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笔耕度暮秋》也说意识流写作

(2022-07-16 13:56:00)
标签:

文学/原创

《笔耕度暮秋》

也说意识流写作

 

所谓意识流写作,大体在描述上侧重于对人物的意识活动本身。这也导致了意识流小说对于大众来说的晦涩难读,由于人物思想的无拘无束,导致情节反而成为了引起意识描述的工具,再加上回忆和幻想的时间和空间的倒错感,让许多读者根本搞不清小说到底在讲什么。

而意识流小说的作者又多喜欢在描述时使用象征,这更加削弱了小说的易读性。

意识流小说打破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

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意识流文学是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小说样式。“意识流”本来是心理学术语,最早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处于永远的流动状态中,所以称之为“意识流”。

后来,英国小说家梅·辛克莱把这个名词引进文学,她用“意识流”来称呼陶罗赛·理查生等人写的不同于传统小说的一类小说。其突出特点是打破了传统小说的表达方式,采取直接叙述意识流动过程的方法来结构篇章和塑造人物形象。它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描写,具有较大的浓缩性和凝聚力。概括起来可以说,唯主观、反理性是它总的特点。最初出现的意识流小说大多是单纯型的,后来发展到交错型,复合型的出现则进一步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立体感。

同多数现代主义流派不同,“意识流”小说作家没有共同的组织,也没有打出统一的旗号,但是他们有相似的哲学观点和艺术观点,有相近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而且互通声息、互相影响,所以仍可称为一个独特的小说流派。目前,作为主体的意识流小说已经消失,但它的诸多技巧已经成了西方文学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继象征主义后,意识流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兴起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盛行于二十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二十年代中遍及欧美各国,对二次大战后许多文学现代派都有影响。叔本华、柏格森、弗洛伊德的哲学起了启迪作用。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夫都是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意识流不结盟、不标榜,发展得很自然、很健全,大家一声不响地写。

意识流,是从心理学的术语借过来的。意识既是流动的,你可以去注意其中你有兴趣的,挑出来,构成你自己的世界。所谓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种东西是不存在的。每个人认为是“事物”的东西,是从意识中随便划分出来的。

后来,柏格森提出“心理时间论”。他认为人们平常所认为的时间,是依时刻秩序延伸,是宽度、长度,是数量概念,而“心理时间则是各个时间相互渗透,表示了时间的强度是个质的概念,我们越深入意识的概念,这心理时间的概念越强”。他还强调:“真实”,存在于人们意识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他劝告作家深入人的意识,随着心理波动去把握真实。

意识流小说的文体特征:在表现对象方面:专注于人的内心主观世界,把创作视点由“外”转向“内”,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不再是一种描写方法,而是作为具有本体意义的表现对象出现在作品中,情节则极度淡化。人物也不再是一个“典型”,读者与人物的心理变化进程同步,难以对人物立即做出具体的善恶评价。

在叙事角度方面:多采用“内聚焦”的叙事角度,叙述者与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小说所展示的只是某个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人物视点消失,所叙事物的有序性也应中断。在情节结构方面:根据意识活动流程和心理时间安排小说段落先后次序,从而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相交融。以多线交叉或放射性思维方式来表现复杂的外部世界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既符合人的意识世界常有的情形,又展现了一个时间跨度很大的区域内的人生内容,多用联想、想象、回忆、幻觉、梦境打破时间之链,更立体、多层次地表现人生。

意识流小说在表现手法上:内心独白:以自由、无间断的形式叙述非逻辑的、无意识的内心;作者“退隐”,让作品中的人物自然的发出自己内心的声音。使读者感到仿佛直接触及人物的灵魂,透视人物意识深处的活动。自由联想:意识流的自由联想多表现下意识和潜意识的思绪,具有更大更灵活的跳跃性,可跨越时空交叉性的发散性的自由出现,来呈现人物复杂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内心独白一旦诉诸于语言表达,势必要成为一种心理语言活动,带有更大的主观随意性跳跃性。巧妙地利用“现实”,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显意识层与潜意识层连接起来,在意识深处由一个意念激发出另一个。暗示出人深藏于无意识中的心理状态,极大地扩展了意识流小说的表现范围,使作家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容纳较多的主观生活,增加了作品的容量和透视层次。

时间和空间蒙太奇:把不同时空里的事件、场景组合、叠加在一起,从而超越时空限制,去表现人的意识活动所具有的跨时空界限且瞬息万变、稍纵即逝的跳跃性,前后不连贯、无逻辑关系的无序性、无理性。如实地呈现了小说人物在感观、刺激、记忆和联想等作用下出现的那种紊乱的、多层的立体感受和意识的动态,使读者能始终体验到作品人物所经历的那个时刻---心理时间。

诗化和音乐化:意识流小说家认为,生命之中的意识流富有节奏和韵律,所以他们为了加强象征性的效果,有时采用诗歌和音乐的手段来表现主观精神。代表如伍尔夫的音乐化与诗化;《喧哗与骚动》中的音乐对位式结构,不同部分分别对位于音乐的不同结构。

语言实验:改变字体、不断句,运用各种文字乃至异国语言,大量使用典故、双关语和外来语等语言实验方法,形成一片语言狂欢的场面。以语言的细微变化表现人物的内心变化,使作品的意蕴内涵变得模糊且具有丰富的不确定空间,为人们的解释提供多种多样的线索,为人们的想象提供了大量的空间。

意识流作为包括多种技巧和方法的文学表现手法,是对“自我”的进一步关注,扩大了文学的心理描写空间,丰富与深化了文学的表现力,具有较大的浓缩性和凝聚力。但也应看到,意识流手法过于偏激地将主观世界置于超于一切的地位,不重视现实生活在小说中的再现,势必难以客观、具体、完整地反映出生活的真实;加之作家们过分追求形式和技巧,从而使作品晦涩难懂,甚至使文学阅读变成密码破译,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简言之:内心戏多,还会掰扯。

转载一篇意识流文章:

这几年,我的灵魂一天到晚就是不肯安分,好像一匹没有笼头的野马,时不时地便跑到社会上去惹是生非,经常搅和得我的五脏六腑都不舒服。尤其是最近两天,心情异常焦虑烦躁,就好像是练气功练得走火入了魔似的,脑子里乱哄哄的,眼前常常浮现出一些什么鬼呀神啊的幻觉。有的时候,自己静下心来寻思寻思,琢磨琢磨就想笑。

日常生活当中,一些人所说的什么神,什么仙,其实不过就是一个在追求人生事业的过程当中有那么一种大无畏的,不同凡响的自我牺牲精神,并且间接或直接地给一方老百姓带来一些切身利益的社会人物。这个活生生的人物,一旦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知名度,老百姓们就会发自肺腑地把这个人物给演绎、传说成为一个有嘴巴、有鼻子、有眼睛,有神通,有灵魂的神或仙。例如李世民、包公、文天祥、林则徐,等等。

日常生活当中,一些人所说的什么鬼怪,什么妖魔,也不过就是一个人渣对社会、对老百姓所造下的那一些种种的罪孽,说白了,就是社会上那一些各种各类邪恶之徒的代名词。例如嬴胡亥、赵高、秦桧、和珅,等等。

神也好,仙也好;鬼也罢,妖也罢。其实都是各种各类有血有肉,有欲望,有思维,有灵魂的人物和人渣。神、仙,是人们给自己制造出来的人生精神生活上的偶像。鬼、妖,是人们给自己制造出来吓唬自己玩的那么一些呲牙咧嘴,红头发绿眼睛的泥巴玩意儿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