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好声音》好在哪?

(2014-07-19 15:42:12)
标签:

娱乐

杂谈

分类: 我的文章

两年前,一档叫做《中国好声音》的栏目在中国走红,作为一档以挖掘新生代的中国音乐人为主要目的的节目,《中国好声音》以颠覆性的创作思维完全颠覆了以往唱歌看长相、年龄、关系等因素的传统思维,让很多渴望音乐的年轻人和中年人甚至老年人圆了自己的音乐梦想。《中国好声音》已过两届,其中不乏批评和褒奖之词。

批评者认为中国好声音学员里有很多故事都是虚假宣传,更有网友将选手进行人肉搜索以证实他们预言的准确性;褒奖者认为中国好声音为中国草根音乐打开了一扇窗,更为许多拥有好声音,但却因为长相、年龄和关系等因素而不得不放弃初衷的梦想追逐者重新燃起了希望。一个事物的出现终究会有赞成者和支持者存在,正如孔子笔下的《两小儿辩日》一般,其实两个小孩看到的都是同一个太阳,只是他们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便造成了他们眼中的太阳的不同。而“情人眼中出西施”则更能说明人们对于中国好声音褒贬不一存在的现实性,正如一对男女处在热恋中和处在七年之痒中,他们对于自己身边的女人的看法肯定是不一样的,虽然他们看到的是同样一个女人,但由于他们的看法不一样,所以一个是深入骨髓的喜欢,一个是刻骨铭心的厌恶。

所以,如果单纯地讨论中国好声音的好坏恐怕最终很难得到一个令各方都满意的结果和答案,我们来观察这样一档节目只能从这个节目本身来看,正如一道叫苦瓜炒蛋的美食,虽然有人说苦瓜太苦难以下咽,但是从这道美食本身的营养价值来看并不是一文不值,它含有很多的微量元素,对于减肥更是有非常好的疗效。因此,我们说,中国好声音的确很好。但是,中国好声音到底好在哪里呢?

第一,中国好声音改变了传统的选秀方式,让选秀不在关注相貌。传统的选秀方式往往首先关注的是选手的相貌,而中国好声音则是仅仅关注选手的声音,而后才会关注声音之外的东西,这种独特的选秀更多地让选手得到了释放的空间,而导师们也只能凭借自己的耳朵来决定他们是否转身。这种选秀方式给人们以新鲜的感觉,在观看的过程中亦能先于现场的导师而知道有关这个学员的相貌这个在传统选秀中十分注重的东西。

第二,中国好声音让电视媒体重新看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知道,电视媒体作为一个准传统媒体,越来越受到电脑、手机等新媒体的冲击,人们开始慢慢放弃这一准传统媒体在手持设备中找寻自己需要的东西。而中国好声音的出现则将广大的电视观众重新拉回到了电视机跟前,让他们逐步远离一人一机的电脑,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期待中国好声音的播出。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中国好声音减缓了准传统媒体衰落的过程,并更多地与新媒体合作,从而开辟了准传统媒体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第三,中国好声音更多地关注草根,让人们重拾心中的梦想。中国好声音的很多学员都来自草根,这些学员更加接近观众,观众更加容易接受,而这些选手分享的有关自己音乐梦想的故事更加能够和观众产生共鸣,这种共鸣的结果就是让观众有更强的代入感,不在让自己置身于节目之外。

第四,中国好声音利用明星,塑造明星,从而使“明星效应”凸显。中国好声音的导师都是华语乐坛的明星,他们在华语乐坛有很强的号召力,对于音乐有着自身的看法和观点。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中国好声音利用导师的人气,号召了一大部分音乐迷,而在导师选择学员过程中经历的队内和队间的比赛则更加让这种吸引力不断增强,这一过程中,明星导师的个人魅力发挥到了极致,广大观众也对学员都不同的看法,在队员进行PK过程中,他们也会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支持自己看中的那位学员。而学员正是在一场一场的PK过程当中慢慢地积累自己的人气和自己的粉丝群,最终学员的明星效应和导师的明星效应双星呼应,让整个栏目变得熠熠生辉。

第五,中国好声音弱化了主持人的效应,但华少却另辟蹊径,成就了中国好舌头。中国好声音其实是在弱化传统节目当中主持人担当把握节目走向和整个现场气氛烘托的作用,并将这个人物交给现场导师和学员来完成。但在中国好声音,这个弱化的作用让赞助商的增加逐步成就了华少的中国好舌头。我们知道中国好声音的赞助商有很多,要把这些赞助商全部都念完,需要有非常凌厉的口齿,华少恰恰就是这么一个人,他用自己一秒说七个字的舌头让主持人在节目开始和节目结束赚尽了风头,并最终赢得了中国好舌头的称号。

以上的几个原因最终造就了中国好声音的火爆,也成就了其他一些节目的火爆,比如:中国好舞蹈、中国好歌曲等等。说完了中国好声音的好处,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我们的电视节目的一些诟病。

其一,中国好声音并非我国首创,而是引进的国外的节目版权。我们知道,中国好声音引进的是国外的节目版权。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中国电视节目没有这样的创新,我们的节目版权又有多少能够出口到国外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电视节目不好,而是我们国内的电视节目需要创新,这个创新点恰恰就是我们购买的外国的节目的版权,所以后续我们国内的电视节目如何能制作出可以买到国外的电视版权节目,值得反思。

其二,中国好声音的衍生品过少,有泛滥的嫌疑。中国好声音创造了中国电视节目的收视神话,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有关中国好声音火爆之后,很多电视台都推出了自己模仿中国好声音的一些栏目,比如中国好歌手,中国好歌曲,我是歌手,中国好舞蹈等等,这种建立在中国好声音的节目基础之上的节目,从年头到年尾都在充斥着电视荧屏,这很难不让人想象有过多,泛滥的嫌疑。因此,后期我们需要重新反思在节目过多过程中如何规避这些问题。

其三,中国好声音后期的学员包装和推广有待加强。中国好声音已经过去了两届,在这两届中,除了吴莫愁、姚贝娜等屈指可数的几个学员还能给大家带来印象之外,其他的一些学员基本上都销声匿迹,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后续的学员包装和推广如何加强。

当然,中国好声音毕竟带给了我们很多欢乐,也给中国电视人重新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让我们每个夏天都有所期待,但愿这种期待能一直延续下去,并最终成为经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