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坤: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创意的产生?

标签:
沈坤横向思维横向思维创新营销创新创造力沈坤 |

通常,我们要改善某一事物,可以有两种相反的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直接改进;第二种方式是首先辨认、然后去除掉那些抑制事物发展的因素。比如,假设一辆汽车开起来不够快,司机可以使劲儿踩加速器,他也可以去检查确认一下刹车是否完全松开。同样的道理,要设计一辆速度非常快的汽车,设计师可以给汽车加上一个更加强有力的引擎,他也可以想办法减轻车身的重量,减小空气的阻力。
同样,如果我要为一家企业的饮料产品做策划,我们的目的是增加产品销量,那么增加产品销量应该也存在正反两个方面的方法:譬如我们可以加大广告投入,增加促销力度和频次,以争取更多的人购买我们的产品;同时也可以做一下市场调查,看有多少人在购买我们的产品,而那些至今没有购买我们的产品的人,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没有购买?
我也许会遵循消费者的需求而改变产品口感,以适应更多人的需求,当然还可以倒退一步,如何让顾客没得选择,非卖不可等等。
但是,我们的教育是现有逻辑思维体系下的产物,我们遭遇到任何问题时,都只会顺着一种显而易见的功利方向努力。譬如,一个城市的道路拥挤,我们的交通管理者们就会想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压缩车辆上路,一个是努力拓宽道路,因为这两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可能性效果,他们从来就不会去思考,什么情况下,市民们宁愿乘坐公共交通也不愿意开车出行?如果这样想的话,那么这个问题也许会容易解决得多。
2008年,我曾经与长沙市交警局的一个朋友闲聊,在谈到高峰时期很难打到出租车问题时,他想到的对策是高峰时期增加出租车数量,这虽然也是一个解决的办法。但我的思路却不是这样。因为根据我的理解,高峰时期正好是市民上下班时期,由于长沙市出租车起步价仅有5元钱,过分低廉的起步价导致很多上班族不愿意去挤公交车,宁愿多花几块钱扬手招出租车,哪怕路程仅有两三站路。导致高峰期打车的人突然增多。
根据这个情况,我给出的建议时:无需劳民伤财增加车辆,不如来个临时性提价,也即实行高峰期高价政策,我建议在早晚两个高峰期的两个小时内,全市出租车的起步价由5元上涨到20元,高峰期一过自然恢复。
这样的结果是,高峰期虽然打车的人多,但因为价格过高,那些把出租车当成上下班工具的上班族,就不会继续打的,因为一天两次40多元,一个月下来差不多会耗去他们半个月的薪水。
而在高峰期真正有急事需要打出租车的人,就不会在意价格,因为他们需要的是便利和速度。同时对于司机和出租车公司以及国家税收,却又增加了收益。
可以说,这是一个大家都得益的好事,但我的这位朋友说,想法虽然很好,但是,出租车上涨数倍的价格可不是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单位所能决定的,即便是这个城市的政府管理部门也不敢轻易动这个价格,这个太敏感了,上级领导会怎么想?市民又会有什么反应?社会和媒体又会如何反应?谁敢承担这个责任?
我想想也是,这就是很多创新的障碍,也是我们传统思维的典型表现,我们宁愿去做一些显而易见的可能性努力,也不会去做一种虽然有创新效果,但也存在未知的麻烦的事。
所以说,我们口头上喊创新和创意,但如果我们的思维模式不转变,我们就永远不会有创新,因为我们的思维喜欢阻碍了我们的创意,尽管不少人希望自己有创意,也羡慕他人的创造。
所以,与其费尽心思去了解为什么有的人就能创造发明,还不如去想一想为什么其他人无法创造发明。如果我们能够洞察到是什么因素阻止了人们或者某个人产生创意,那么我们就能找到办法来改进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