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采取适当方式批评教育 |
分类: 教育视点 |
批评教育,适当惩罚,不要体罚
文:畅儿妈妈
一、学生需要老师的批评教育
回想自己当学生时,如果没有老师的批评教育,怎么能“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当了十年老师,怎么能不批评学生?调皮的要批,后退的要管,撒谎的要与他斗智斗勇,批评教育是最最经常的事情。
而现在自己的孩子也上四年级了,作为家长,难道不允许老师批评教育?除非是最愚蠢的家长。
但批评教育不是劈头盖脸地指责,更不是火冒三丈地打骂,这样的老师往往是最无能的。以理服人,循循善诱是最能解决问题,也最受学生、家长欢迎的教育方式。
二、老师要适当惩罚学生
上课没规则,老师不敢批评学生,课堂成了什么?2008年6月,安徽长丰县吴店中学两名学生上课打架,授课教师杨某某熟视无睹,并不加以制止,而是继续上课直至下课,其恶果是一人死亡,这名教师后来被网民称为“杨不管”。
陆士桢教授指出“适当方式不等于打骂。不打骂不等于没有惩罚,不等于要完全放弃管教,适当方式应该包括必要的批评和惩戒,比如说乱扔垃圾,就可以让他值日几天,来体会一下反省一下。”
目前被广泛使用的班级量化管理条例中,也以扣分进行批评教育。如集体劳动时缺席,乱扔垃圾,浪费粮食都要被扣分,而面对嘲笑、讽刺、挖苦、欺负同学等行为,老师必须进行管教,也可暂停犯错学生的某些权利作为惩罚。
三、不得体罚学生。
在我们的中学课本里,两位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是鲁迅先生的记过启蒙老师寿镜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先生曾回忆道:“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看来在十九世纪末极为严厉的私塾时期,寿老先生也不常体罚学生,所以鲁迅先生非常尊敬这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先生。那时的家长多以为打孩子是应该的,把孩子交到私塾先生手里,会要求先生:好好管教,不听话就打。
另一位是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写的的蔡芸芝先生。“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她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位温柔美丽的蔡老师从不打骂学生。魏巍1920年出生,描写的应该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师生关系。
而在今天,家庭氛围民主,家长不会打孩子,更不会要求老师打自己的孩子。如果被体罚,孩子不愿意,家长更是一百个不愿意。体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使事情更加恶化。
尊师爱生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师生关系。我庆幸,畅儿的老师就是这样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