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宫静
独生子女一代的独生孩子,被爱的无以复加,导致婴儿生病大部分都是被家长“爱”出来的——过度的营养、过度的吃、过度的保护、过度的穿衣……,这些导致孩子外感因素的形成——火。
在我进行育婴师培训以及育婴指导的过程中,这是被强调得最多的,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宝宝看上去是如此的娇弱,家长们,特别是爷爷奶奶们,总是过分地小心,和有着太多说不清的“舍不得”。大家听说过“冬季中暑”吗?由于大人不得法的疼爱,在冬天被捂过头的孩子并不少见,这种“捂热综合症”导致的不良后果能严重到你无法想象!往往受害的孩子,都是一岁以下的婴儿,甚至有的因为严重脱水而死亡!真正是被“爱死了”啊!
电视上,外国宝宝只穿尿片到处爬的镜头很多。可是你观察一下你周围的宝宝,是被捂的多还是穿的少的多呢?原来还有个笑话是说老外很不理解,中国的孩子为什么身上穿的那么厚实,屁股却光着,究竟是怕冷还是不怕冷呢?现在有了纸尿裤,在城市里除了大热天还会看到穿开裆裤的孩子,其他季节都少见了。早些年困惑老外的冬天光屁股现象没了,就剩下一个“捂”了。而且随着独生子女父母多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孩子们被爱的无以复加,捂过头、喂过头的现象十分普遍。如果你有心去调查一番,你就能发现好多低龄宝宝生病或者行为问题都是被“爱”出来的。
宝宝的皮肤很薄,如果没有经过后天锻炼,他天生的调节功能相对成人要弱一些。这里有两层意思:一、他不耐寒;二、他也不耐热。婴儿(0-3岁)及儿童(3-6岁)的新陈代谢速度很快,心跳及呼吸频率很高,因而基础体温比成人高,这使得他们更加不能耐受高温!令人无奈的是,有些家长可以对宝宝的满头大汗、满身痱子或疹子视而不见,却不能忍受宝宝们一两声的喷嚏!所以宁可让孩子热着、捂着,不能让他冻着。殊不知,热着孩子积累下的问题比让他挨挨冻可能发生的问题,影响要来得更远和更严重! 老话说“三分寒七分饱”是很有道理的。孩子经常接受一定的冷刺激,可以锻炼他的御寒能力,减少感冒的几率。相反,如果孩子老是处于高温状态下,不仅会对他的免疫系统造成一定破坏,甚至有可能影响他的智力发育。这可不是我危言耸听。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在夏天酷热的环境下,脑子好像就不太灵光了,胃口也不好了,人的情绪也急躁了很多。然而,宝宝可能还小,不会说话,或者表达能力还不够好,他们说不清楚身上的难受,加上自理能力差,他们可能还没办法把强加在身上的层层包裹解除掉。于是很多不良的反应出现了:哭闹、反应迟钝、总是昏昏欲睡却总是睡不踏实、反反复复长痱子、长疹子、胃口不佳、便秘或腹泻(因为消化系统功能差)、莫名其妙地老感冒(因为穿得太多,一旦脱衣服就着凉)、生长发育速度减缓甚至低于平均水平,大一些的宝宝还可能会显得有些笨拙,因为从小穿太多限制了他的运动发展……等等。
说了半天,到底宝宝该穿多少衣服呢?几个很简单的原则:
传统的中医养生理论最重要的思想理念是“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一是已病防变。
小儿五脏六腑娇嫩,易受外感病邪侵袭,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合称(六淫),要想不受六淫侵入,穿衣就要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时常看到的场景:冬季逛商场,时常看到妈妈爸爸的大衣已经褪下,只穿一件薄衫,孩子依然还穿着在外面穿的羽绒服,甚至还带着帽子;夏季烈日炎炎,孩子冒着汗珠,家长就把孩子带到商场、汽车等有空调的地方,衣服跟在烈日下穿的一样多,于是乎,很多孩子身体出现了问题。还有的老人看孩子,自己觉得冷就给孩子加衣,殊不知,孩子是纯阳之体,新陈代谢快,生长旺盛,正是阳气十足的时候,而女人35岁、男人40岁阳气开始下降,所以穿衣一定不能以成人的感觉来定论。
