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欲苦参禅》李叔同的千古绝唱

(2022-03-21 14:06:45)
标签:

文学/原创

文化

《无欲苦参禅》

李叔同的千古绝唱

 

李叔同在中国文化史上,是通才也是奇才,书法篆刻,音乐美术,成就横跨东西。他是一代律宗大师,盛年出家遁入空门,潜心戒律,实践躬行,他叫弘一。在盛名之时毅然出家,红尘内外有着怎样的故事。

他就用了那么些带着忧郁和悲悯的心绪,在暮晚的夕阳里染了一身的霞晖,被那穿透着苍凉而又无限悠远的笛声一撞,从此就把那山外夕阳留成了千古绝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那样的风景可能谁都会碰见,那样的心情可能谁都会倏忽而现,而这样的绝唱,只有李叔同写了出来,在这样浸润着千古沧桑的飘散里,仿佛与落山夕阳一样,竟使无数的旅人有着无处可诉的憔悴,直要把整个心情都震颤成道旁草边的泥土,伤感地将那些离愁的酒浇灌在纷纭的心田上。

唱着,唱着,就唱大了,我那儿时清透稚嫩的声音也不知被哪阵风儿吹去留在了哪个山坡,而现在我用浑厚悠扬的男中音唱起来时,竟然觉得自己有些泪眼朦胧。我的梦留在昨夜的迷离中了,一瞬间似乎经历过了无数的悲欢离合,告别了酸涩的情怀和激情张扬的时光,安静了、沉默了。感怀不出李叔同那样的绝唱,而于无常的人世和空灵的胜境,倒也颇能契入,从此告别了轻狂和幻想的岁月。这时候,我觉得能劝慰身边的人们了。别揉碎了你的心事呵,于寒夜中穿梭而来的眼眸,倾撒着浑厚的慈爱与安详。你不会在我的心海里迷失的,就为了生命的凝重,就为了沧海中的友缘,就为了那些召唤。

大潇洒,大轻狂,大舒展,大绚烂,诗词曲、赋、音乐、书法、篆刻、绘画等等,无不在李叔同的乾坤里悠然而出,并首开中国话剧之先河。“泥他粉墨登场地。领略那英雄气宇,秋娘情味。雏凤声清清几许。销尽填胸荡气,笑我亦布衣而已。奔走天涯无一事,问何如声色将情寄。休怒骂,且游戏。”李叔同的翩翩才华极情展露,做什么,都是那样洒脱,做什么,都是那样风华,做什么,都是那样极致。他的爱情,亦如浪荡公子般,并不深沉含蓄,亦是极致地热烈奔放,风风雨雨中与自己的爱人相携而行,那分浪漫与深情羡煞了无数的友人,他与两个美丽的妻子,也是缱绻情深。

却蓦地,正青年意气、风华正茂、文艺鼎盛时,42岁的李叔同正式褪去白衣,皈依佛门穿起袈裟,出家了。他的两个美丽的妻子闻其遁入空门,哭得泪眼婆裟,跪地求其还俗,而他心意已决,也未像往常一样拭去她们满脸满腮的泪水,只是淡淡地说:“施主,请回吧。”

曹聚仁著《李叔同》:“‘我们的李先生’(同学间的称呼),能绘画,能弹琴作曲,字也写得很好,旧体诗词造诣极深,在东京时曾在春柳社演过茶花女;这样艺术全才,人总以为是个风流蕴藉的人,谁知他性情孤僻,律己极严,在外和朋友交际的事,从来没有,狷介得和白鹤一样。民国五年,他忽然到西湖某寺去静修,断食了十四天,神色依然温润。七年七月,他乃削发入山,与俗世远隔了。”

出家后的李叔同,一改他潇洒奔放、富家公子的人生态度,严持戒律,素食自咽,过午不食,一切安然。一碗素菜,咸时,他说咸有咸的滋味,淡时,他说淡有淡的味道。在落座藤椅之时,他还轻轻抖抖椅子,害怕坐坏了寄生在藤椅上的小虫。真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诚乃大游戏、大感悟。出家后的他,除了号弘一之外,他还用了一音、一相、一月、一味、入玄等二百个别名和笔名,可见其一生的浪漫境界。他在《晚钟》曰:“众生病苦谁持扶?尘网颠倒泥涂污。惟神愍恤敷大德,拯吾罪恶成正觉;誓心稽首永皈依,暝暝入定陈虔祈。倏忽光明烛太虚,云端仿佛天门破;庄严七宝迷氤氲,瑶华翠羽垂缤纷。”这悟境是很深的了。

杭州这个地方实堪称为佛地,因为寺庙之多约有两千余所,可想见杭州佛法之盛了。

民国初年,西湖的情形完全与现在两样,那时候还有城墙及很多柳树,都是很好看的。除了春秋两季的香会之外,西湖边的人总是很少;而钱塘门外更是冷静了。

李叔同后来在自己的文章《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中讲到,自己出家的原因,便是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而近因,则是西湖周边的佛教氛围。是李叔同任教的浙一师校长,著名教育家经亨颐先生,也不赞同李叔同出家。他在学校的毕业仪式上特意告诫师生,李先生出家为僧“可敬而不可学”。后来经亨颐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李叔同出家的原因,“一半勾留在西湖”。

