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霞
什么是儿童心理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儿童在成长阶段中的某些时间范围内,只对环境中的某一项事物专心、而拒绝接受其它特征的事物。在敏感期内,儿童会没有理由地对某种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会不厌其烦地重复这项行为,直到突然爆发出某种新的动机为止。儿童在这段时间内所表现出的内在活力与快乐,是根源于儿童与外在世界接触的强烈要求。正像刚孵化的虫子执着地追求光亮,小鸭子执着地跟随它们第一眼看到的那个动物,儿童对环境的喜爱迫使他们对环境接触。这种喜爱不是思考的结果,也不是教育的结果,更不是情绪的结果,而是由一种先天的内在机制所决定的。
敏感期的内在本质使儿童对这个世界无限热爱,只有这种爱才能使儿童忘我地投入到对身边物体的研究和探索中去。
如果儿童的兴趣在敏感期内受到妨碍,就会丧失以自然的方式适应环境的机会,儿童也就因此丧失属于个体的敏感性与动机,这会导致儿童精神发展和完成方面的障碍。因此,成人绝不可以让儿童靠碰运气来得到某项敏感期的发展,而是要全面地帮助儿童得到所有敏感期的良好发展。
曾经专门有人研究过儿童这方面的心理现象,如果“提供给儿童新的内容”与“儿童已知内容”之间差距太大,他们就不会对新内容发生兴趣,如果提供的“新内容”与“已知内容”太接近,对他们不具有挑战性,也不会感兴趣。所谓的“敏感期”,就是儿童自己内在的“敏感性”指引着他们恰当地选择新的内容。而我们发现,儿童自己选择新内容的方式恰好与上面所说的儿童心理学家的发现吻合。
关于提供太多的刺激会造成儿童不专注的问题,这得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环境中自然陈列的物品由儿童自己选择,只要这些物品不是堆在一起,使儿童每次选择时将所有的物品翻一遍,他们就会按照内在的敏感性指引,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工作材料。也就是说,这种工作材料刺激了儿童的敏感性。反之,儿童在选择过程中由于经手的物品太多,就无力量去选择能够投入工作的材料,即便选择了,也无心力投入工作。如果工作材料都是有秩序地摆放在架子上,材料再多也不会出现不专注的情况。
另一种是,成人给孩子介绍工作。有人说:孩子内在的敏感使他们会按照事物客观的逻辑去选择相关的工作材料,如,蒙氏工作室里有许多种教具,正常的孩子会在选择“建构分散集合概念”的“纺棰棒箱”后,就会选择“建构长度集合概念”的“数棒”;选择完数棒后,又会选择“建构高度集合量概念”的“数塔”……我发现实际上不是这样,如果我们按照蒙特棱利的构想,在给孩子建构有关数字的概念时就必须得给孩子介绍工作,只有介绍工作才能让孩子按照这个逻辑过程发现1—10的数字,和它们所表达的量之间的关系,否则,孩子可能由于选择了“纺棰棒箱”,在对很多的零碎的物品感兴趣的基础上去选择“千珠糕”。介绍工作也是刺激,在介绍工作的时候就要注意不可太多,太吸引孩子,太多了,孩子就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那就破坏了孩子的敏感期了。
懂得孩子每个时期有哪些敏感期非常重要,做父母的可以知道如何引导孩子的发展,不至于武断粗暴地批评、制止孩子的正常行为,同时配合制定规则,不至于胡乱按照自己的意愿制定规则。
孙瑞雪说,希望我们成人和孩子,象外星人遇见外星人一样,彼此了解,而不是现状中地球人和外星人的关系。
我们来按年龄解读敏感期,我只拣常见和容易被成人误解、阻挠的敏感期行为做个记录。
0----2岁半
主要发展智能结构
用嘴认识事物:孩子喜欢吃手、咬各种东西,请不要阻止他。
探索空间:爬、抓、扔东西等,所有提手旁的动作都喜欢。
秩序:要求有程序。
自我意识:咬人、打人、说不得。提供可以咬的东西给他,帮助度过;对于打人,可以忽略他,不要对他说:不能打人、打人是错误的等,这样会强化打人的行为。
玩水、沙:不用说了,每个孩子都喜欢,吸引力长达12年。
审美:要求食物和用具必须完整。这个最容易被误解为蛮不讲理。例如:妈妈给孩子买了一个大蛋糕之类的东西,妈妈说,你吃不完这么多,妈妈吃一半你吃一半,于是掰下一半;孩子立即大哭大闹,非得要整个的不可。这个场景太常见了,以前我都认为,这样的孩子太自私太蛮横了,必须得管教。如今才知道,这是审美敏感期到来了。同样的情况,妈妈在完整的蛋糕上面咬一口是可以的,掰开不可以,因为破坏了完整性。由此可以看出,孩子的审美意识完美意识很强,每个孩子天生都是艺术家。
2岁半----3岁
建立概念:将自己的认知感觉同语言配对。这时候要注意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概念。举几个反面典型帮助理解:孩子摔倒了,成人会“打地”来安慰孩子----哈哈,这个太司空见惯了,我现在明知道不对,有时候都有这样的冲动,可见也是从小建立了错误概念,这个将导致长大后不会承担责任,喜欢推卸;对孩子说你不听话会被抓走----建立对警察的错误概念,可以随便抓人;说天黑不能出门,导致我们长这么大了还怕黑;我就亲耳听过一个3岁多的孩子绘声绘色地对我说:天黑了外面有狼,不能出去,会被狼吃掉,然后她还进行了联想,什么有美国的大灰狼飞过来,专门吃小孩子(她补充说不吃她)等等,我听的时候觉得很搞笑,还觉得孩子很有想象力,后来才知道是大错特错。
