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走在通往好人的路上

标签:
阿米尔阿富汗追风筝的人哈桑月亮姑娘之歌文化 |
一直走在通往好人的路上
——读《追风筝的人》
我买了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之后,束之高阁半年多,几次翻起来,都没有读下去。直到前几日,临睡前再度翻起这本书,却逐渐有了爱不释手的感觉。这真是一本儿好书!这种强烈的感受袭来,真有些魂不守舍的感觉。
这部小说写的是阿富汗男孩阿米尔和其仆人哈桑的故事。阿米尔出生于喀布尔的名门望族,但他是一个懦弱的孩子,有一个强悍的父亲。阿米尔的父亲是当地一个非常有名的楷模,有力量,又是个善良,乐于助人的好人。仆人哈桑是受人轻视的哈拉扎人,和他的残疾父亲阿里生活在阿米尔家,做阿米尔父子的奴仆。哈桑没有文化,但是非常聪明,尤其是在追风筝大赛上,他是永远的胜利者。
阿米尔经常纠结于和哈桑的主仆关系,以及类似于兄弟情谊之间的感情中,和当地的世俗体系一样,阿米尔对哈拉扎人有着天生的蔑视。尤其是在其父亲面前,阿米尔还经常会因为父亲对哈桑的好而吃醋。正是这种怯懦和嫉妒,以及对强悍的父亲的畏惧,让阿米尔退缩到自己的世界里,进行自己的阅读和写作。
和后面的故事相比,这些都是背景。故事的真正开始,是一次追风筝大赛上,阿米尔和哈桑获得了胜利,哈桑又去追那只最后被割断的风筝!不幸的是,哈桑遇到了坏孩子阿塞夫,阿塞夫是有着暴力和民族主义倾向的混血儿。致命的是,他还有非常邪恶的性倾向。阿塞夫和他的同伙和追风筝的哈桑遭遇了,他们想夺得那个象征着胜利的风筝,哈桑以他的忠诚守护着这个战利品。最后,眼看无法得到风筝的阿塞夫在同伴的帮助下,对哈桑进行了性侵犯。这一幕,被来寻找哈桑的阿米尔看在眼里,但是,因为懦弱,因为对哈利扎兄弟的复杂感情,他选择了逃避。
从此,阿米尔背上了沉重的心里包袱。但是,他们并没有选择去赎罪,反而设圈套污蔑哈桑偷了他的钱和东西,将哈桑赶出了家门,想从此解脱……。从此,哈桑开始了自己与自己的斗争,平静的生活被打破,苏联入侵,到塔利班掌控阿富汗……,在这世事沧桑的变幻中,阿米尔开始了自我救赎之路。
书中的阿米尔一直把自己当做自己的对手,不断斗争,心理描写非常丰富。同时,作者又能将这些冲突放到阿富汗的动荡的历史中,与宗教、种族的冲突,甚至文化的冲突交织起来,非常丰富。虽然心理和背景描写足够多,但作者的情节推动得非常紧凑,让人读起来类似于一路的小跑,紧张、步履琐碎。
读完《追风筝的人》,掩卷回味。其实阿米尔是一个好人,他在与自己的斗争中最终战胜了自己,不仅仅在于他不顾生命危险回到阿富汗拯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不在于他对苦难中的阿富汗的深厚感情,事实上他一直走在好人的路上。
阅读《追风筝的人》,让我对阿富汗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变。从当初单调的阿比扬大佛被炸起的扬尘,到喀布尔的集市,再到有血有肉的阿富汗人,几乎让我闻到了那种非常清晰的青草和牛粪味道,非常生动。阿富汗,喀布尔,以及巴基斯坦白沙瓦,都逐渐具体起来。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承载历史的便是文化,没有文化的民族怎么可能有历史呢?读完这本书,我想起了读《月亮姑娘之歌》时湿冷的挪威,读《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时泥泞的美国。美国、挪威,甚至我身边的世界,应该和阿富汗一样,是人类的世界。我们也应该和阿米尔一样,在喧嚣的尘世中,走在通往好人的路上。
向胡塞尼致敬,因为他的作品。类似的句子,是我第一次在读后的小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