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暴力对孩子影响的心理学分析
(2016-12-29 09:11:03)
标签:
育儿心理教育 |
分类: 育儿宝典 |
文/杨霞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错误、缺点时会忍不住采取暴力方式,并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心理会受到哪些伤害,下面就来简单分析一下:
语言暴力
许多家长和老师在面对孩子的缺点错误时,经常是怎么解气就怎么说,全然不顾自己的语言暴力将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什么影响。看起来似乎语言暴力比体罚显得文明,但它带给孩子的伤害绝不比体罚小。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体罚更多伤害的是孩子的身体,其痛苦可能是短暂的,但语言暴力的伤害却是长久的,不仅侮辱了孩子的人格,损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摧残孩子心理健康,严重的还会导致孩子心智失常,丧失生活勇气,引发厌学、逃学、违法犯罪等严重恶果。
归纳起来,下面这些话对孩子的伤害最大,换句话说,孩子最怕听到这些话:
有些家长容易对孩子失去信心,认为孩子永远也改不好了,就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这本身就给孩子一个没有耐心的坏榜样。孩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问题,这是正常的现象,尤其是男孩子,比较淘气,例如三、四岁就开始逆反,五、六岁开始不听话,九岁开始不爱写作业、撒谎,青春期会烦躁、不听话、不能专心学习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心理专家的行为矫正来解决,而不是不可救药了,家长和老师要耐心地对待孩子在成长中的烦恼。
体罚
一是出于虚荣心,例如,开家长会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受到老师无情地数落,心里又气又急又没面子,回家就要打孩子来出气,要找平衡。其实家长要是能客观地帮孩子分析问题,引导孩子的学习方法,要比打孩子有效得多。
二是缺乏方法,当发现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打了,这对9岁以下的小孩子暂时有些效果,但最终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对于9岁以上的孩子,打是没有任何作用的,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是家长由于工作生活上不顺心,情绪失衡,就容易被激惹,拿孩子撒火,例如有的夫妻闹矛盾时,就打孩子。其实即使是打大人也比打孩子强,孩子是最可怜无辜的弱者。
四是家长自己从小挨打,习得了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虽然自己小时候痛恨家长打自己,但是对自己的孩子却很自然地举起巴掌,坏习惯也是会“遗传”的。殊不知家长在打孩子时是绝望的歇斯底里的表现,是把自己最气愤、最薄弱的环节暴露给孩子,孩子就知道了怎样能使家长暴怒,那他想气家长的时候就这样做。所以,不轻易愤怒的家长才是最有威严的家长,因为孩子没有摸到家长的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