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孩子的嫉妒心育儿 |
分类: 文字发表 |
家有小小“红眼病”
文:畅儿妈妈
妈妈带两岁的果果到广场去玩,果果高兴地玩起了水枪。过了一会儿,一位阿姨抱着小妹妹也来玩,妈妈看到了,就走过去夸奖小妹妹好可爱,然后抱过来,逗小妹妹玩。果果本来玩得正开心,一转身看到了,立刻扔下水枪,非要妈妈抱,还把小妹妹往外推……果果怎么啦?原来小小“红眼病”爆发啦,妈妈对小妹妹又是赞美还连抱带亲的,人家的小心脏受不了啦,嫉妒了呗。
嫉妒,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品性,从理论上来说是因为对别人拥有的东西或能力怀有“本应该属于我”的心理而产生的一种怨愤的情绪或行为。对果果而言,妈妈是我的,抱抱也是我的,现在被小妹妹抢走了,我要抢回妈妈的关注和爱。
什么时候宝宝容易得“红眼病”?
争宠,你受的关注比我多。现在很多宝宝是独生子女,全家几口人都围着他一个人转,,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视其为掌上明珠,在家里绝对是最重要的一员,这样孩子容易产生唯我独尊的优越感,一旦有别的孩子闯进他的圈子,家人去关注别的孩子,他就会受不了。比如前面的果果,妈妈不过是抱一抱别的孩子,他的嫉妒心理会油然而生,就会用自己的办法抢回属于自己的关注。
好胜,你受的表扬比我多。幼儿园里,小朋友们正在跟老师学叠飞机。老师教完后让小朋友们照着做。在做的过程中,老师表扬小玉叠的规范,孩子们都叠好后,老师又把这些纸飞机收起来,再次表扬小玉的飞机最漂亮,还把它放在手工角展览。可没过多久,就被小东给撕了,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小东说“老师只表扬小玉的,没表扬我的。”有幼儿园老师说,在上课时,如果夸奖一个孩子回答得正确,就会有一群孩子跟着大声喊叫:“我也会!”
攀比,你有的东西我没有。美美去邻居家玩,跟邻居家小朋友搭积木本来玩得好好的,妈妈无意地说了一句“这积木好漂亮呀”,而这是她没有的,就不高兴了,非让妈妈现在就去给买回来,其实她已经有一堆的玩具了,但如果别的小朋友有什么好玩的玩具而自己没有,心里就会不好受,美美把搭了半天的积木一下子给推倒了。
“红眼病”怎样防患于未然?
嫉妒是人之常情,只是孩子不懂得掩饰而已。宝宝嫉妒与大人嫉妒的不同之处,主要是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大人在嫉妒时,心中虽然不高兴,但也不会形之于色;小朋友却不同了,不高兴就要表达出来,根本不考虑后果。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建立良好的环境。嫉妒心理和行为的产生,虽有多种原因,但从根本上讲,是孩子内部的消极因素和外部环境的 消极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父母应当在家庭中为孩子建立一种团结友爱、互相尊重的家庭气氛,这是预防和纠正孩子嫉妒心理的重要基础。
客观地评价孩子。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杨和鼓励,表扬得当,可以增加他的自信,如果经常说“最好、最漂亮、最聪明、最优秀”之类的评价,对孩子表扬过度,就会使孩子骄傲,认为只有自己好,别人都不如自己,甚至当有人说别人好,只是没说他好,他就难以接受。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评价体系,他对自己的评价多是听父母、亲戚朋友那儿来的,如果日常听了太多的表扬,就容易高估了自己,以为自己事事处处都比别的小朋友强。既表扬孩子已经取得的成绩,又要指出还存在的不足,以避免孩子产生“不允许别人超过自己”的心理。
少表扬多鼓励。好孩子的是夸出来的,但这个“夸”大有学问,做为家长,不要空洞地表扬“你真棒!”,“你真聪明!”,“你是天下最棒的孩子!”要多鼓励孩子做事情的过程,例如:“今天的饭吃得特别干净!”“自己能穿袜子了,宝贝长大了。”“玩具都放到箱子里了,房间真漂亮呀。”这样公正的评价为孩子建立起平等、互相尊重的环境气氛,可以预防孩子嫉妒心理的产生。
宝宝的“红眼病”怎么治?
接受孩子的情绪。前面的果果因为嫉妒而耍小脾气,做为妈妈,你是立刻要抢白他一顿:“我天天抱你,就抱一会妹妹怎么了?”还是会给予承认和接受:“哦,你不愿妈妈抱小妹妹,你觉得妈妈应该抱你,对吧?”然后妈妈一手揽过一个孩子,再加以语言上的引导:“果果,你是小哥哥,你教妹妹玩水枪吧。”果果一边指导一边享受着小妹妹的崇拜,两个孩子很快就玩起来了,“红眼病”瞬间康复!
不拿孩子与别人对比。有时家长在谈论其他孩子时,一句无心的话可能被孩子解读为比较。“你看,人家孩子钢琴弹得那么好。”“人家孩子个子长得高。”这样的语言更让孩子对“人家孩子”产生嫉妒。做为家长,应该记住不论什么时候都不拿孩子与别的孩子作无意义的比较。
要把握分寸。如果家里来了小客人,或者带孩子参加家庭聚会,妈妈要注意在对其他孩子热心照顾的同时,也要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心上,不要让孩子感觉到妈妈只管别的小朋友,都不爱搭理自己了。
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父母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让其知道自己的优点。孩子事情做得好时要鼓励,当孩子为自己感到骄傲时,就自然而然地树立起自信,而这种自信就能帮助孩子克服嫉妒心理。
本文已发表在《心理育儿》2014.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