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坤随笔:中国社会需要下猛药才能破局
(2013-12-14 13:28:41)
标签:
沈坤随笔社会变革传统思维官僚作风沈坤思考杂谈 |
分类: 沈坤随笔 |
今天下午回到公司进入我的办公室,在大班椅子上坐下来的时候,我忽然有一种终于回家的感觉,因为,这一次长达7天的出差旅程,虽然在我沈坤的出差旅程史上,算得上是很短暂的一次,但是,由于我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航班延误时间最久、航班取消最多,遭遇机场滞留旅客最多,同时又是最有危险感的一次,所以产生了特别的疲惫感……
本月5日上午,我携助理王宏乘坐海南航空公司HU7763航班,从深圳T3航站楼出发飞南京,本来这个新航站楼应该让我有崭新的体验,可结果却令人失望:
1、取票位置偏——我携程订票的,但发现携程柜台在远离出发厅几公里外的辅助厅里,拖着行李跑这么远实在很恼火;
2、登机口遥远——也许是因为太大了,导致从安检处到我要去的76号登机口,竟然步行了十分钟,想想吧,需要多少距离?
3、依然摆渡车——我乘坐飞机最恼火的是用摆渡车载人而不是廊桥直接登机,新机场启用,花那么多钱,我想总不会再用摆渡车载人了吧?偏不,乘客们依然要由摆渡车中转,累死人;
4、候机座椅少——在76、77、78登机口附近设置的座椅实在太少,很多人聚集在那里要么站着,要么去很远的其它登机口寻找空椅子,而且椅子依然是硬板凳。难道不能涉及软席吗?不能让疲惫的旅客更舒服一点吗?
5、找不到充电插座——在老机场就发现了这个最有损出差人员的缺陷,尤其是现在各种数码终端太多,机场这个长时间等候的地方,怎么可以不预备给客人的充电插座呢?是设计师漏了?还是他们根本没想到?为什么不能在旅客候机休息的座椅下,多设置几个可以充电的插座呢?每一排座椅下面放置一个电话插座很难吗?需要很多费用吗?
6、依然不提供美食——新航站楼虽然新增了不少餐饮品牌,但很遗憾,依然沿袭了传统的收费结构,以高价格却不美味的尴尬食品,来使我们的乘客被迫消费,而距离又不在候机楼内,候机楼内只有少数几个咖啡品牌。难道不能提供美味又平价的美食吗?
各种奢侈品专卖店倒是开了不少,内部的装潢也是华丽得近乎奢侈,但是,外表的虚荣掩盖不了内心的苍白!我们的政府部门,主管领导和设计师们永远不懂人性是什么,这么一个投资巨大的航站楼,尽然连最基本的要求都没做到,这难道不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吗?
办完业务上的事后,我在南京与7年为谋面老朋友中电电气太阳能研究院的贾艳刚会了面,不过这次的会面很有戏剧性,原因是司机把我接到贾院长的会议室,我刚坐定,会议室里陆陆续续来了好几个手拿笔记本的员工,我心里纳闷了,贾总难道是要与我来一个正式的会面吗?大约10分钟后,贾总才出现在会议室里,我们分别7年后终于再次相见。想想也很奇怪,彼此一直在微博微信上交流,我也多次路过南京,贾总也多次发出邀请,我就是没有能与他聚头,不是我故意推托,实在是行程计划太紧,好在今天终于缘面!
