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奕衡
童悦书院观点:
父母是孩子的负责人,我们必须负责任!负什么责任,孩子一生幸福的责任!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尊重父母?
当一个孩子降生到这个世界时,第一个看到的就是父母,所以他自然第一个就要向自己的父母学习,模仿亲人的一切,这是自然的智能,目的是要找出一个认识世界的方法。
人类的幼稚期大约为13年,是所有哺乳动物中时间最长的,也就是说正常的情况下,13岁以前的孩子是崇拜父母,愿意向父母学习的。
现在的孩子到了三四岁就失去了向父母学习的兴趣,因为电视节目把孩子迷住了,他们没有分辨的模仿一切电视内容。当你教他读书时,他会认为你读的没有电视好听;当你教他唱歌时,他也会说不好听。其实不是不好听,而是你已经不再是他学习模仿的对象了。模仿的对象也是孩子崇拜的对象,当父母已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时,自然也就不是孩子尊敬的对象了。
一个喜欢看电视的孩子,将来必然喜欢计算机,一个喜欢暴力动画片的孩子,将来必然喜欢网络游戏。一个喜欢读诵经典的孩子,将来必定喜欢读书。
教育的时机、内容与方法决定教育的成败。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教育要根据儿童的特点。
宝贵的记忆能力,才是幼儿时期最为珍贵的财富。这是人生而弱小,长能徇齐的根本。
儿童读经是真正合乎人性的教育。
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儿童时期是语言直觉能力、记忆力发展最快的时期。这时的阅读背诵训练可以提高其终生的记忆素质,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时期让儿童充分感知世界,充分背诵和阅读经典,把最好的精神营养先收罗进来,随其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丰富再加以慢慢消化吸收。爱读书的孩子没有时间去学坏,这样在世界观人生观建立时期,这个孩子就有了充足深厚的养分,建立起健康的世界观。
这也是中国古代私塾教育的成功方法,像李白,“五岁通六甲,十岁观百家”,正因为从小有了大量的阅读背诵的基础,才成就了他“诗仙”的桂冠。
儿童读经是光明人格的教育。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一生中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的基础;成为他一生去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
早期背诵、阅读大量深刻优美的经典,渗透到血液、深入到骨髓中的就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优美的辞藻,还有其中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对人的一生都将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儿童时期受到过真善美的熏陶和感动的心灵,永远是社会的积极因素。同时,人文情怀本身就是语文能力不可分割的一个方面,它能使人看问题多一个角度,多一分智慧,多一分豁达,多一分敏感,多一分正气,多一分悲天悯人的情怀,因而使人的言辞和文笔言之有物,气韵生动。
儿童读经是真正的语文教育。
从提高孩子的语文能力上看,著名史学家任继愈和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都认为:读一年古文就相当于高中阶段的水平;读两年古文就相当于大学的水平;读三年古文就相当于大学中文系的阅读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诵读古代经典的重要性。那些文言词句言简意赅,非常有利于学生对现代汉语的学习和把握,对于学生写作更是很有帮助。比如,古文中区区几个字就可以为我们展现一幅泫美的风景长卷和精彩的故事情景,比如王勃的《藤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短短十四字就描绘了藤王阁上远眺长天秋水的佳景,可谓形神兼备,收放自如,字字珠玑。古代经典中的精约优美、含义深沉的文字,只有反复诵读,读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品出“三月不知肉味”的读书意境,孩子才能含英咀华,口齿留香,终生难忘,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学生的语文水平自然会飞速提升。
读经典,你再也不用愁孩子写不出作文!
儿童读经是启迪智慧的教育。
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所以不像其它文字那样需要逻辑思维,正适合儿童幼儿时期的大脑特点。诵读“经典著作”是语言的训练,也是文字的训练。
根据科学研究,脑的记忆细胞在语言强化训练时会生长得“美好”,有复杂“文字”的训练,会生长得“精细”,是记忆强、是聪明的最佳锻炼方法。诵读“经典著作”,等于直接学习最文雅的语言,同时又汲收了最美丽的文辞和取用不尽,终身受用的“古人智慧”,更重要的是,在孩提时代便受道德教育的熏陶,养成德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