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笔耕度暮秋》南昌青云谱品八大山人

(2022-05-26 14:11:35)
标签:

文学/原创

《笔耕度暮秋》

南昌青云谱 品八大山人

 

曾读过一篇题为《八大山人》的散文,八大山人那欲哭无泪、欲喊无声的凄楚人生,那历经磨难、贫贱不移的高贵人品,一直揪着我的心。我渴望更多地了解八大那藏着、掖着的身世,忍着、控着的情愫,躲着、避着的话语,压着、抑着的思想,从他那敢于留白、善于留白的画风中,那独树一帜、精美绝伦的书法中,那喃喃独语、静静流淌的诗词中,找寻由绝望的明朝遗民幻化为令人高山仰止的国画大师的人生轨迹。

朱耷(公元1626年—约1705年),原名朱统,字刃庵,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人屋、道朗等,出家时释名传綮,汉族,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

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画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用墨极少。

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朱耷时年十九,不久父亲去世,内心极度忧郁、悲愤,他便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以保存自己。在朱耷的画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签押,仿佛像一鹤形符号,其实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组成,借以寄托怀念故国的深情。那个甲申年的三月十九日是明朝灭亡的日子,亦是崇祯帝忌日。

梅湖,星罗棋布的亭台楼阁,蜿蜒清溪的戏水小鱼,远处那笼罩着农庄及阡陌良田的薄雾正在慢慢散去。

过了定山桥,直奔掩映在杨柳翠竹中的“青云谱”道观。偶尔几声鸟鸣,太静了。这里真的很幽静,比起闹市的喧嚣、国庆长假高速公路车水马龙、热门景点的人满为患,青云谱像当年隐居于此、一度喑哑不言的八大山人一样,无声地迎候着所有来此者。

青云谱古建原为净明道观,格局为三进四院二楼一园。道院以“关帝殿”、“吕祖殿"、“许祖殿”一气贯通的三个院落为主体,殿宇中部为方丈堂,三殿逐次递进,曲廊相通,左侧衔连“三官殿”和“斗姥殿”,右侧“峤园”,更有两庑内室“黍居”、“鹤巢”簇拥着,中间以天地相融,青砖灰瓦的粉墙,古朴典雅。十余株数百年高龄的罗汉松、苦楝、花梨木环祠四周,庭院深深,曲径通幽,自古为文人高士雅聚之所。

公元1661年,青云谱等来了它真正的主人。36岁的朱耷为“觅得一个自在场头”,来到了古老幽静的梅仙祠,他费了很大气力修桥造屋,终于把一个早已十分荒凉的梅仙祠弄得稍为像个样子了,便取“吕纯阳驾青云来降”之意,改名“青云圃”,后又寄寓意为青云传朱明家谱,改圃为谱。朱耷便在这里过着“一衲无余”与“吾侣徙耕田凿井”的劳动生活,他想把这里造成一块“门外不必来车马”的世外桃源。

走在优雅闲静的青云谱各处,吕祖殿前那沧桑肃然的几棵古木,许祖殿前那馨香弥漫的数株金桂,三官殿前那悠然自开的一池莲花,这里的一切,平常、平凡、平和,这里的一切,无尘、无欲、无争;这里的一切,自然、悠然、怡然;这里的一切,干净、幽静、宁静,这一切不正体现道教“无为而为”“大道无痕”的思想吗?耳边偶尔传来孩子的嬉闹声,眼前也时有游客的留影,我想,三百年前这里该是怎样的冷清?八大山人也曾无数遍走过脚下的路,他的步履该是悄无声息的,如同当初这肃穆的庭院。

特意到三官殿前那个叫“黍居”厢房看看,“黍居”上壁的对联“谈口趣中皆是道,文词妙处不离禅”是八大的真迹。“黍居”是八大山人的卧室,也是他的书宅兼画室。内有一张很简朴的硬板床,一架书橱,一只特大的乌漆长方形书桌赫然置于正中,占据了房间三分之二的空间,此外无别的。简单的生活,孤独的身影,八大山人在这里以笔墨为伴,宣泄国破家亡的痛苦心情;以书画抒怀,抒发心中的不满与愤慨。

