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教育不诚信,为何屡禁不止?
(2010-06-27 08:47:08)
标签:
教育处罚力度文科状元父亲何川洋重庆诚信教育腐败作弊杂谈 |
分类: 时评 |
教育不诚信,为何屡禁不止?
去年,也在这个时节,重庆公布2009年高考成绩,重庆南开中学考生何川洋以659分成为“文科状元”。不过,几天以后,正在何川洋被北大和清华等名校争抢的时候,这位新科状元突然被媒体发现卷入了“少数民族造假”的漩涡,其“土家族”身份为其父母造假。何川洋被北大弃录,其身为县招办主任的父亲亦因此事被免职(重庆晚报)。
去年,何川洋的父亲为保证其能够上北大清华,于是动用自己的权利,给自己的儿子造假少数民族的身份,享受政策性加分。结果,很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其一是当年重庆几所著名高中少数民族身份考生太多,被网友举报,后经查实这几所高中学校少数民族造假最严重,后被查处;其二,更让人意外的是何川洋不经意间就考了当年的“文科状元”,这让何川洋的父亲很意外,恨不得狠狠抽自己几个耳光,抱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于是,何川洋因为不诚信被北大清华拒绝录取。
何川洋是受害者,但是,他错在明明知道自己不是少数民族的身份,作为一个重庆著名学校的优秀学生,甚至是“综合素质评价”全部是“A”的优秀学生,却在诱惑面前不能阻止自己父亲的愚蠢行为;其次,作为一个优秀毕业生,却没有这样的自信,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制度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才。这是何川洋需要反省的。幸好现在国家法律还不健全,何川洋还可以继续考试;如果国家法律不健全,禁止像研究生考试那样,禁止不诚信考试几年内不得考试,那何川洋真的要恨自己父亲辈子,也要恨自己为什么不及时阻止父亲愚蠢行为。
今年,何川洋的父亲不敢造次,当然也不会造次,因为其身份不再是招生办主任,而是一个一般员;其次,他以知道自己儿子的实力,没有必要脱了裤子打屁——多余的圈圈。但这却给我们引出一个话题——教育腐败,为什么屡禁不止?
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何川洋的父亲仅仅被吊销了招生办主任的职务,而不是开除公职、受到刑事制裁,因为,他这样知法犯法,作为招生办主任,公然违背国家政策,这就是拿国家政策当儿戏。假如,我是这样的领导,能够动用自己的权利为自己子女谋取这样好的前程,去掉这样一个招生班主任的小职务,是非常值得的。我想,这也是任何一个为人父母的想法。何况,这样的事件被曝光的几率小得为零,因为前面那多么年那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都没有东窗事发。
重庆晨报2010年06月22日报道:2009年6月中考前夕,身为上磺中学中考考场文考的周可宾(学校教导副主任)与张晓辉(教导主任)、范绪兵(教导副主任)三人,共谋将中考试卷偷出,做好答案,在考前泄露给部分学生,以提高全校的中考成绩。其后张晓辉向校长、考点主考向传俊,汇报共谋内容并得到许可。处罚的结果是教导副主任被判刑半年、缓刑1年,校长等3人免予刑事处罚而同样在2009年,一个民工偷了超市2条内裤,价值不超过20元,却被判3年有期徒刑。
从上面这3个案例可以看出,之所以教育父辈屡禁不止,根本原因在于法律对教育腐败官员的处罚力度太轻,根本不足以起到威慑的作用。只要有一线希望,这些人就会报侥幸心理,成功了就会一举成名天下知,失败了大不了就是行政记大个、开除党籍、降级降职等。我想,这是根源。如果处罚力度重,不仅玩弄权术的领导要受到处罚,学校要接受处罚,考生也受到诚信处罚,不准其几年内考试的话,我想,没有人,至少没有多少人干冒天下之大不韪。他们之所以敢这样做,就是不拿法律当回事,换言之,法律的制裁作用太轻才导致他们的猖獗。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给与这些害虫以狠狠的制裁和打击,才造成“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解决,而且,这样的趋势将越演越烈,尤其是以后高考自主性招生、大学校长推荐招生等政策的出台,无疑会在某种程度上助推教育腐败的进行,成为教育腐败的催化剂。
加大处罚力度,才能给弄权者“杀鸡给猴看”,才能以儆效尤,否则,教育腐败和教育不诚信,只会越演越烈,因为,这些人要赌的就是那种侥幸心理和政府处罚力度的宽松,即使犯事,他们还可以动用一切关系减轻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