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欲苦参禅》儒释道三家与儒释道三教

(2022-03-26 07:59:30)
标签:

文化

文学/原创

《无欲苦参禅》

儒释道三家与儒释道三教

 

道家是中华文化的主根,主根上有三条主干,即儒、释、道。

儒家与道家原本是同源的,但在春秋战国的乱世,孔子及其弟子舍本求末,不言本原而创立了儒家,被后世董仲舒吸纳阴阳家思想而实之以术,又被宋明理学家们化为儒教。

而老子及庄子等人追根溯源,不舍本原,提出了以道为最高范畴的道家思想,尔后,这一道家思想为有识之士不断发展,如深潭潜龙,隐于幕后,但又不时以新的形式面世,以显大道之运化。

佛教最初能进入中国,道家玄学对其的接引之功不可忽视,似乎可以说,佛教是嫁接在道家思想上的一枝主干,而佛教演变到后来出现了中国化的禅宗也就是化为佛家实与老庄之学尤其是庄子之学有莫大因缘。当然,也可以不认为是庄子之学对禅宗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可以说,无论是庄子还是禅宗都是中国人就中华文化精神的杰作,是大道运行的体现,只有中国人只有在中国才会出现禅宗及佛家。

道教的产生与发展外由于佛教的入侵,内由于大道演化的需要。“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道教的最高信仰仍是“道”,其本质精神与大道甚同,而其内容却大多是天地人之秘,乃因儒家偏重社会人文思想,佛教偏重出世超脱思想,而老百姓最关心的“自己”却被扔到九霄云外去了,于是一部分道家人物起而行之,创立道教,给老百姓以最切身的实惠作用。

儒家后来为抗衡佛教及道教(道教的发展壮大,很进入老百姓许多日常生活)而逐渐准宗教化,佛教则因中华大道文明精神的作用而逐渐超越宗教,产生了“佛家”,中国的禅宗。

由是,便形成了中华大地上的三大宗教:儒教、佛教、道教,以及三教的精神实质:儒家、佛家、道家,而这三家精神实乃一源,即“大道”。

静只是儒释道三家的入门基础,而并非它们的核心精髓!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从“体”和“用”两个方面来解释!所谓体,就是一个事物的本质内涵,“用”就是由“体”发“用”,比如水,以液体流动等为“体”,能滋润解渴为“用”。

儒家四书之一的《大学》中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中间的“静安”就是儒家文化的“体”,这个体如何达到呢?就是通过知止有定的方式!那么静安之后呢,必须起用,否则就如一滩死水,毫无价值了。

因此儒家,就是在知止有定的能静之体上,发起为民请命的入世之用!儒家特别强调“入世务实”,才在以后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推广“仁义”的孟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等太多的治世良才,它们无不以“为民请命”为职责,为我们展现了儒家关心世道人心的内圣外王之道!这就是儒家,得体而重用的入世之学。

儒家和道家本来是一体不分的,比如孔子七十读易经悟天道,孔子与老子坐而论道等!因此道家的体,也就是儒家的体,只是二者得体而后,起用不同,好比水都是一样的水,有人用来煮茶解渴,有人用来滋润大地万物。

那么道家的“体”,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道教的一些仪轨教义,非常明显的看出来:比如道教重视打坐,重视炼丹,重视太极养生等等,道家门徒以“得道成仙”为最终极的理想!而对世间的国家社稷民生问题,避而不谈。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道教并非一味的消极逃避,而是更加重视出世修道而已,这里没有鄙视批评的意思,历史上有很多道士,在乱世而能拨乱反正,功成身退者。

道家也有行善助道的修行规范,也可算是他们入世的一面,但他们的核心还是修道成仙。这就是道家,重视得体修道的出世之学。

这就不难理解了!比如佛家的戒定慧,出家受戒,佛教弟子更重视的是开悟成佛,普度众生!因此佛家不但出世,更主张的是入世。

有人可能会说了,佛家也是出家的,甚至隐居山林,隔绝人间!这不假,但佛家僧人的隐居都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要入世人间的。

比如宋朝的济公活佛,近代伟大的禅师,虚云法师,台湾的星云法师的人间佛教等!哪一个不是得道之后,浪迹人间,普度有缘人。

再比如,家喻户晓的观音菩萨,弥勒佛等,都是人间菩萨入世的典型代表。这就是佛教,一个入世与出世兼顾的慈悲智慧之学。儒家入世,道家出世,佛教将两者尽入囊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