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笔耕度暮秋》文学写作之读记拿用

(2022-07-21 08:08:56)
标签:

文学/原创

《笔耕度暮秋》

文学写作之读记拿用

 

文学创作,包括小说、散文、杂文、戏剧、相声、小品、诗歌等等。艺术形式各异,表现手法不同,各有其特征。各类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反映时代的精神,社会的变迁,人类劳动、生活,精神面貌,人间相互的情感,民族风俗,道德理念。丰富文化的内涵,陶冶人的情操,启迪群众的灵魂,激发前进的动力。

我认为一个写作者,要具备:读得进,记得住,拿得出,用得上的本领。读得进就是不管什么样的书,要看得出脑子里;读过的书要记得住,记住了还要在用的时候拿得出来,拿出来了也还要及得上。

初学写作的人说:“开始写时因素材很多,文章发表不少,很顺利。但写一段时间后,就感到没啥写的了,水平逐渐降低。”文学是为大众服务的,创作的源泉来自于生活。只有投身于火热的生活中去,亲自体验,细心观察人与发生的事,多动脑分析研究,抓住时代发展的主流,深挖有意义的素材,再反复思考,找出本质的有教育意义的内容。

根据素材的不同,可采用各种形式去表达。写作要从点滴做起,不要妄想一鸣惊人,脱离实际,必须脚踏实地,长期锻炼,蘸满汗水去从事业余写作,创作是一种艰苦的劳动。

另外,要多阅读中外名著,吸取创作的技巧和不同的写作风格。所谓像作家一样去阅读,就是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不但要弄清它 “写什么”,更要了解是“怎样写”的,也可以思考“为什么写”。阅读的时候,心里可以不断问这些问题:他为什么要这样写?他为什么要用这个词?他的语言为什么这么吸引人?他为什么把事情讲得那么清楚?若也提供给我相应的材料,假如让我写篇文章,我将如何从所读文章中有所借鉴、有所创新?如何行文?我能针对自己写作方面的薄弱环节,从中能有所领悟和吸收吗?

所谓像作家一样写作,就是要有这样一个想法,所有的写作都是为了被阅读。在写作时要考虑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感受。在写作时要经常问自己:我想写什么?我有让这个想法有趣吗?我表达得清楚吗?我表达得充分吗?这听起来像是我说的话吗?我想给读者什么样的感觉呢?我有使用长短句吗?我的文章给人读起来感觉连贯吗?

确保你所写之书是你想读之书。你写成的文章一定要是你肯花钱、肯从书店买的文章。为此你可以代入崇敬之人的身份来写,久而久之,自得其妙。写完多朗诵,以求节奏平稳,音韵和谐,长短句错落有致。不写未深知之物:既然尚未深知,用词必然疏漏低俗。

好比叫你马上写篇讨论海洋生物的文章,你必然在鱼虾蟹蛤鲸豚鲨里打转,写不出更精准、更贴切的名称。定稿拿去给专业人士看,虚心接受教训从改正中进步。不可妄自尊大,亦不可自哀自怜。等到专业人士也改不动你的文章,就可胆子放大些儿去同名家作品较量了。描写同一事物,屡败屡战,慢慢进步。

福楼拜的写作也因语言的准确足为后世的楷模,他的《包法利夫人》被人一些人尊为学习小说创作的“万世法书”,这判断并不过分。福楼拜对于语言的准确性的苛求是出了名的,其对词语的甄别和取舍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他还说过这样一句有趣的话:我们敲打语言的破铁锅,试图用它来感动天上的星星,其结果只能使狗熊跳舞。

同样的习惯也广泛的出现在了中国古代文献中。单就实意动词来讲,在今天往往早已被混用,而在过去却有明确的规定性。比如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之中用词的谨严,受到后世普遍的赞誉:攻打一地为“伐”;对方有罪而攻之称为“讨”;天子御驾亲征叫做“征”;用兵之后获得土地才能叫“取”;取之艰难用“克”;敌方如是一人来归投称作“降”;如果对方是带着土地来归降就只能用“附”。