当我们两个面对面坐下时,会议室里已经坐了十几个人了,不用说,这是贾总的核心骨干团队成员。看了这个架势,我想我今天无论如何要给大家做个专业上的交流,不然,我想我是无法过得了场的——贾总不是省油的灯哈哈。
我无法推托,只得把自己最近六七年来研究的课题——横向思维营销创新破局方法,向大家做了分享,我控制了时间,大约讲了有40分钟左右。
谁知这么一讲,便引出了贾总最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我们两个人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异曲同工之处,贾总研究的或者说正在实践一种叫做“萃智”的方法,正好是基于正确解决难题方法的一种创新方式,最早起源于俄罗斯,目前传到了中国。贾总已经把它作用于太阳能研究了。而我的横向思维创新则运用于营销策划上,应该说有很多共通之处。这引起了我极大兴趣,遂与贾总进行了一些探讨,焦点都是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传统思维和呆板做法的,我们都觉得各自的想法和思维方法是可以为这个社会做点事的,我也萌生了想与贾总一起创建一个“难题解决机构”的念头。
晚上快入睡的时候,我接到深圳航空的短信通知,说是我预订的8日上午11:00ZH9540航班因雾霾而取消。我只得再紧急预订了8日中午12:15的南航CZ3264航班。
第二天上午10点左右,贾总冒着浓重的雾霾开车来到酒店,说送我去机场,但因为机场高速关闭,贾总对小路去机场又不熟悉,只能叫了贾总的另一位司机朋友带路,我们才冒着能见度很低的雾霾,以大约30公里的时速,缓慢驱车赶到了机场。
这之后,我与王宏两个在机场的头等舱候机室里一呆就是8个多小时,从一开始广播不断地通知我们航班一次又一次的延误,到晚上10点的时候才最后通知说,航班因为雾霾原因而取消……
我们只得拖着行李随人流到出口处听从安排,结果我看到了从未看到过的机场拥挤场景——候机楼大厅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大声喧哗的,骂人的,吵架的随处可见。南航头等舱候机室已经被大量滞留旅客占领,而里面什么吃的都没有,一位服务小姐正被愤怒的旅客大殴打……而门口等候机场大巴输送旅客去酒店的排队人群绝对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
我问了维持治安的警察,他说机场大巴仅有几辆,而且由于雾霾高速不通,走小路开得太慢,一个来回至少2个多小时,没办法,他说。
天哪,这机场几万人什么时候才能疏散完呢?我发现部分滞留旅客干脆在椅子上横下来,准备在此过夜了,而更多的人都在与各自的航空公司服务人员争吵着赔偿和安置问题,我听到最多的是服务员的“对不起,我们也没办法”、“对不起,领导的电话打不通”、“请大家理解我们的难处”等等……
我估计要靠机场疏散和安置起码要等待午夜以后,我也不想去凑热闹跟着大家争吵,所以只能向贾总求援,希望他派车来机场将我们拉回去,可因为机场打电话发短信的人实在太多,导致信息通道严重堵塞,我的短信根本发布出去……后来总算打通电话,贾总手下的一员干将——刘峰,从市中心打了一辆出租车,冒着黑夜中的浓郁雾霾,开了一个小时才到达南京机场,将我们接到了酒店。
第二天,我又经历4个小时的航班延误,才在晚上19点抵达南宁。
南京机场旅客滞留事件引起了我的思考:
1、航班延误,难道真的是一个难以攻克的难题吗?我为什么从未乘坐过准时起飞的航班?如果国家出个规定:每延误一个小时,赔偿两倍票价的金额与乘客,延误两小时以上,机组人员当月工资全部扣除,主管负责人就地免职,航空公司董事长向全体被耽误的乘客当面道歉!请问,这样还会有航班延误吗?不就是不把乘客当一回事嘛,搬出那么多理由忽悠谁呢?
2、机场的一切设备,完全是按照正常情况下准备的,同时也是按照领导或者设计师们很自我的立场设计的。所以一旦发生意外情况,无法及时应对,南京机场为什么不立即从市中心派出大批的大巴到机场来疏散乘客呢?而要旅客死等几个小时才能来回的有限几辆的机场大巴?
3、大雾又不是今天第一次,为什么机场领导一个都不在?航空公司也没有人出来安抚大家,也不给哪些连续几天无奈滞留在机场的乘客以经济补偿呢?总之,没有人真正把我们旅客当一回事。
4、……很多很多,我不想再说了
总之,我感觉,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整个社会体系,一切的一切,都是按照传统的逻辑习惯设计的,思维陈旧、反应迟钝,做事机械,不会变通,不敢承担责任,不会设身处地、不讲究真诚付出……整个国家真的需要一些大的改变。
也许是杞人忧天,我总感觉,我们的社会 不应该是这样的……
沈坤:深圳双剑破局营销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