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岩
周一晚上,爷爷接小禹,出幼儿园之后和同班的一个小朋友王子一起玩儿,玩儿着玩儿着,王子对小禹说,“我再也不和你做好朋友了”。小禹一听就伤心地哭了,同时嘴里还大声喊着:“是好朋友,是好朋友,永远都是好朋友”。而看到小禹激烈反映的王子也继续重复大声地喊着:“再也不是好朋友了,不是好朋友”。两边的家长都努力劝阻,但最后也没解决。
我向爷爷询问,在此之前两个孩子有没有发生不愉快的事情,爷爷说好像没有。转而我又对小禹说:“王子可能是逗你玩儿呢,不用太认真。小禹可以先找其他的好朋友一起玩儿,过一会儿再找王子玩儿。”可是小禹却说,“我就喜欢和王子一起玩儿。”我当时想,孩子正在情绪上,先放一放,之后有机会再说吧。谁知道,机会很快就来了。
第二天我亲自去接儿子,出了幼儿园照常和几个同班的小朋友一起玩儿。随着天色渐晚,小朋友们都陆续回家去了,最后只剩下王子和小禹还在玩儿。这会儿,我远远地催促小禹跟小朋友道别回家。只见小禹一边哭喊着:“永远在一起。”一边朝我走了过来。在后面的王子也大声喊着:“就不再一起。”我一边安抚小禹把他领回家,一边思考着该怎么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朋友,应该怎么交朋友。
于是,在儿子睡前故事时间我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只小毛毛虫,他的名字叫细细。细细长大了,很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把想法告诉妈妈,获得了妈妈的同意,就跟妈妈道别出发了。
细细来到了青青的草地上,.......细细发现前面有一只小蚂蚱,连忙上去问好:“你好啊,我叫细细,你叫什么名字啊?”小蚂蚱说:“你好,我叫小绿头。”细细说:“我们一起玩儿吧。”小绿头答应了一声“好”,就一蹦一跳地走远了。细细一边追,一边在后面喊:“小绿头,等等我!”细细跑了半天终于追上了小绿头,小绿头这会儿正仰着头好像在看着什么。细细喘着粗气说:“可追上了,小绿头你跑得可真快。”小绿头说:“嗯,我饿了,咱们上去吃花蜜吧。”说完小绿头三下两下就蹦上去了。细细又呼哧呼哧地往上爬,终于爬到了花瓣儿上,往里一看,小绿头已经开始吃花蜜了,在他对面还有另外一只小蚂蚱。细细也想进去吃花蜜,这时候小绿头却说:“你不能下来,这朵花的花蜜都是我们俩的,我现在不想和你做朋友了。”细细愣了一下,心里有点儿难过,但还是离开了。
细细继续往前走,到了一片大花园,......细细看到一只美丽的花蝴蝶朝他飞了过来,“你好啊,我是细细,你叫什么啊?”花蝴蝶停在细细面前友好地说:“我是小花,很高兴认识你,咱们一起玩儿吧。”细细说:“好啊。”之后小花就飞了起来,小花飞起来之后回头一看,细细还在地面上爬着。小花飞了回来问道:“细细,你不会飞呀?”细细说:“我不会。”小花想了一下说:“没关系,那我们就一起慢慢走吧。”于是小花就陪着细细慢慢地走在花园里,一会儿闻闻这朵花,一会儿亲亲那朵花,可开心了。玩儿了好一会儿,细细觉得累了就对小花说:“小花,我有点儿累了,想睡一会儿。”小花说:“好吧,我也觉得有点儿饿了,你先睡,我去吃点儿东西再来找你。”细细说:“好。”之后就开始吐丝结茧。细细要给自己铺一张舒服的小床,好好地睡上一觉。
细细这一觉睡得好香好香,直到他听到小花的声音在喊他,才迷迷糊糊地睁开双眼。细细用力地从茧里钻了出来,看见细细的小花却吃惊地睁大了双眼疑惑地问:“你是细细吗?”细细纳闷儿地回答:“对呀,小花,是我呀,你不认识我了吗?”小花开心底地拉起细细的手说:“你看看你自己呀,太漂亮啦!”细细这才低头看看自己的身体,是真的,他已经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了,好神奇呀!小花说:“现在是不是该叫你蝴蝶细细了呀?哈哈,走,咱们去湖边玩儿吧。”细细也很开心,他轻轻地张开翅膀说,“好啊,我还没去过湖边呢,咱们快走吧。”说着,两个好朋友就手拉手一起向着湖边飞去。
从此以后,花园里经常能看到这两个好朋友的身影。后来他们还在花园里结交了好多新朋友,小螳螂刀刀、小蟋蟀黑黑、小青蛙呱呱。有了这么多好朋友,细细觉得幸福极了!
听过故事的儿子,依然扬起天真的小脸对我说:“我还是想和王子做朋友”。我说:“可以的,但妈妈希望你快乐,也希望你能有很多好朋友,就好像爸爸妈妈分别有很多自己的好朋友”。儿子似懂非懂地的点了点头,自然自语道:“乐乐也是我的好朋友,还有拉拉、丫丫。”其实我不想代替儿子选择朋友,讲这个故事只是给他一些交朋友的参考意见:
朋友是不能勉强的,相互喜欢、相互尊重是做朋友的基础,轻松一点儿,别为难自己。
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不同的人,有一些会成为你的朋友,有一些则不会,这很正常,你要学着接受。
和让你觉得舒服、愉快的人做朋友,那些给予你伤害和痛苦的人,即便已经是朋友也可以放弃。
朋友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很多。
有朋友的人更快乐。
这些道理,可能是对的。但是对于一个还不到4岁的孩子来说,这实在太复杂了。所以我编了这个故事,希望用故事帮助他处理自己的情感,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等孩子明白了,他也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故事里讲的不是标准答案,他可以按照他自己的想法来做。身为妈妈的我,只是希望儿子不要太伤心,让自己好受一些。
当然,要真正解决问题光靠一个故事是不够的。我们要给孩子创造更多与小伙伴相处的机会,让孩子多认识朋友,等朋友多了,才能慢慢学会分辨、选择。碰钉子也许是好的,能让他分辨到底自己可以和什么人成为朋友,言传身教也是必要的。但我们做家长的不能替孩子处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