所以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极赞之,说欧阳修用词之简严、文笔之洁净,非薛史可比,甚至连《史记》也有所不及。醉翁的这种“简严”,对今天的大部分写作者来说,显然是太过奢侈了。

说到古代遣词造句的谨严,还可以再举一个更为极端的例子。在《春秋》中,有这样两句最简单的记述:陨石于宋五(有五个陨石坠落于宋境)六鹢退飞过宋都(六只鹢倒着飞过宋国的都城)上述文字描述简洁、精省,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寻觅的。

而细心的读者却会发现,同样是《春秋》当中的语句,如出一辙的句式。“陨石于宋五”一句中,数量词“五”置于了句尾;而在“六鹢退飞过宋都”一句中,数量词“六”则跑到了句首。作者为何不统一句式呢?其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呢?

《公羊传》是这样解读这两个句子的:曷为先言霣而后言石?霣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意思是说,陨石坠落,人先听到声音,因而记闻,先听到有东西从天上降落,细一看是石头,数一数是五个。句子的用词顺序模拟了当时由闻及视的实际情境,极为严格。

而在“六鹢退飞过宋都”一句,则是记述眼前之观,初一看是六个,但不知道是什么鸟,所以记数词置于最前,再一看是鹢,仔细观察发现它们是退着飞的。句子的用词顺序由六至鹢再置退飞,也再现了当时目击者的神态。

历史学家钱穆对此有评价说:《公》《谷》纵是村学究,对此两条用力发挥,说君子于物无所苟,石鹢犹且尽其辞,而况于人。在钱穆看来,《春秋》中的石、鹢之辩,也许本没有什么微言大义,但即如《公阳传》《谷梁传》的作者这样的“乡村学究”,也要对修辞表达追求以极致的精准性,以期佐证君子不苟的大义。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上说明了,中国古人的语言,实在不仅仅是一个语法和修辞的问题,而是寄托了许多伦理道德上的规箴:用词的谨严、准确,与做人的不苟是一致的。此为文学创作的“罩门”,明白了这一点,再去进行相关的素材训练,才是有益的。

自古就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千古名言,虽其历经千年,但仍富有生命力。诗人白居易提出此主张的意思就是:写文章要贴近现实,贴近事实,要把握时代脉搏.。它现在对我们的文学创作仍然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而我就很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

首先,我认为做文章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就是不能违背社会理论,一定要贴近现实,在社会基础上写出的文章才能受大家喜爱,使大家都愿意看。

接着,写文章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文学基础,不能胡编乱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一定要严谨,不失大体。

最后,我想说写文章要多借鉴,“背会唐诗三百六十首,不会写来也会偷”,写作初期要多模仿借鉴名人大家的文章,以此给予自己写作的灵感,因为灵感是创作的源泉。

说到灵感,我一般写文章以灵感为主,依靠第一印象,可是由于生性多疑性格,总是拿捏不定,所以每当写文章或诗歌时,总为了一个词花费很多时间,到最后又觉得还是第一次的词更好,所以我认为灵感还是蛮重要的。目前,我的作文水平有待提高,主要原因可能是以下几条:

缺乏对现实生活深刻透彻了解的能力;文学功底还不扎实;缺少可以发表自己文章的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积累的增多,我对国家大事、政治要闻、民风民俗越来越感兴趣,写文章越来越有灵感。

要想写好文章,首先应掌握创作文章的基本要求:如要准确把握语文语法的基本内容:主谓宾定状补;恰当运用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熟练掌握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等。俗话说得好“竹子是一节一节长出来的;功夫是一天一天练出来的”这样才能一步步提高现在学生写作水平。当然我定会在以后的不断学习中弥补自己曾经缺失的知识,我也坚信我的写作水平肯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传播,文章的变化会越来越大,越来越贴近生活,越来越符合老百姓的阅读习惯。以文章的魅力,语言的美妙,把知识传播下去,吸引更多爱好文学的人,继承良好的民族文明习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