表面超然世外的朱耷,常有“时惕乾称”的感悟。实际上“道”和“禅”都无法真正安放和解脱八大那孤寂的灵魂,特殊的身世、家国的变乱从来没有从他的脑海中离开,他对清王朝心有愤懑,对故国常怀哀思。身在六根清净的寺院,可他血脉中,流的毕竟还是朱家的龙血。八大山人无法付出性命去恢复家国天下,但他把关于人生和现实的思考,用绝美的、自成一格的方式传达出来。他潜心于书画,寄情于山水,写意于笔端,青云谱院内的树木花草、周边的山林野景、溪涧芦荡、残荷败柳、松石幽禽均成为画家水墨的写意。

1959年在青云谱建立了“八大山人纪念馆”,殿堂也辟为展厅。

第一展厅系统地展示了八大山人生平史料。他生长在一个充满文化艺术氛围的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擅长书画。身为贵族子弟,他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资聪颖,八大山人8岁时就能作诗,能悬腕写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小楷,11岁能画山水,显示出非凡的艺术才能。因为自家的藩国、封号被撤,八大山人早年曾醉心于科举,希望通过仕途而显达。他熟读儒家经典,十几岁时就顺利考中了秀才。

然而巨大的变故在1644319日发生了,崇祯皇帝自缢,延续了276年的大明王朝就此终结。对只有十九岁的朱耷,生活的序幕才刚刚拉开,可一切都改变了。“天崩地裂”,这四个字可以概括改朝换代带给这一个性情孤介、有着强烈家族感的孩子全部感受。在接下来清廷对明室见一个杀一个的残酷宗族灭绝政策之下,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愧矣!微臣不死,哀哉!耐活逃生。”他用这血泪交并的对联记述自己在生死劫难中的惨痛心情。

不久他的父亲和妻子相继离世,内心极度忧郁、悲愤的八大山人已经无路可走,为了躲避清军的追杀,1648年在江西奉新的耕香院落发为僧。没几年,竖拂称宗师。八大山人36岁时,想“觅一个自在场头”,来到青云谱,一住就是二十多年。59岁还俗,晚年靠买画为生。

厅堂的显著位置摆放着《个山小像》。画面上的八大面容清瘦,神色安详,在安然的目光中透出坚忍和一丝令人不易察觉的迷茫。这是他49岁华诞在奉新芦田耕香院,黄安平为八大绘的《个山小像》,上有友人饶宇朴、彭文亮、蔡受等跋三则,自题六则,第一次出现“西江弋阳王孙”印。他对这幅小像显出异乎寻常的喜爱,一直长随其身,须臾不离。它记录了八大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感悟,如谶语,似天书,透露出一段段艰苦的心路历程。

如八大山人自题:“生在曹洞临济有,穿过临济曹洞有。洞曹临济两俱非,嬴嬴然若丧家之狗。还识得此人么?罗汉道底。”这段诗偈说过去的二十多年,一直在苦苦追寻,想要通过皈依佛门来安顿跳荡不羁的灵魂,但是今天,当面对自己的画像审视自我的时候却发现,曹洞也好,临济也好,都不能让自己的心灵得以休歇,都不是可以依托灵魂之所!奉佛而非佛,奉佛而疑佛,这疲惫不堪、彷徨无依的人是谁?谁又是我?为何?为何?

又如自题“没毛驴,初生兔。剺破面门,手足无措。莫是悲他世上人,到头不识来时路。今朝且喜当行,穿过葛藤露布。咄!”多少年的参禅悟道,于家国何补?于社稷何益?他反思着,自责着,这痛苦不堪的追问让他对自己的生存价值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快走吧,脱去这一切桎梏,走自己当行本色之路!接下来便通过彭文亮、蔡受的跋文来交待自己的身世。

康熙十六年二月,胡亦堂到临川任。秋,八大山人便尾随其后,在临川略住时日,中秋后即回奉新。此一回奉新,八大山人在《个山小像》再题三则,将自己遁入佛门的窘态、灯统,以及所修法门的情况一一交待完毕后,便将《个山小像》留在奉新耕香院,再返临川。从此走上了一条还俗的不归之路。《个山小像》对后人研究和了解八大那藏着掖着的身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纵观山人一生,或道或释,或隐或显,或颠或哑,或醉或醒,或蓄发生子,行也罢,藏也罢,都是他为生存,为日后生计的一种手段,山人从来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出家人,他一生从未真正的隐遁。

第二展厅左边陈列着影响八大山人的前代画家作品:有元代王蒙的《牧区林屋》明代徐渭的《石榴图》、吕纪的《浴凫图》、林良的《山茶白羽图》,有清代罗牧的《疏林幽涧图》,中间成列着八大的《山水通景屏》,右边陈列着受八大影响的同代和后代画家作品:有清代石涛的《山水图》、王原祁的《竹石图》、郑板桥的《墨竹图》、吴昌硕的《荷花》、齐白石的《玉兰》、潘天寿的《翠鸟》。

