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惊蛰|跟彩虹姐姐读医学经典(一)

标签:
医学三字经中医启蒙幼儿学中医 |
分类: 早期教育 |
2020.03.05惊蛰中华传统二十四节气

202003.05农历二月十三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
袅袅春播无端风雨
未肯收尽余寒
惊蛰的来源惊蛰,二月节。《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平静书斋平静书斋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桃始华【《吕氏春秋》作桃李华】。桃,果名,花色红,是月始开。
仓庚鸣,庚亦作鹒,黄鹂也。诗所谓‘有鸣仓庚’是也。《章龟经》曰:仓,清也;庚,新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故名。其名最多,《诗》曰黄鸟,齐人谓之搏黍,又谓之黄袍,僧家谓之金衣公子,其色鵹黑而黄,又名鵹黄。谚曰黄栗留、黄莺莺儿,皆一种也。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可谓左河水之“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紫红。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这时,我国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还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的春光了。
季节农事 春天
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
春天已来,正是我们读医学经典好时节。从今天起,跟彩虹姐姐读医学经典。不知不觉中懂得中医理论,受益终身
《医学三字经》原文
《医学三字经》
医学源 流
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难经出,更洋洋,越汉季,有南阳,
六经辨,圣道彰。
伤寒著,金匮藏,垂方法,立津梁
李唐后,有千金,外台继,重医林,
后作者,渐浸淫。
红紫色,郑卫音,迫东垣,重脾胃,
温燥行,升清气,虽未醇,亦足贵,
若河间,专主火。
遵之经,断自我,一二方,奇而妥。
丹溪出,罕与铸,阴宜补,阳勿浮,
杂病法,四字求。
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
四大家,声名噪,必读书,错名号,
明以后,须酌量。
详而备,王肯堂,薛氏按,说骑墙,
士材说,守其常,景岳出,著新方,
石顽续,温补乡。
献可论,合二张,诊脉法,濒湖昂,
数子者,各一长,揆诸古,亦荒唐,
长沙室,尚徬徨
《医学源流》白话解析
中医学开始有文字记载。相传起源于岐伯和黄帝。后人托名黄帝和岐伯写成《素问》和《灵枢》二书。特别是《素问》的内容更为详细,该书以君臣问答的形式,讲明了中医学经络,脏腑,运气,治疗方面的理论根源。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自从《难经》这部书出现以后,中医学的内容就更为丰富了。到了东汉末期,南阳人张仲景在《内经》理论基础上,倡导了六经辨证的学说,是中医学术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的著作流传到现在的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王肯堂称《伤寒论》义理如神龙出没,首尾相顾,鳞甲森然,金贵玉涵,表示宝贵秘藏的意义。唐代著名的医学书籍要算孙思邈著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而有王焘著的《外台秘要》,这两部大书可以说是唐代医学的代表作,一直为医学界所重视。唐代以后的著作逐渐的增多了,其中不免也有一些不够成熟的作品,滥竽充数,如果拿这些作品来和古典医书比较起来,那就有些赶不上了,好像拿红的颜色来与紫的颜色相比,到了金代,李东垣在医学上倡导重脾胃的学说。有人认为李东垣的处方用药如韩信统兵作战,多多益善,药味较多。比较庞杂,不够纯正,然而他重视脾胃的学术主张却有可取之处。像金代的刘河间治病专从治火着眼元代朱丹溪的医术在当时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又像金代的张子和,治病主张用攻下的方法。明代以后医学书籍就更多了,但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研习医学的人必须要仔细着量取舍,才能做到取长补短。其中比较详细而完备的要称王肯堂了。以上所谈到的几位医家都各有所长,但他们的著作与古典著作比起来是相差的很远的,甚至荒诞不经,到了清代,唯有科韵伯能够遵守《伤寒论》的法度。综上所述,研究祖国医学必须认真学习古典著作才是正确的道路,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
更多内容请扫码关注岐仲书院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