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童行业的互联网思维
(2014-06-23 13:41:15)
标签:
it |
去冬今春,业界最火的一个词恐怕就是“互联网思维”了。从小米到乐视,从赫畅到马佳佳,一个个商业神话故事撩拨着人们的心弦。一时间,互联网思维疯狂延伸到各行各业,俨然成为企业发展的金科玉律。人人都在用互联网思维讲故事、谈创新,就好像一群处在风口的“猪”,随时准备起飞。如果不提互联网思维,不论IT人士还是实业人士,便会被认为没思想,OUT了。对于年青的创业一族来说,更是可以“彻夜咖啡”的主题。婴童行业也不例外,4月份的京正婴童展上,满眼可见各种品牌的网址、微信、微博、二维码、APP,令人感叹其风靡程度。
不过,沧海横流,高潮迭起之中,不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多数跟风的业内企业也就是开个微博,搞一堆僵尸粉,搞几个事件;开个公众号,贴个二维码,来个大转盘;把产品搬上互联网,套上流行的互联网营销外衣而已,对原有业务并无实质提升。最近舆论界对此已有反思,甚至有众口铄金之势,以至于赫畅、马佳佳这些去年红得发紫的青年偶像,一夜之间又成为“反面典型”,质疑的声音大约源于赫畅的黄太吉和马佳佳的泡否都不赚钱。
其实,现在还远远没到批判互联网思维的时候,目前全球经济依旧被传统制造业所统治,像小米、乐视等这些新型商业模式,不过是广袤草原上的星星之火,还处于野蛮生长的初始阶段,不宜一棍子打死。而且在黄太吉和马佳佳的神话中,我们并没有发现太多互联网的因素,充其量是披着互联网营销的外衣,没有产品思想和商业模式背书的互联网思维注定难以成功。仔细研读互联网思维的权威教材:雷军的“七字”真言、马化腾的“马十条”,我们可以读出互联网思维能够成功有其必然的道理,那就是以用户为中心、以创新为根本。只是每个行业面向的用户群都不同,这也造就了产品和内容甚至是营销手段的不同,只有活用“互联网思维”,打造自己与众不同的战略优势,才能打破成长的天花板,而能否抓住机遇、成就自己还要看自己的悟性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