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抢”已不仅仅是道德问题
(2010-03-30 09:05:15)
标签:
道德沦丧弱者哄抢群体性冷漠张延静杂谈 |
新闻链接:《牛城晚报》讯
张延静/文
今年的春天有点冷,但让这个春天更冷的消息是“发生在我市顺德路北招门前的哄抢事件”。这事发生的有点戏剧性,一男子腋下的包不小心掉在地上,凑巧包的拉链没拉上,偏偏刮来一阵狂风,狂风无情地把散落在地的钞票吹了个满天飞,天上下起“钞票雨”,地上的人就都成了“土匪”,除一位叫李殿新的城管队员将50元钞票归还失主外,其余抢到钱的“土匪”纷纷面带笑容,迅速撤退。
《人类的命运》一书中说“大部分中国人的灵魂里,斗争着一个儒家、一个道家、一个土匪”。这样的说法相当于把中国人的精神层面分成“三份””,“土匪”自然是占了其中“一份”,这委实既让人心惊,又让人不服气。针对于此,闻一多先生也写过一篇《关于儒、道、匪》的文章,着重解释国人的“匪性”——是一群流落江湖的,堕落了的墨家。
而今日看来,远非如此,比闻先生所言更加剧几分。因为近年来,类似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上述的“哄抢”现象绝不是个别的,也不是极端的。经常听到的这样的故事:某地发生车祸,拉鸡蛋的卡车翻了,路上都是哄抢鸡蛋的人,无人管受伤的司机;打工的小伙赵明明在黑夜路遇车祸,同伴拦截四小时无一辆车肯施以援手,最后流血过多死亡;南京的彭宇从公交车上下来,扶了一把受伤的老太太,反被诬告为“肇事者”……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痛心的事实:道德沦丧正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程度呈现在人们面前。甚至我们无法判断,道德的底线究竟在哪儿?亦或者,我们笃定地说:“这已经是最坏的事情了,不可能再发生比它更坏的事情了”。实际上,这种笃定的断言只是想象,谁也不敢保证。因为最坏又最坏的事情一直在连续不断地发生,难道,我们人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土匪”?
清华大学社会系教授孙立平曾指出,越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道德沦陷的越彻底。他的这句话曾在2008年引起争议,但现在却被更多的人们赞同。每个人都有一颗向善、向光明、向希望、向上流社会的道德之心,但若这颗心的生存空间逼仄,是非观、价值观、伦理观必将扭曲。穷人没有多余的资本去高尚,“越穷越堕落”、“越穷越愚昧”的说法不是毫无道理。
在贫富差距过大面前,在为富不仁者面前,在某些权大于天、大于法、大于人命的无耻官员面前,在官商一家利益勾结面前,在越来越多的类似毒奶粉毒疫苗事件面前,如何保护好生活在底层的人们的道德良心呢?他们是弱者,他们的道德沦丧只能从弱者身上开刀。
所以“哄抢”事件不过是弱者对弱者的倾轧,群体性冷漠也不过是弱者对弱者的不信任,而此类事件并非仅仅是道德的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对于这种现象进行道德上的谴责是容易的,而社会逻辑远比道德谴责复杂的多。所以才问:何以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