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政治课要唱响生命教育

(2012-04-13 20:12:54)
标签:

梅梅

长江

宋体

老鼠也有父母

生命教育

政治课

唱响

杂谈

分类: 教育

政治课要唱响生命教育

                            本文刊发在2011年10期《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0323725分许,曾在南平一社区卫生服务站担任医生的郑民生,因屡次恋爱受挫,又与同事、家人关系不和,遂悲观厌世,进而产生行凶杀人的恶念,持刀在南平实验小学大门口行凶,造成85伤的惨剧,伤亡人员均为南平实验小学学生。接下来,在短短1个月的时间内又相继爆发了4.124.284.294.30恶性故意杀害儿童案件。这些案件的爆发,震动教育部、甚至中央,于是,校园安全教育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上面这几个案件,是外在环境和因素导致青少年儿童的生命受到威胁,这是突发性事件,是不可控制性因素,只能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尽可能减少这些意外伤害。但是,最近几年危害青少年生命健康权的事件越来越多,很多青少年自杀案件,也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和教育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引导,已经成为了教育界的一个共识,并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生命健康教育,任重道远。因为,笔者最近发现另外一个影响青少年生命健康权的问题,但这个问题目前非常隐蔽,不为很多人知道,更没有多少人重视,甚至,对于这个现象,很多领导干部、新闻媒体,津津乐道,乐此不疲。

一、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价值观

1024日下午,长江大学一年级学生在长江边发现两名少年落水,三四名同学从不同的方向跳入波涛汹涌的江中救人,不会游泳的10多名男女学生手挽手组成“人链”协助。两名落水少年得救,而陈及时、方招、何东旭3名年仅19岁的大学生,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长江人链”的英雄事迹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为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教育部追授3位大学生英雄“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团中央、全国青联追授他们“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国大学生和全国青年向他们学习。

这一事件爆发后,落水遇害的三个大学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评价和表彰,社会各界人士也对此做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但是,笔者的观点却有点不同,认为目前某些社会团体对这类事件的表彰和宣传报道,有失偏颇。因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这些青少年舍生救人的英勇事件,并没有看到很多青少年并没有这样的救人能力,既不能自救更不能救人,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大义凌然的样子,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精神去救人,结果,丢失自己的性命,好的情况是能够侥幸救人,更多的时间是不幸,不仅丢掉自己的性命,还没有能够救人。笔者这里要指出的是不是说我的观点不让孩子们救人,而是首先要考虑自己能不能救人、有没有救人的本领和能力,能不能在自我保护的前提下再救人,否则,就只能是无谓的牺牲。但是,现在新闻媒体和有关表彰让孩子们错误的认为只要自己遇到这样的事件,就应该救人,哪怕是牺牲自己的性命,哪怕明知道自己没有救人的本领也要这样做。因为,我们的道德教育和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的告诉青少年儿童该这样做。

笔者作为中学政治教师,“长江人链”爆发之后,我在上课的时候,告诉学生这些大学生本身不会游泳,没有自救的本领,但却去救他人,这样的精神非常可贵,但值得商榷。我上课的时候,强调我们救人很对,但自我保护也没有错,我告诉学生,我们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要先看自身的能力,先自保、然后再想办法去救他人的时候,学生一下子就起哄,认为我作为一个政治教师的价值观是错误的,应该是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应该去救人。我告诉学生,那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需要理智,需要自我保护。学生们的想法是对的,但是其价值观才是错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最近几年来新闻媒体在英雄人物的报道上和塑造上出了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救人是不需要权衡和考虑的,只要出现这样的情况,只要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去救人,而不去考虑自己的自身实际情况。学生不理解我的讲课,认为我错了。这让我感到非常惊恐。诚然,这些表彰给与很多孩子们震撼和影响,在道德培养和精神明文建设上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

2010821日,网上出现了2个相同的新闻,让我再次把关注的目光生命健康教育。案例一:重庆晚报报道:818日下午4时许,铜梁县太平镇垣楼村6社,一个叫梅梅携12岁的表弟彭超赏荷花,突然,荷塘另一头那个堰塘边传来救命声。循声望去,被堰塘堡坎相隔的塘内水边,两个小脑袋正在沉浮。在表弟劝阻中,她小心翼翼踩在隐约可见、没入水中的一块石头,躬身伸出双臂,往水中起伏的小脑袋靠近。此时,先前的呼救声已经消失,回荡在堰塘的是脑袋起伏、手臂无力挥动击打出的水声。当梅梅的双手分别抓住两条小生命的手后,她开始发力伸直身体,准备把两个落水的生命救到岸边。待两个小生命的头颅露出水面后,表弟看清落水者是两个比他年龄还小的女孩。就在两个女孩的肩几乎完全露水时,梅梅突然身体失控,被两个女孩反拖下水中。后来,2个小女孩得救,但梅梅却被淹死。案例二:现在网报道:当天下午3时许,江边有不少人在游泳,一名20多岁的男青年在漫过水的台阶上走来走去,但并没下水游泳。几分钟后,“男青年突然滑到江中”,由于水流速度较快,男青年不会游泳,“很快被江水冲向下游3米远”。此时,在江边玩耍的一个十来岁的少年陈清旭跳到江里,迅速游到落水青年身边。就在少年准备拉住落水男青年时,男青年抓住少年,两人随后一起沉入水中。最后,陈清旭救人不成,自己也被水淹死。

