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2008-03-12 21:24:20)
标签:

杂谈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
 

——《庄子。人间世》

 

这些句子很不容易被人理解,因为每一个名词的内涵和外延都没有办法予以准确界定的,每一个动词,既没有时间又没有状态,而且由于文字简短,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非常晦涩模糊,有多重解释。

 

古代汉语简短不是风格,大概是因为古代记录工具比较复杂,低效率,所以就尽可能地少写字,即使有时候写错了字,也因为涂改困难,可能就保存下来了。这当然是我没有研究根据的前提下的一种假设。我们现在叫做写,古代的时候,据说,是用刀子在竹子上刻,所以比较繁琐复杂。(这些都需要考证)。

 

这个文章中:“知出乎争,知也者,争之器也。”这个“知”是个名词,到底是指什么意思呢?有很多可能的解释:

  1. 对。。。。。。的知识
  2. 信息
  3. 智力
  4. 智慧

也许还有更多的解释。动介短语“出乎”是否表达因果关系呢?还是单纯表达之后的介词宾语关系?那么,这个“出”到底做何解释呢?至于最后具备动词特征的名词“争”相当于英文中的动名词,这个又是什么意思呢?

 

从“知者也,争之器也”来看,庄子在此处对于“知”并不是进行定义,而是给与属性的说明。如果理解为“人们用知识来进行争辩”这简直就是废话,还用说么?那么很多对《庄子》诠释的文字根据什么做出的现代替换呢?那些词语的解释和古汉语的翻译,到底是根据什么呢?

 

这个分析使我想起了中学学习文言文翻译,那些老师不培养我们做学问的精神,而是让学生背诵不知道是谁的翻译,无形中把学生的研究精神给于抹杀,而且培养了不少奴性。就是相信有个统一的标准答案。一个文言文,怎么可能有固定的标准翻译呢?即使有,也必须允许学生做出不同的理解和推测,那些文言文是培养中学生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绝佳教材,但是到了中学老师那里,全部呜呼哀哉。

 

回到上面的那个句子,关于“知”和“争”的理解非常不确定,至于“名”和“德”的关系,也非常棘手。什么是“名”?是“名声”还是“声名”? 是“名誉”还是“名称头衔”?什么又是“德”呢?

 

基本名词无法解释,也就无法确定之间的关系,动词和名词的依托关系就无法理解。就不可以冒然给出这些句子的现代普通话“解释”。

 

汉语的这种模糊属性尤其在《内经》中体现出来,关于阴阳经脉穴位的解释,很多无法用现代数学和科学的思维给与分析对应。 也许我们希望用数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进行解释这些语言的初始假设就是错误的。

 

我们利用逻辑进行分析和认识,但是是否逻辑思维模式本身就已经把我们的思维某一部分永恒地屏蔽到了我们可以认知的范畴之外了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