进入陈列着八大山人和他弟弟朱石慧书画的第三展厅。当我站在八大山人的书、画前时,我所看到的是一个绝非静穆的世界。在这里,一阵阵喜怒哀乐的感情旋风,冲击着自己的心灵。八大山人把他的家仇国恨凝聚于笔端,倾泻于画面,似乎要刺破这座院落静谧的外壳。这是一个喜则大笑、悲则大叫的性格。有时,表面看是无声的,沉默的,但那内里,却藏着一座火山;有时,火山爆发了,嘻笑怒骂冲天喷射;也有平静的时候,但那是对世界的冷眼傲视。八大画树干枝少叶,画石丑怪磷峋,画蕾孤独一朵,画荷伤残一片,画鱼画鸟多白眼向天,其鸟造型独特,或蹲或卧,无精打采,画面冷气逼人,气氛萧条,让人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悲凄。

当年的青云谱,像是一袭浓重的僧袍,裹藏着一个大孤独的心。这颗心没有几个人能理解,它隐忍着多少痛苦、绝望、泪水与寂寞,当这颗心再也容纳不下如此多的痛苦而要崩裂时,便有恒古孤绝的八大山人画和诗。后人从中读出了八大山人亦僧亦道的人生、如煎如熬的岁月、无着无落的灵魂,还有悲愤,和时刻提醒着的痛苦。

来青云谱之前,我也曾看过不少山水、人物、花鸟画,甚至不乏名人,或线条匀停紧挺,或设色富丽谐洽,或神貌逼真鲜明,其间的画意诗情令人陶醉不已,只是那些作品美则美矣,但好像还总是缺少了些什么。

今天,当那么多八大山人的画呈现在面前时,当自己的情绪随着八大山人的画起伏跌宕时,答案是显然的。少的正是画家的真实生命感受和炼狱般经历,那些艺术家所画的人物与他们自身的生命激情不必有密切的血缘关联,他们强调传神,也是很传神地在描绘着一种异已的著名人物或重要场面,艺术家本人的灵魂历程并不能酣畅地传达出来,所以他们的画在打动人心,撼人心魄,唤起人的生命感方面就差了一大截。而八大山人却是以自己的人生遭际感受而苍凉入画。看八大山人的作品,是在阅读一颗大孤独、大悲寂的灵魂,如同站在深秋或初冬的寒风中,枯叶从身边扫过,会情不自禁地打一个寒噤。

第三进院落的横批“高山仰止”四个大字气宇轩昂,那是江西籍国画大师胡献雅的书法,老道,铿锵,遒劲,雄浑,每一个字如块块巨石自然磊成,蓄雷霆万钧之力。八大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没有赴汤蹈火,没有献身沙场,却同样以一种国际歌的悲壮震撼人心,让高山仰止,让天地动情,让每一位来这里寻觅他的人感触、感慨、感动。这一切都是八大山人饱凝恨水的诗词,是八大山人饱蘸苦水的画作,是八大山人饱含泪水的书法,使青云谱的湖水更加清灵,使青云谱的院落充满活力,使青云谱的古树绽放新芽。

青云谱内有一座八大山人铜像。我站在八大山人的铜像前,就这么近近地看着这位山人。他孑然而立,身着儒士装,袖里掖着斗笠,一件薄衣挡不住沁人心脾的寒意,他不自觉地身子微微前躬、右手紧护着左臂,眼睛无奈、无望,漠然地望着前方,嘴角蕴藏着一抹老实本分的痛苦和申诉。

八大山人的一生是悲愤的一生、是凄苦的一生,从国破家亡想喊不敢喊,到坠入空门想诉不能诉,从驻守道观‘哑’字署门,到撕毁僧服被逼成疯,八大山人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生命炼狱。

透过八大山人看破红尘的表情,依然能听见大师那内心深处的呐喊。一面是超尘出世的青灯古佛、暮鼓晨钟,一面是丧国巨痛那奔涌不息、抑郁积聚的炼狱之火,他的灵魂扭曲地游走在这天上人间的两极之间。他以大写意的笔墨,将自己的满腔悲愤发泄于书画之中,他笔下的一枝一叶,是自己生命的骨血;他画出的鸟啼涧鸣,是他内心无声的歌哭;他勾出的丑石怪禽,是他倔强性格的写真。