老话讲“春捂秋冻”,为了增强宝宝的体质,平时还应该额外给他进行一些冷刺激锻炼,尤其是在进入秋冬季节之前,比如:用冷水给宝宝洗脸、洗手脚,甚至洗PP。让他的皮肤提前对冷有了记忆,准备好了御寒的功能,那么在整个冬季就能减少生病的机会。以前还有人反驳我说,秋冬用冷水,孩子感冒了谁负责。我很无奈,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千差万别,该谁负责呀?老师吗?从中医的角度: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天是收敛的季节,也就是把春夏生发的阳气逐渐收回来,收起来,冬天好藏着慢慢用。所以秋天要适当冻一下,毛孔收缩,才能“收”得住。如果秋冬包裹过度,捂得太厉害,毛孔大开,不停地出汗,阳气已经不再生发却继续外泄,没能收回来,冬天就空虚了不够用了,就容易生病了。到了冬天要保暖但也不要穿太多,就像上面提到的“捂热综合症”,穿得太多,阳气藏不住,泄光了,人不生病才怪!所以一定要舒适就好。
进入冬季后,要注意给孩子添加衣服也要讲究节奏——循序渐进。比如,带孩子出门前,不要一次性把所有的衣服都穿上。因为孩子在离开温暖甚至有些闷热的室内前,就已经出汗了——毛孔大开,结果一出门,一碰到冷空气,平时就缺乏冷刺激训练,调节功能不佳的孩子就很容易着凉了。 你应该这么做:打开门进入楼道之前,加一件(或者扣子敞开);下楼的过程中再加一件(或者系上扣子、拉上拉链);离开小楼进入外界环境前穿上最后一件(或者戴上帽子)。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的身体慢慢调节,慢慢地适应外面寒冷的温度,既不会出汗也不会一下子适应不了。
前面说的秋收冬藏,还有前半句叫做“春生夏长”。春生,就是万物苏醒、发芽的季节。所谓春捂秋冻,春天要适当“捂”一下。但绝对不是让你捂个满头大汗,而是让你别脱衣服脱得太快,这种情况多见于那些“要风度不要温度”的少女。适当捂一下,让毛孔打开,让收藏了一秋冬的阳气释放出来,可以让宝宝身体机能苏醒,进入生长的旺季,也是为了进入炎热季节做一下铺垫。春捂宝宝,主要是这几个地方的保暖:腿脚和肚子,因为这是人体阳气的根所在。如果这两个地方着了凉,那就会使得阳气受损,孩子就容易感冒生病了。阳气受损,不足了,生长发育就会减缓,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孩子生病了,肯定也就影响了他的生长
夏长,就是万物生长速度最快的季节,人也一样。自然界阳气旺,这个时候让孩子出出汗,让他的阳气充分释放,一是不容易积累太多的阳气而上火、中暑,二是让他能够“长势旺盛”。春夏两个季节是孩子长个子最快的季节。当然,我可没说艳阳高照的时候让孩子去暴晒呀。怎么把握户外运动的时间,我想每个家长都懂得要避开一天当中最热的那一段,各地气候特点不同,要因地制宜。上面提到宝宝要比大人少穿半件,可是夏天大人们穿短袖,宝宝怎么办呢?光着?当然,室温条件下光着一点问题都没有,可总有需要穿衣服出席的场合嘛。所以还是那句话,以健康成人感觉舒适的穿衣量为上限——他可以和大人穿一样多啊。
夏天还有另一个问题——天气太热,空调房里多舒服多凉快呀,是不是应该让宝宝呆在空调房里呢?当然不是!跟冬天捂过头一样,夏天过于贪凉,都是极其错误的。夏天的热和穿太多被捂着的热,是不同的概念。前一种是自然季节变化,一种是人为反季节的行为。大棚里的蔬菜都不如当季的口感好啊!人也是一样,人是自然的人,除了某些危重病人需要恒温恒湿无菌的环境外,正常人还是应该活在自然的环境里才健康。孩子必须经风霜历寒暑才能茁壮成长。因此除了睡觉或者某些地域正午太过炎热的时间,大多数时间应该让宝宝处在自然通风的环境里。夏天让孩子出出汗,这跟秋天让孩子冻一冻一样重要!
