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阅读的几点感受
(2012-10-07 13:30:11)
标签:
上帝中国改造传统农业模型人类财经 |
近期阅读的几点感受
近期,在阅读上很不顺利,手头上的《黄河、青山》,以及小说《维罗妮卡想要去死》已经读了将近一年,至今没有全览,小说《岛》以及纳博科夫的《说吧,记忆》等,都零零碎碎地看着。按理说,我不读完这些书是不会写些感触的。但是,有一本书却改变了我的这个习惯,这就是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
这是商务印书馆的经典文丛里的一本儿,放在书店里属于十分不起眼的小册子一样的书。我头几天有幸网购得之,开始是很促狭地翻阅,想速读了了之,但开卷之后,却被震撼了。虽然我还没有读完,也读得不够仔细,但已经有了很多的感触了。
哲学是抽象了的人生。我这个哲学盲斗胆给哲学一句我自己的评价。其实,我们在进步的过程中,只是在无限地接近真理,从来没有人敢说自己掌握了真理。如果有那么一个人,那只有上帝。上帝不是哲学教授,他虽然会嘲笑思考的人类,但人类确实离不开思考。这些话,似乎与《改造传统农业》没有关系,但实实在在是我在十几页的阅读中思考的问题。
其实,人类发展的历程,是在不断挣脱自然束缚的历程。人定胜天是个悖论,人的生命从时间到空间上与自然相比,都是渺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对于人类自身来说不是如此,我们势必要解释世界,也要解释自己。那么,我们依据的是什么?是真理吗?不是!我们依据的是建立某种模型,或者模型的组合,通过这些来解释这个世界的一切,甚至来构建我们想要的世界。带有技术色彩的专家学者,一直为完善这些模型或者模型的组合而努力,而那些社科类的学者,则在努力发现这些模型和模型的组合存在的不足。这大概是我理解的社科专业存在的理由。
按照这种模型,于是就有了各种的学说。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其实就是从经济学意义上来分析和理解农业,把农业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社会发展模型。什么发展经济学理论,什么农业的人力资本概念,各种生产要素的分析等等,都是这种统一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型下的认识。这是一种知识的域的拓展,却别有洞天,对于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由此也想到我们的先人对自然的敬畏,自然,是我们人类的精神和物质的边界,是无法突破的最大范畴,不管你是上帝还是玉皇大帝。特别是这种自然既是人类所知的实物本初,更是人类发展之终极,昨天的自然和今天的自然可能不同,但自然还是自然,人类或非人类。这当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我们的模型再多,组合再丰富,解释这个世界的能力再强,都必然在到达自然边界时消亡。所以,只有天人合一,才能永恒,只有天人合一,人类已非人类,这个世界才能和谐。何必再弄个什么城市和农村的二元论?什么优先发展城市和工业?
自然概念下的和谐发展,才是正途。说这话还有些远,往近处看,还是先改造传统农业吧,实现农业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实现农村和城市发展的协调,应该是当前社会进步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