案例一,梅梅的行为值得赞赏,救起了2个落水的儿童,只不过,在救人的同时,应该想到自救。想到寻求其他方法一起救助,在救人的同时充分的保护自己,这应该是能够想到的问题,能够做得好的问题。案例二,陈清旭作为一个13岁的少年,下水救人的精神是可嘉的,但也是危险的,不宜提倡。因为我们都知道,溺水的人会极度慌张,会拼命抓身边的东西,哪怕一根水草。陈清旭游近男子时,试图把他往岸边推,慌乱中,男子死死拽住陈清旭的腿,而且是一个比他体重大一倍的成年男子,即使他有再好的水性和技术,也会导致他无法划动,身子不断下沉。作为未成年人本来就需要别人的保护,在救人时要注重方式、方法,要对危险进行预判,可以喊大人、拨打110报警。未成年人遇到危险情况,该如何处理,这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来引导,未成年人除了懂得关心和帮助他人外,也要懂得自我保护。生命教育,众人道远,我们在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时候,一定要教育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生命、正确处理救人和自救的问题。

现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唱响了心理教育、性教育等,这些教育目前在不同程度受到重视,并日益成为现代教育所重视的问题。但是,最近几年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我们不断倡导诚信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生命教育却被人们所忽视了。生命教育,关乎一生。生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教育。因此,现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命、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对待别人的生命。这是最重要的一课,但是,恰恰这一课被我们忽视了。

二、在孩子心中播种善的种子

 我曾经看到林清玄写的《老鼠也有父母》,一篇非常唯美的文章。我在上课的时候,几乎每一个班级都要把这个文章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对生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文章内容是这样的:作者一次看到一群孩子在用油浇小老鼠,以此想把小老鼠烧死,找到快感。于是,林清玄告诉孩子们“老鼠也有妈妈”,解决了小老鼠的生命,更解决了孩子们那个纯真的心,遏制了孩子们心目中恶的种子,播种了善的种子。林清玄在文中对学生的心灵教育进行大胆尝试,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恩与善良的情怀,让我们变得坦然,和他一起进入那富有禅意的世界,以他的散文净化自己的心灵,让我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变得善良与慈爱。一句“这样太残忍了,想一想如果是你们被点了火,在操场上跑,是多么的痛呀!”“照你这么说,做小偷的人不也该放火烧了?任何人,不管好人、坏人都有父母,在父母眼中都很可爱,老鼠在父母眼中可能是可爱的孩子呢!”这样的话语充满童真美,贴近学生的童真,让孩子容易接受。

林清玄在《老鼠也有父母》中说:“我们在幼年时代,都曾因为无知,到树上捕捉小鸟、在田间灌蟋蟀、在河里滥捕鱼虾,我们的无知代代相传,我们的长辈把工业的黑烟喷上天空、污染的废水灌人河流、以过度的农药洒在田间。不要说动物,有许多人甚至忘记别的孩子也有父母。我们要救的不是偶然被抓住的老鼠,我们要救的是孩子的心,在一个社会里,如果孩子不能普遍有仁爱的心,受害的将不只是老鼠呀!”每一个人都曾无知,但每个人生来都是善良的。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学习知识,从无知到有知,从有小知到大知,甚至大智慧。一个人有了知识和智慧,远远不够,如果一个有知识和智慧的人没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走上犯罪的道路,其犯罪程度比其他人要可怕得多。因此,教育,要拯救孩子的心灵,这不仅仅那一科的任务,而是整个教育界的任务。

拯救孩子的心,我想,这是现代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更是目前教育应该要做的事情,否则,这不仅仅是影响一个孩子的教育,而是一代人的教育、一个国家的教育。“人之初,性本善”,人生来就是善的,尤其是处于儿童时代,更是一个爱的海洋和世界。当孩子在开始有暴力倾向之前,我们就要未雨绸缪,引导孩子,开启孩子的善念。作者善于利用一些小事情来引导孩子认识暴力事件,认识自己的行为不对,通过老鼠也有妈妈来培养孩子从小就具有爱的本能,这是《老鼠也有父母》文章的神来之笔和灵魂与精髓,也是林清玄所要积极实现的教育理想。作为教师,利用这样的文本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进行善的教育,在学生心中播种善的种子,遏制学生心中恶的种子萌芽,以善行善,从而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孩子们与大自然和谐的思想。笔者认为,这样的教育,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与一般的知识教育、对文章字词句段解剖式的教育,又是另外一种生命境界,教育境界。