根据这些原则,春秋之季,季节变化多端,穿衣更要当心。阳光灿烂的时候,室内这两个季节都会比外面凉些,所以在室内要给孩子比户外多半件衣服。户外玩耍时,要随孩子的活动情况增减衣服。孩子活动开始的时候,要把衣服扣子打开,活动一会儿后,摸到孩子颈部交界处潮湿就要给孩子减衣服,可以把长衣脱下穿适合活动的薄马甲。玩得出了汗,要把马甲的拉锁打开,擦干汗,补充温水,如果停止活动了,孩子后颈部摸起来不湿了,有些粘,那么,就要给孩子加衣服,防止孩子受凉,但不要一股脑把脱掉的衣服统统套上,要让他的身体慢慢还原。穿脱衣服时特别注意不要让孩子处于风口上,毛孔大开的情况下,非常容易着凉。
夏季,在外面玩儿,回到屋子或车子有空调的地方,要把汗及时擦干净,静置后,待孩子身体热劲儿过去(后脖颈不出汗),可以给孩子加一件薄衣,防止寒气进入身体。同时给孩子喝温热的饮品,而不是冷饮。
夏季孩子在室内呆的地方,尽量不要开空调。人要顺应自然生长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跟自然相接才不容易得病。春夏是孩子增长的季节,常在户外活动可以补钙,增强骨密度,更重要的是要吸收阳气,春夏阳气吸收的多,到秋天收敛的季节才能收藏的更多,冬天好藏着慢慢用,而空调会影响阳气的吸收,所以,夏季要多在户外玩耍,但要注意避开暑气最热的时刻,午间最热的时候尽量在阴凉的地方,防止中暑。
冬季,室内温度用“温暖如春”形容不为过,很多人家的暖气达到25、6度,所以,就要给孩子少穿衣,防止阳气过分外泄,以略微活动不出汗为好。冬季太热最容易伤肺气,造成肺热,孩子易感冒咳嗽。孩子户外玩耍,给孩子穿衣要特别注意,不要穿一件特别厚的衣服,最好是几件薄的衣服,这样可以根据温度不同,随时加减衣服。要特别注意,穿脱衣服不要一下子把衣服全穿上或脱得过快。例如出门的时候,可以先穿上薄棉衣(扣子可以不扣,出门的时候再扣),然后把窗户打开,让孩子适应一下温度,以孩子不出汗为好,然后再穿裤子和鞋子。大棉衣和帽子最好开了大门等电梯的时候再给孩子穿,在电梯的时候不要拉拉锁,出来电梯要到户外的时候再给孩子拉上拉锁,防止出汗。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的身体慢慢调节,慢慢地适应外面寒冷的温度,既不会出汗也不会一下子适应不了。
冬季户外玩耍时,为了便于孩子活动,下身不要穿的过多,上身给孩子穿一件贴身的薄棉袄,到户外加一件羽绒背心即可,但是,要注意,孩子停止活动就要给孩子及时穿上羽绒服(当然,如果不玩儿了,马上到有暖气的车或回到屋子里就不需要了)。
在秋冬季节,防止孩子出汗不能及时换干燥的衣服,容易受凉的问题,我家传统的方法是:玩儿的时候,给孩子的后背贴身垫一块毛巾,这样,如果出汗,毛巾会吸收水分,等到不玩儿的时候,不再出汗的时候,把毛巾取下,加一件衣服即可,这样孩子会干爽舒适不容易感冒。
那么,如何判断宝宝到底觉得热还是冷呢?
很多人习惯摸摸宝宝的手脚心,热的就说明宝宝不冷,冰凉的话就是冷(大部分孩子如果手脚心热就有可能上火了);也有人说宝宝头上不出汗就不热…… 这些判断方法不太准确,甚至有时候会产生误导。如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差,捂得过多,会造成脱水发热,我们叫“捂热综合症”,另外新生儿期的孩子,血液循环能力弱,到末梢的循环就差,所以孩子手脚通常是凉的,如果热了,说明有些捂了,新生儿期的穿盖可以通过测体温来判断穿盖是否合适。几个月大的婴儿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清醒时,特别是手舞足蹈的时候、运动的时候,手脚会凉;熟睡后手脚则温热。头上出不出汗也是因人而异的,绝大多数是背上出汗比较多,但也有人爱出汗的部位在鼻子上,有人甚至是屁股爱出汗。有的孩子稍微动一动就满头大汗,小河一样地往下淌;可是有的身上已经汗透了,头上却没有那么多汗。所以头上出不出汗也不见得准。
给宝宝穿衣原则是以健康成人穿衣量为上限,根据气温升高状况或运动状况适当减半件(切记是减半件,宝宝的基础体温比成人高,皮肤散热功能比成人差!),只要宝宝没生病,就不会觉得冷。况且很多家长只有可能给孩子穿太多,怕孩子冻着,所以,就不多说怎么判断冷不冷了,只说说如何判断孩子热不热。方法也很简单:摸摸孩子颈部和背部交界的部位,如果感觉涩手或者潮潮的,就是在出汗了。不需要等到摸上去有汗珠,你就可以判断孩子已经很热了。颈背交际处只有发烧的时候才会热,判断孩子是否发烧,有经验的妈妈通常不是去摸额头,而是摸颈背部或者耳后颈部来判断发烧与否。所以正常情况下,颈后部都应该是温凉的,出汗的时候甚至摸起来是冰凉的。还有一种方法判断孩子是否穿的多了:孩子的鼻息如果特别热,也是穿得过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