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临床经验 |
1 益气扶正为本
肺气肿属于中医“肺胀”
的范畴.临床以胸部膨满,胀闷如憋,咳喘上气,伴有痰多,烦躁心悸等。本病的形成为肺系疾病(如支饮,哮喘,肺痨等)久延失治,日久导致肺虚,成为发病的基础;肺卫不固,外感六淫反复侵袭,诱使本病发作.日益加重。王老师依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肺气肿的产生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发病的基础,外因是发病的条件,肺脾两虚,肾不纳气是肺气肿的根本原因。外感是诱因,瘀血和痰饮是病理产物,所以本病是一种虚实错杂的病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肺气肿与感染、遗传因素、免疫反应等有关,病理较复杂.病变过程受炎性物质、抗胰蛋白酶、血液粘稠度等因素的影响,病情缠绵,反复发作,符合中医“
久病入络”的理论。故王师认为:肺气肿病机可用“
痰,瘀,虚”概括。虚有气虚、阴虚、阳虚之别,早期多为肺脾气虚,后期出现肾虚不能纳气。
2 注重证型分析
“虚、痰,瘀”是肺气肿的基本病机,肺脾肾虚是主要的内因,治疗上当以“益气扶正、降气化痰、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临床王师以自拟复建汤为主治疗本病,该方组成为:黄芪30g、苏子18g、当归12g、胡桃肉30g、熟地24g、茯苓18g、山药21g、补骨脂30g、五味子12g、党参30g(人参6g代)、厚朴12g、川芎12g为基本方,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化载。
2 1 痰热壅肺
2 注重证型分析
“虚、痰,瘀”是肺气肿的基本病机,肺脾肾虚是主要的内因,治疗上当以“益气扶正、降气化痰、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临床王师以自拟复建汤为主治疗本病,该方组成为:黄芪30g、苏子18g、当归12g、胡桃肉30g、熟地24g、茯苓18g、山药21g、补骨脂30g、五味子12g、党参30g(人参6g代)、厚朴12g、川芎12g为基本方,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化载。
2 1 痰热壅肺
2 2 肺脾两虚
2 3 肾不纳气
3
善用活血化瘀
王师认为:肺气肿是由于肺系病失治、误治,证延难愈,符合
“久病必瘀”的理论;同时,肺与心相通,肺气虚导致心脉气血不畅,日又而瘀滞。故临床病人多见唇面青紫,结合血流变、血脂、微循环等检测,证瞩瘀血现象确实存在,王师非常重视瘀血的辨证,善于运用活血化瘀之品
例如:因热致瘀加生地、丹皮、紫珠草;气虚致瘀用当归、丹参、苏木:阴虚致瘀用麦冬、生地:水肿伴血瘀加泽兰、红花、五加皮化瘀行水。
4 典型病例
陈某某,男.
8岁,干部。患慢支已10余年,近3年加重。现症可见:胸闷,气短,活动加重,痰多不利,腰背酸困,口干自汗,舌躁少苔,脉弦数。查体:桶状胸,叩诊音明显增强,呼吸音明显减弱,心界明显缩小。胸片:两肺透亮度增加,横隔下降.心影悬垂瘦小;肺功能:MVV=
4l ,FEVl= 38, Rv
=57,西医诊断:肺气肿(重度);中医诊断:肺胀--肾不纳气,予复健汤加减治疗,服药7天后,诸症减轻,继服46剂,咯痰,气短,胸闷等症状基本消失,
检查:叩诊音增强,呼吸音减弱,肺功能:MVV=63 ,FEV1=49 ,RV=48
。随访2年,未见复发。
5 讨论
肺气肿是一组慢性渐进难治性疾病,它的成因多与感染、免疫反应、环境污染等有关,病理因素复杂,病睛情缠绵难愈。王师在临床实践中,非常重视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他认为西医善于辨病,注重局部而忽视整体,中医长于辨证,通过对症状的分析而认识疾病,两者各有优劣。故中西医结合,应各取所长.在用药上,王师在确定证型的基础上,善于运用中药性味主治功能结合现代医学对药物的研究来指导临床,凡人参、党参、黄芪均可促进血液中白细胞数量的增加,使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数增多,并促进淋巴母细胞的转化,人参、黄芪还有可调节免疫球蛋白,山药能增强噬中性白细胞的吞噬功能;补骨脂可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当归可抑制平滑肌痉挛,熟地可治疗喘促证;黄芪、当归可使血浆粘度及血细胞增加,红细胞电泳减慢及四肢徽循环障碍等血瘀证得以改善。因此本方用药,既符合现代药理研究,又不悖中医理论,临床疗效非常明显。
王主任通过3O余年的临床观察,认为慢支及部分支气管哮喘的进一步发展多合本病,但患者是否合并肺气肿与其体质和年龄有很大关系。一般年轻时患慢支者10多年也不合并肺气肿,可老年人患慢支或支气管哮喘几年内就会好并本病。更有甚者,有些老年人即使没有慢支史,也可直接患肺气肿,所以王主任认为肺气肿是老年性的上呼吸系统多发病。
4 典型病例
5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