八大山人是一支笔,这支笔下的鹰,白眼朝天,桀骜不驯;这支笔下的鸟,单足独立,势不两立;这支笔下的荷,离根飘零,身世孤凄。最美丽的孔雀在这支笔下,也变得皮塌毛落,丑陋不堪,只剩下三根花翎,暗讥三眼花翎的清朝权贵。世界在他的笔下,只是枯枝、残叶、衰草、怪石、寒江拼凑而成的残山剩水,万物在他的笔下都有了灵性,充满着生命的痛感、傲气和怜悯。八大正是通过笔墨水砚的独语释放着内心绝望和凄楚,从而穿过了任何人都无法逾越的时空隧道。

透过八大山人孤瘦挺立的站姿,依然能看到画家那贫贱不移的傲骨。他坚持不为清廷权贵画一花一石,而一般农民、贫士、山僧、小儿却很容易得到他的作品,这种不屈于权势的精神,历来为人们赞赏与称颂。

八大由于他的特殊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他的画作不能像其它画家那样直抒胸臆,他用古人有根据而不常见的异体字、草法,写平常人难认的草字;用佛门的禅典、话头,采用僻典和省略词字的句法,作隐晦的诗和偈;创造有寓意而不明显、不易破解的合形文花押。

他还用古法篆刻既难认又难懂的图章,用在自己所见到的花、鸟、鱼、虫、草以及各种动植物的画作上。自59岁开始以前的字均弃而不用,署款时将“八大山人”连缀写成“哭之”、“笑之”字样,八大有诗“无聊笑哭漫流传”之句,以表达故国沦亡,哭笑不得的心情。后人研读中感受了山人的无奈和无助、辛酸和辛辣、愤恨和愤怒,更欣赏山人在绝境和困境中,那始终贫贱不移的傲骨。

透过八大山人文弱书生的外表,依然能感受圣人那坚如磐石的意志。八大山人在甲申之变的巨大创痛中,“从人生浮华的、贵胄的俗世,遁入了空门,由明王朝宁献王的十世孙,削发为头陀。面对的不再是丝竹管弦、不再是蛾眉皓齿、不再是金玉膏粱,而是深山古寺里的寒磬孤钟,落日斜晖中的古树昏鸦。他由一个风华婉转的倜傥才子,一个锦衣玉食的帝王苗裔,一变而为斋供麦葵、烧火敲钟的僧人。”

在这种巨大的人生和心灵落差面前,八大没有沉沦,没有苟且的生、委琐的生、他站直了、站高了。八大山人有一幅《巨石微花图》,画了一朵在石缝中生长的小花。在严酷的环境中,这朵小花淡然开放,没有任何的惊慌,这种泰山压顶而淡泊宁静的情境,是他真实心性的写照和明志。

正是这个看上去弱不禁风的八大,一件僧袍穿在身上也如同灌满了秋风一样空空荡荡的八大,用他瘦如笔杆似的身子作画笔,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满着强烈生命意识的艺术世界。“八大山人,这样一位超凡入圣的画家,以清峻冷逸的画风彪炳千古”,历史上遭遇家国之不幸如八大山人者多矣,然何以八大只有一个呢?除了长期压抑,造成个性孤僻;和才情过人,控制笔墨能力炉火纯青外,更有任何力量无法摧垮的精神和坚如磐石的意志。

透过八大山人聪慧绝伦的眼神,依然能感受巨匠那艺术生命的永恒。当八大山人用自己真诚如赤子的心性面对万物、用简洁至极的笔墨传达天地无言之大美的时候,绝想不到在他身后会有那么多的崇拜者。三百年来他饮誉画坛,“扬州八怪”、吴昌硕,近代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画家都不同程度受其影响。现代美术家范曾先生这样评价他:“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中国美术史苟无八大山人,绝对也会黯然失色。八大山人对中国画的贡献几乎是不可计量的,而随着历史的推移,他的艺术将使千秋蒙庥,恩泽无以数计的后之来者。”

人类的灵智,一旦聚于一人之身,则其人所臻达的高度是空前绝后的,不幸的时代不幸的身世造就了八大山人这位旷世书画奇才。在《八大山人全集》一千多幅作品中,八大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也留给了后人一幅幅冷峻、乖戾、飘逸、狂放、怪诞的诗、书、画、印,以及难以揣摩的心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