我的生命似乎成了一条断流的黄河,一块荒芜的田地,只有炊烟,以及村庄里那些与炊烟站在一起的风物,才能让我的生命保持长久的美感、幸福和丰盈。心里空虚的时候,我常常打电话给已经迁居老家县城的父亲,说我看不到炊烟的落寞,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

瓢泊的宿命已经不能让我经常性回家了,命运把我羁押到远方,一年回一次家,看一次炊烟对我而言,已经是命运的大赦了。我只能在梦里跟着炊烟回家。炊烟是一个村庄全部的重量,是生活在炊烟扎根的土地上所有人们的希望。对我而言,炊烟的意义就是灵魂的意义。一个人的灵魂断炊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我的灵魂里每天舞动着那么一束束炊烟。

说起炊烟来,那就从炊烟的灵动和有生命力说起。

炊烟是有时间的。看着升腾的炊烟,就知道农人们一日三餐是比较有规律的。在我的记忆中,早晨做饭一般六、七点钟,午饭一般在十一、二点的时候做,晚饭大约在五、六点钟时做,这也要看四季时令。炊烟的规律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像农人们的定时钟,过去,因农村贫穷落后,农村老百姓上坡下地干活,几乎没有戴手表的,到了晌天的时候,上看看天上的太阳位置,远看看村庄里升腾的炊烟,当看到升腾的炊烟多了,就赶快收拾着农具往家赶,到了家里稍一歇,正好就吃饭。当年我和小伙伴上山割草、上坡挖野菜的时候,临近晌天时,总要站到高处,看看有没有炊烟,或者看看炊烟的多少,就能大约判断出时间,每当又累又饿的时候,就会朝着家里的方向看炊烟,心里会想,祖母可能又做好吃的了,步子自然就会加快了。

炊烟是有味道的。其实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每个家庭炊烟的味道是不同的,就是同一个家庭在不同时期,炊烟的味道也是不同的,这与每个时期的做饭、炒菜种类、质量不同是密切相关的。过去在村大街上,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谁家又煎鱼了”、“谁家又包韭菜包子了,闻着这味真好!”这就是炊烟的味道,通过炊烟的味道辨别着家的滋味,体验家的感受。

炊烟是有形体的。炊烟在不同的季节里、不同的时段,也会变换着不同的形体,不停地、巧妙地勾画着美丽的农耕文明生活画卷。有风的日子里,炊烟就像舞女一样,随风雨飘摇;无风的日子里,炊烟就如同淑女一般,亭亭玉立、袅袅娜娜。在四季的炊烟里就似人生的四季一样,也是各有千秋,带给人们多彩的想象。

在这一天里的炊烟也不一样,早晨的炊烟,一般是风轻云淡,清淡疏朗;中午的炊烟,来的急去的也快;晚上的炊烟最能体现出农村生活粗糙中的细致来,“炊烟袅袅牧人归”,炊烟富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和感情色彩,从炊烟的形体上就能观察出四季、早中晚及居家过日子的不同来。祖母经常跟我说,观察炊烟的形体,就能看出这家过日子的来头和家庭主妇的性格来,我当时听着似懂非懂,现在却深信不疑。

炊烟在唤醒我们,让历史告诉未来:炊烟是有生命力的,凡是有炊烟的地方,都繁衍着旺盛的生命力;炊烟是有时间的,炊烟始终在呼唤着下地劳作的农人们要看着炊烟回家吃饭,又何尝不是唤醒我们这些在外做工的人,要想着家乡的炊烟,回家吃饭;炊烟是有味道的,这种味道就是家的滋味,家的感受;炊烟是有形体的,袅袅升腾的炊烟与山川、大地、房屋、丛林勾画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生活画卷,画中的炊烟在我们心中升腾、升腾。这是炊烟唤醒我们的,也是炊烟告诉我们的。

炊烟亲切地召唤着我们,告诉我们有炊烟的地方就有生命在繁衍,流淌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炊烟随着饭香时节此起彼伏,人们带着轻松的喜悦,从田间地头,从厂矿车间,从各种工作和学习的角落,欢欣雀跃地奔向各自炊烟飘起的家园。

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一点炊烟就能燃起生命的希望。当绝境逼迫而来,生命处于危亡的关头,惘然地遥望四周,寻求生命的踪迹而不见时,忽而在远处飘渺地隐现出生活的炊烟,使我们能鼓起活下去的勇气。

现今的城乡上空,袅袅炊烟是不可避免地接近断绝了。炊烟的渐渐远去,昭示着时代的前进步伐,昭示着生活质量的空前提高。但炊烟作为一种长期的生命征象,不见炊烟的日子,无疑遗落了一种精神寄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