自我意识产生:私有意识产生,明确说“这是我的”。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事物;这个最容易被批评为自私。自私的意思是为了私利损害他人利益。
3----4岁
执拗:这个是和秩序感关联的,表现为无论做什么都要按照他的秩序来,十分执拗,不然就大哭大闹。例如,妈妈带孩子进电梯,妈妈先按了楼层,孩子立即大哭,非得出去,重新进去由他来按才行----这个时候一定要理解孩子,不要动辄扣个不讲理的大帽子。
垒高:喜欢把物体垒高、推倒再重垒,建立三维空间。这个时期粉红塔和棕色阶梯比较适合孩子。
色彩:开始认知色彩。可以用色板让孩子认识。认颜色每次拿单独一个颜色,不能同时一个画面上几个颜色出现;每次最多认3个色就好了。也可以准备颜料和画板,让孩子自己调色。
语言:开始对句子感兴趣,重复和模仿他人。
诅咒: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表现力量的话就是诅咒。成人反应越强烈,孩子越喜欢。比如:踢死你、打死你、臭PG、去死吧、王八蛋等等。这时候我们要忽略他、淡化他,孩子见你没反应,很快就没兴趣说了。
追求完美:从审美发展到对事物完美的追求。常表现为执拗,执拗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总是手拉手走来的。
剪、贴、涂:真正开始有意识地使用工具,如剪刀、笔等。要给孩子使用真实的工具,教给儿童正确的使用方法。孙瑞雪反对切切看这样的玩具。汗一个,我又白买了。当玩具算了。
藏、占有:开始强烈地感觉占有、支配自己所属物的快乐。开始物品交换和人际关系。这个藏和占有,不一定是他需要这个东西,如果这一阶段不满足,成人后会停留在这个阶段。
4----5岁
出生:开始询问自己从哪里来,这是儿童安全感最早的来源。千万不要再说什么孩子是从垃圾箱里或者哪里捡回来的了,太愚蠢了。家里要准备各种百科全书,人体的、自然的、物理的、化学的等等,全都得有。
情感:开始表达情感,关注别人是否爱他,对父母的情绪反应敏感。
人际关系:从一对一交换玩具和食物开始,到寻找相同情趣的伙伴并相互依恋。
婚姻:人际关系敏感期后真正展开。最早要和父母结婚,之后会“爱”上一个小伙伴。正确的做法是无须更正和解释,可以说好的,等你长大了。随着时间推移,孩子自然而然会明白这个道理的。这个时期孩子可能会问很多问题,比如可不可以和不爱自己的人结婚,可不可以和自己不爱的人结婚等等,父母要在这时候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念。
审美:尤其女孩子对自己的衣着产生浓厚兴趣。
数学概念:对数名、数量、数字产生浓厚兴趣,只有三位一体地掌握才算掌握了数的概念。这个在4岁半最明显,一定要让儿童通过实物进行练习,不赞成孩子心算,支持笔算,儿童使用具象思维越久,抽象思维就越有潜力。
身份确认:开始崇拜某一偶像,积累未来成人时的人格特征。
性别:对性别和自身身体的认识来自于观察,如同认识眼鼻口一样客观。因此家长应和孩子一起洗澡,异性也没关系,儿童可以这样认识身体,消除青春期对身体的神秘感。
绘画、认字、音乐:提倡给孩子听名曲、看名画、读名著,这个阶段是人格奠定的重要时期,给孩子看的东西都要选择最美好的。认字要以实物配对的形式。
5----6岁
婚姻:5岁以后选择伙伴的倾向性非常明显。
书写。
数学逻辑:对数的序列、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产生兴趣。
社会性兴趣:开始积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权利,喜欢遵守和建立规则,形成合作意识。
动植物实验、收集:热烈吸收一切来自自然界的知识。
一些螺旋状敏感期伴随着孩子一直到12岁:
绘画、音乐(从节奏到旋律到对音乐表现的感悟)、语言、审美、对空间的认识、人际、秩序、自我、婚姻。
6岁以后的敏感期:
理财:这段时间特别热衷于钱,喜欢钱,想办法得到钱,可以让他们通过做家务等挣钱,形成财商。儿童会特别珍惜自己挣的钱,而惦记着花别人的钱。要在以前,我一定会说这孩子怎么这么贪财啊,呵呵,又错了。
深入思考。这段时间的关键在于反复和孩子讨论问题。
正是由于敏感期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父母应了解敏感期知识,并及时把握孩子的敏感期:
1、尊重孩子为有能力的个体。孩子是具有能力的天生学习者。他们会循着自然的成长法则,不断使自己成长为“更有能力”的个体,这是父母首要改变的观念。
2、细心观察敏感期的出现。每个孩子的敏感期出现时间并不相同,因此成人必须以客观的态度,细心观察孩子的内在需求和个别特质。
3、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当观察到孩子的某项敏感期出现时,应尽力为孩子准备一个满足他成长需求的环境。
4、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尝试。当孩子获得了尊重与信赖后,就会在环境中自由探索、尝试。
5、适时协助而不干预。当孩子热衷于感兴趣的事物时,大人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做,避免干预。不过,并非要丢下孩子完全不管,而是适时予以协助、指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