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小沈阳”的出名说起

(2009-02-18 19:50:11)
标签:

小沈阳

名人

出名

杂谈

分类: 生活趣事

 

 

   小沈阳”由于一个春晚的瞬间表现,一时间红遍了半个中国。街谈巷议、妇孺皆知,人们为中国出现这样一位“艺术家”而拍案叫绝。因而“小沈阳”的身价也由此倍增。各个媒体在狂妄的炒作,什么“小沈阳”的出场费多少多少钱了;什么“小沈阳”拒绝富婆的包养了;“小沈阳”在情人节给老婆写表扬信了;凡此种种,关于“小沈阳”的报道铺天盖地,连篇累牍。

    看过春晚的人都知道,“小沈阳”在《不差钱》的小品中无外乎就那么两种表现。一是不男不女的装束让老百姓感觉滑稽;二是不男不女的腔调令人们感到搞笑;此外再没有什么令人欣赏的东西。那种装束,“小沈阳”在以前民间的表演中我们早已看过,无非是把那时的穿着又搬了上来,放在央视的大舞台上招摇过市,进一步放大,让全国的亿万观众欣赏那有些怪异的服饰;而那几句关于钱的台词也是在民间的演出中屡见不鲜,毫无新鲜之感,如果说整个小品中究竟蕴含多么大的艺术性笔者实在不敢恭维。

    但是,还是阻挡不了中国老百姓的势如破竹般的恭维与喝彩!

    中国人喜欢图个乐呵,尤其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家人团聚的喜庆时刻被这样的小品刺激一下兴奋的神经,实属乐上加乐,喜上眉梢,何乐不为?

    中国人的文化艺术生活也确实匮乏。且不说像“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那样的艺术盛宴难以享用,就连极为低廉的艺术演出也难以问津。一座城市,连一所像样的音乐厅或艺术场馆都没有,倒是开辟出狭小的空间来演出二人转。人们只能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欣赏艺术,感悟艺术,并为这样的艺术擂鼓助威。

    中国的观众在农村,只要农民喜欢的东西那就是艺术的生命土壤。在那样的大舞台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谁也干涉不着。只能让它茁壮成长。

    中国人的从众习惯极为严重,就像股市一样,你说这股有利图,大家就都蜂拥而上,直到把它炒得又红又紫方罢休。

    一个人的出名或成才在中国这样怏怏的国度里实在很难,但是“小沈阳”的出名却又易如反掌。有朋友总结说出名的要素一是你本人要行才行;二是要有人说你行才行;三是说你的人行才行。按这样的逻辑纵观“小沈阳”的出名,也似乎不足为怪。

   这就是感性的中国人,热情的中国人,富于助人为乐的中国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