三、恰当利用资源进行生命观教育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大智慧的故事:一个心理学教授让学生做了一个游戏,他要一个女学生在黑板上写下跟自己的生活有关系的所有人的名字,然后依次分批的划去那些对自己不算重要的人名,那个女学生从轻松地到迟疑着一批一批划去了同学、同事、邻居、朋友、亲人的名字,当只剩下父母、孩子和丈夫时,教授要求接着划去,只留下一个人,女学生哭了,她流着泪划去了父母和孩子的名字,最后剩下的只有丈夫,这一笔,格外的沉重,却也坚决。游戏做到这里,大家都已明白,这已经不再是个游戏,而是一道爱情检测题,很沉重,很复杂,却也是一种凝重的简单。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很清楚的知道谁才是陪自己走完一生的人。

这是一个很有哲理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要珍惜爱情,因为不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会有自己的生活,都不会陪伴自己走一生,而仅仅是人生的一段旅程,唯独只有配偶,才是我们相伴一生的人。因此,故事的本质是让我们正确对待爱情,对待自己纯真的爱情,以此找一个能够和自己相伴一生的人。珍惜爱情,珍惜自己的青春,我想,这是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在上课的时候,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的时候,我也常讲这个故事给孩子们听,就是要让孩子们正确对待爱情,正确对待自己的情感、正确对待性,而不是滥情。

前几年,重庆晚报报道了一个特级教师,其为了实现生命教育,于是,利用这个故事上了一堂作文课,课堂上孩子们哭声一片,效果很好。对于这样一堂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支持者甚多,但反对者也有。笔者认为,利用现代资源来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和想法,但是,方法不可取,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我在想,老师仅仅想把自己的作文课上得精彩,然后利用学生真情实感来写作文,实现自己教学计划。同时,王菘舟还想利用这样的课程来引导孩子实现自己的亲子教育,让孩子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但是,这的确对仅仅12岁左右的孩子们来说太残忍了,孩子们还体会不到教师的真正意图和用意,这是一个学生上课后写的作文《亲情——引领我们飞向天堂》(王昕颖南京市鼓楼区三牌楼小学六二班学生)里的几句话:“…… 来这儿之前,我还与他们欢声笑语,感觉飞在天堂,仅仅二十分钟后,我便一片茫然。我在哪儿?在茫茫的沙漠吗?我在哪儿?在茫茫的雪山吗?不!我由天堂坠入了地狱,全身被阴森的气息包裹着。老师,你知道我们的感想吗?你知道,你让我们划去名字时,我们温暖的手是怎样的无奈吗?你知道,我们流的泪夹杂着怎样的东西吗?或许,这一切的一切,连我自己也无法回答……”

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在课堂上体会到的是亲子教育,但如果这样的方式来引导亲子教育就有些残忍,这个教学资源最好用来引导孩子对爱情的领悟,让他们明白爱情是什么,所以,利用现代资源来教育孩子没有错,但必须看对象。我想,这样的课堂用在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少女身上就适合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开始对父母产生反叛的叛逆心理,甚至不听父母的管教,有的也开始所谓的“谈情所爱”,荒废自己的学业,去追求虚无缥缈的爱情,但正是他(她)们的做法,玷污了神圣的爱情,让爱情因为他们的搀和而变味。如果,这样的课堂在初中政治课上出现,在亲子教育版块出现,或者教师为了那些叛逆的学生,谈情说爱的学生专门设计一个主题班会,那将是一堂非常精彩的课堂,而且,我也相信,效果会非常的好,毕竟,学生们能懂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错的,而王老师现在的教育好像有点空穴来风,没有思想基础,失去思想教育的着力点,这是本次设计的美中不足之处。

把这个教学资源利用来对初中生,高中生进行爱情道德引导教育,我认为是非常恰当的,但针对小学生就没有必要,但这样重要的教育资源浪费又有些可惜,怎么办?我们可以进行该头换面进行利用,不仅达到自己的目的,也不给孩子有效的心灵带来伤害。但是,即使再高中学生爱情观上使用,也会产生残忍教育,这样教育的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向善”的学生,培养出来的可能就使一些残忍的学生。

所以,利用现代资源没有错,但关键使如何利用,利用的时候是否可以变形使用,或者采用其它更恰当的教育资源来引导学生,像本次事件发生再一个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身上,说实话,有点哗众取宠,但愿王老师不是江郎才尽!

 

     总之,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主旋律,政治课要唱响生命教育,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生命、生命的价值,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他人的什么,这是教育缺乏的一个环节,也是现在教育必须要加强和唱响的生命最强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