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坤:中国企业焉何拣现成者多,创新者少?

标签:
沈坤沈坤横向思维横向思维创新营销创新横向思维 |
分类: 沈坤随笔 |

最近两三年的中国,突然热门起来了一个不算陌生的词汇,那就是“创新”,而且,这个创新,是伴随着“互联网”而来,因为互联网就是一个巨大的创新产物,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入运用,还会因此而创新出很多新的现象。
譬如滴滴打车就是运用了互联网技术,而成为打破传统客运的前锋,这被称之为传统企业互联网+的创新,在中国尤其热门,每个人都削尖了脑袋,拿着互联网在各个传统行业里东碰碰西触触,希望能弄出一个像滴滴打车这样的“创新”商机来,这就是我们中国当下的商业现象。
从某种层面上来看,运用互联网去+某个传统产业,促使这个产业发生颠覆性转变和发展,这也是一种创新,虽然这只是运用创新,但也是值得鼓励的,毕竟对行业的发展带来动力,只是,我们不要被误导,以为创新就是拿着一个工具,然后去尝试着一个又一个可以运用的领域,试图发现新的商机。
如果大家真的这么做倒也好,可惜的是,竟然有人想都没想就直接套用滴滴打车模式开干了,于是什么神州租车,XX拼车等软件APP一个接一个地上线了,因为滴滴打车吸引了风投巨资,所以这些后来者也试图想在这个客运互联网+领域分得一杯羹,这种捞现成的掠夺者,在中国比比皆是。
就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都明确他是创新英雄,但是后来有人将螃蟹蒸了吃、炒了吃,或者蒜蓉蒸、沾姜葱米醋吃和用年糕红烧螃蟹等等,这些后来者的“发明”,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相比,就没有了价值,尽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能是就开水煮熟了吃,后来者就是在吃法上进行了改变而已,根本谈不上是什么创新。
我为什么不看好这样的一种创新举措呢?因为当某一家企业运用互联网获得成功,就很快会吸引更多人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尤其在中国,这样的模仿行为实在太多,已经不值得惊奇了。所以即便这样也算创新,但我不看好,是因为这种创新几乎是以强大功利性驱动的,缺乏真正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指一种对现状不满,运用独特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各种可能性尝试的做法,创新成功,就是通过努力探索创造出了这个世界上还没有过的新事物,创新者或许成为明星一样被众人拥戴,名利双收。而创新失败,则谁也不知道你,甚至因此而倾家荡产,并被人嘲笑。
因而创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需要一种强大的创新精神,那么什么是创新精神?简单说就是一种不服输,并愿意为社会发展带来某种贡献的精神,这可不是为了自己寻找什么商机,而是为了社会的发展,为了大众的利益。拥有这种想法的人本身就已经与众不同,如果他默默地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地去实践了,或者出了成果,那更是被人敬仰。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的屠呦呦,是一个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也没有院士头衔,甚至也没有专项研究经费的科学家,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上个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严重影响到治疗效果。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对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屠呦呦受中国典籍《肘后备急方》启发,成功提取出的青蒿素,被誉为"拯救2亿人口"的发现。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发现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的成功,就是一种创新精神的最大体现,她在一没有博士学位,二没有留洋背景,三没有院士头衔,四也没有专项研究经费的前提下,不计较个人得失,孤独奋战,这样的创新探索,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她知道自己会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吗?当然不会!支撑她如此执着地探索研究的是她对患者痛苦的感知和一个科学家的责任感。
我在2004年的时候,就开始不满足于中国企业动辄用广告砸人的粗放式营销,我知道除了这样的招数,应该还有更好的营销策略,只是我们都没有发现。我充分运用自己的营销策划专业,开始结合策划项目,进行“更好的”营销策略探索,最终还是被我发现了“尖刀产品策略”和“市场位移策略”,以及围绕着消费者的精神世界开战兴趣化软传播的“暴风眼策略”,这是一些列不需要硬广告投入的尖锐性营销策略。
尽管直到现在也没有太多人对我的发现和实践产生认同,但我的探索不是为了要获得什么名利,重要的是为我合作的客户省下大笔的广告投入,减少了企业营销方面的风险,这就是一个营销策划专家的责任,也是我最有成就感的地方。如同我15年前开始探索横向思维创新,今天终于成就全国独家创新方法。
我没有像其他策划专家那样,运用经验轻松复制,也没有像那些著名策划专家那样,大肆烧钱滥用广告,在为企业博得品牌知名度的同时也为自己博取盛名,而是默默地选择了一条孤单寂寞的探索之路,为了让更多的企业选择我,我甚至降低收费标准,提供更贴身的服务。这么多年来,我即没有为自己赚取巨额利润,也没有往自己的脸上贴金,而是像一个学者那样,在营销领域潜心探索。
在全国互联网一股风地往门户网站拥挤,马云却一头扎进商贸网站平台的探索,在寒冷的互联网冬天,马云忍受住了各种困难,一如既往地沉浸于自己的探索中,在互联网各项技术的日益完善中,互联网行业的春天提前到来,马云的阿里巴巴最终获得了成功,马云本人也成为了中国最为耀眼的商业明星,这些都是马云靠自己的创新精神获得的,正如阿里巴巴的使命“让做生意不难”一样。
无论发明创新还是各种运用创新,只要是创新,就值得赞扬,只要我们少一点急功近利的思想,多一点为大众谋利益的境界。可惜像屠呦呦和马云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社会上更多的是现成利益的获取者,为什么中国被称为山寨国,就是因为谁都不愿意投入,谁都想拿现成,说到底,我们缺乏一种真正正能量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