所谓一半在西湖,就是指西湖的那个寺庙的氛围,那个气息对他的影响。李叔同到了杭州以后啊,经常这个课余没事间,没事的时候,到一个茶楼上去喝茶,一个人在楼上靠窗户坐着喝茶,一边喝茶,一边看下面一些苦力来来往往,同时从远处传来的那个,庙里头的那个梵呗钟声啊。他这个你想,杭州那是寺庙林立的地方啊,你经常听到这个,他听完以后,吃完茶以后,他就出去遛遛,有的时候路过庙里头呢,进去看看,看见出家人,他觉得出家人这个生存方式挺好啊,挺有意思的。后来由于呢,他专门租房子,居住在在家人,可以住的那个庙里头一个房子,里头住了一段时间,他就更具体地目睹了,这个僧人的生活习惯啊,这些。这些对他来说,对他后来的出家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他父亲开始是研究理学的,后来信佛,说要做善事嘛。做了很多善事。开这个粥场,开义学,他去世的时候,找了和尚来念了七天经,李叔同是目睹了这个全过程的。包括一些除了念经以外,还包括一些仪式,佛教仪式,他目睹了这个的,这个对他是有影响的。另外他家里头,佛教的气息比较浓厚,李叔同小时候,跟他那个大侄媳妇,这附近有个叫无量庵了,跟着她去听经去。李叔同很小,那个时候才五六岁。

李叔同出家的原因,有一个人的影响绝对不能忽略。那就是马一浮。马一浮是近代思想家,国学大师。佛学造诣精深。李叔同与马一浮本是旧识,1917年李叔同长居杭州后,开始与马一浮频繁往来。在丰子恺的回忆文章中写道,老师在出家前几天,又去拜访马一浮,两位先生的谈话他“全然听不懂”。只是地片断地听到什么“楞严”“圆觉”等名词,谈话持续了好几个钟头,在这次长谈后,没过几天,李叔同毅然决定,正式出家。

佛教的衰落,特别是那个律宗,衰落了八百多年了,所以李叔同出家以前,出家初期,马一浮就送给他一些律宗的书,可以证明,他也想把佛教,特别是律宗重新振兴起来。

出了家,便斩断了俗情,但弘一大师对自己出生长大的家庭,曾经有着怎样的情感?他从来没有过直接表露。他只是说过,20岁至26岁之间这五六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这时候他携妻子幼儿与早寡的母亲,在上海。他“最幸福的时候”却因母亲的早逝,戛然而止。弘一大师在他还是李叔同的时候,曾对他的学生丰子恺说过,母亲一死,他在人生路上,就是不断的悲哀与忧愁,一直到出家。

一下子进入佛门,相当的清苦啊。就是三年破衣服,一两双鞋,他还信那个过午不食戒,这一天吃两顿饭,还都得上午。早上老早起来吃,到7点以前必须吃完饭,到了12点,他就不吃饭了,那就得到第二天早上才吃,多清苦啊。寺庙里头那个饭,本身就是没多少油水的。

李叔同的元配夫人俞氏,和两个儿子一直在天津祖居生活,李叔同在1918年成家,但早在1912年之后,他就也没有回过天津。没有再踏入这座他曾经生活了二十年的庭院。李叔同出生盐商巨富之家,他的父亲李筱楼中过进士,后弃官从商。李家既经营盐业,也开设钱庄,在天津盐商中,财力与名望兼具。李家注重诗书传家,也虔信佛教。李叔同讲过,自己信佛的因子,在幼年时已经种下。

李叔同出家后在西湖边见的最后一位家人,是他的日籍夫人。两人在湖边的一家小店会面。李叔同劝日籍夫人回日本,并把手表留给她做为离别纪念。然后登船离去。夫人在岸边大哭,李叔同没有回头。

《送别》是李叔同根据美国19世纪作曲家奥特威所作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词的,一首著名的学堂乐歌。曾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选用,由此被世人知晓传唱。虽然《送别》是李叔同的填词作品,但正是因为他清秀隽丽的文辞,才使得词曲浑然一体,意境高远,俨然如一幅地道的中国画。

传说《送别》是李叔同因友人许幻园而作,许幻园与李叔同生死相近,同为富家子弟,后来又都经历家境败落,多年后两人再次相会,许幻园处境甚是凄凉,两人分别时,李叔同触景生情,写下了《送别》,静心聆听《送别》,曲调和缓舒畅,歌词情境渺远,隐隐传达着淡淡而悠长的悲凄之感,这是否就是李叔同真实的情感世界呢?其中会不会也有他出家的肇因呢?下周请继续收看《红尘内外》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