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民营企业有80%以上的老板都有一个比较显著的通病,那就是把企业或者个人与政府或政府某要员的关系看得非常重,其重要程度甚至远远超越了企业赖以生存的市场,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尤其突出。
在长达八年的企业管理咨询生涯中,我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很多民营企业的老板,在其办公室或者会议室里都挂有当地政府首脑或者某位要员的合影和政府领导参观企业时的照片,有些老板甚至还把这类照片,印刷到企业的宣传手册和上传到企业网站上,我想老板的意思很明显,借以向来企业的所有客户,知道“我”或本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如何了得,炫耀我在“上面”的背景能力,有的企业老板更是把自己的主要活动精力投入在与政府机构以及政府领导的关系处理上,而对自己产品所面对的市场,却很少深入下去,有的老板甚至数年没有到过市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经销商客户和目标消费者究竟在想什么?
去年,我们在与汕头一家建材企业合作过程中,发现其老板非常热中于与政府官员打教导,甚至多次出资协助政府主办例如“同一首歌”等大型文艺活动,公司有一个专门的文化室,里面陈列着大到中央、省政府,小到当地市委和县委乃至镇领导的题字和合影照片。令人奇怪的是,这个企业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却非常平庸,非但没有在媒体投入进行品牌传播公司老板甚至连续6年没有深入过市场,而分管营销的老总竟然一年只去过一个省外市场,而且只逗留了两天就回来了。
其实,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确实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扶植,企业也应该有所侧重地整合政府资源来为我所用,譬如,合理获得政府的税收优惠、新兴科技项目的政策性拨款、银行贷款以及在广告媒体等相关领域的“方便”等等,但这不是企业经营中的核心元素,企业经营发展的核心永远是你的产品和市场,今天你赢利发展了,成为当地的明星企业了,政府会鼓励你,甚至在当地捧红你,但如果你的产品在市场上失败了,企业所在地的政府是帮不上忙的,即便有政府愿意帮忙也是鞭长莫及。
中国社会的市场经济化还仅仅进行了20多年,由于信息和文化的差异,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老板在观念上还无法走进真正的市场化,他们总以为在中国做生意(中国很大部分人把做企业等同于做生意)必须要依靠政府关系,没有关系的企业很难有所发展。这虽然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但也不乏现实,因为随着经济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很多政府也把自己的工作政绩放在区域内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当然得依靠企业,这就直接导致了民企老板喜欢巴结政府背景来为自己脸上贴金的需求。
2000年,我在东北一家医药企业做咨询,这是一家老公是董事长老婆当总经理的夫妻公司,奇怪的是,这一对夫妻在企业经营观念上却是大相径庭。董事长是农民出身,非常喜欢巴结政府官员,他每天的工作日程几乎都是与当地政府有关联的,同时公司每年还会有不同程度的公益赞助活动。非典盛行的时候,这家公司的老板,甚至把仓库里的免疫型药剂,直接送到了中央几个部委和团中央,由此,老板被团中央评为新长征突击手,市劳动模范,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主席、优秀企业家等十几个头衔,同时当地很多家银行因为他的关系而纷纷贷款给他,使企业的新厂房和新设备得以顺利竣工并安装投产。而他的妻子,公司的总经理,却对老公的爱好非常反感,认为他不雾正业。
2001年冬天,由于外部市场管理不力,产品销量直线下降,经销商也纷纷投诚转靠竞争对手,企业一时出现严重的现金流断裂,而企业内部也由于责权利不清,管理层不愿意承担责任,使得管理效率非常低,员工人心惶惶。这个时候,贷款的几家银行,却因为其现金流问题而影响了信用,两家银行开始催着要企业还款,企业面临了生死关头。而此时,政府也无能为力
无论如何,企业的命脉是市场,而这个市场当然指你的客户和消费者,如果你一味仰仗政府的关系而疏忽了市场,那么最后倒霉的只能是自己。
但这不是说,企业经营真的可以远离政府,当前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如何将自己的企业战略与政府的宏观战略融为一体,巧妙运用政府的资源为企业所用,同时与政府以及政府领导保持良好的关系,也是企业日常经营中的一门学问,企业领导必须要高度重视,不能把企业的整个命脉系于某个政府领导的私人关系之上。
你的企业在市场上创造了奇迹,政府自然会关注你,假如你的市场做的一塌糊涂,那么再好的政府关系,你也会面临破产的边缘,两者不是相克,而是互补!
市场,才是企业能力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