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流传千载,四海皆闻。叟妪稚子都知道,风和日丽,草长莺飞,杨花漫卷,柳絮轻移的阳春三月,是“下扬州”的最佳时段。这次由扬州市杂文学会主办、小骆驼国际旅行社承办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全国作家采风创作活动,虽然在时间上不是李白拍板的“烟花三月”,倒也相去不远。阳光不甚灼人,微风恰好和煦。瘦西湖水色山光,个园里绿竹红墙,慢行细看,坐车观览,扬州之绝佳美景尽收眼底。未到梅雨季节的苏浙,气候总是宜人的。博物馆、纪念馆里积淀了2500年的文物墨迹,更平添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沉实厚重。
三天的扬州采风创作活动是充实的,给我的印象是深刻的。可以用真、精、美三个字来概括。真真切切的旖旎风光,精致细腻的活动安排,美女美食的悦目赏心。这个长江北岸大运河边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处处散发出古老而又时尚的气息,醉人而又真诚的美感。新时代扬州城的建设发展理念已非昔日可比。瘦西湖旁我们看不到遮挡视线的高楼大厦,绿树繁花,湖光山影,瘦西湖依然呈现着千年不改的自然韵致。古老的宋夹城被打造成现代化的湿地公园,成了扬州人最佳的休闲娱乐场所。据说扬州城供市民休息娱乐的大大小小的公园居然有300多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在扬州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扬州人的真诚和真情更值得点赞。举办一次大型活动费心费力,但不论是扬州杂文学会还是小骆驼旅行社,工作人员都是那样细致周到,真情友好;扬州市文化界、企业界各路大咖莅临活动现场跟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们交流互动,敞开心扉,真情可感,所有一切都给参与采风创作活动的作家们留下了不灭的印象。
于我而言,在这次扬州采风创作活动中有幸遇到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的嫡孙朱小涛先生,是一个意料之外的收获。
5月11日下午的活动有一个环节,是扬州市文化界、企业界的名流跟来访的作家们交流互动。朱小涛先生也来了。但我的耳朵重听,主持人介绍的时候我并没有听清楚。到晚宴开始,主持人请朱小涛先生上台讲话,这次的介绍我听清楚了。朱小涛,扬州市文化研究所所长,现在主要从事对祖父朱自清先生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也可以说是朱自清研究专家吧。朱小涛先生上台的开场白也十分幽默活泼,一下就拉近了他和大家的距离。他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说:“我祖父是著名的文学家,这倒不假,感谢大家还记得他。不过他是他,我是我,他所取得的文学成就跟我没什么关系。孙子毕竟是孙子.....”台下人发出会心的笑声。他吃饭的座位离我很近,等他回到座位,我走过去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简单自我介绍,请求跟他合影留念。小涛先生跟我年龄相仿,十分随和,马上站起来说:“好,好。查干湖那个地方我知道。”小涛先生大块头,总有1米80多吧,浓眉大眼,五官轮廓分明,一件粉白相间的格衬衫,配条浅蓝色牛子裤,透出随意、朴实和憨厚。看到他,我就想到冯骥才先生,从个头和相貌上看,他俩还真有点像呢。我问他怎么会说一口这么标准的普通话,他说他从小就生活在北方,来扬州定居才十几年。后来我才知道,小涛先生一直工作生活在太原,先是教书,后来从事新闻业。
在扬州邂逅小涛先生使我感到亲切?并不完全是崇拜名人或名人之子嗣的心理,说起来也算一个小小的缘分。去年我写过一篇随笔题目叫《父子英雄》,发表在《吉林日报》的“东北风”副刊上,内容就是述说朱自清先生和他长子朱迈先的英雄事迹的,其中一段写道:“朱先生的不凡,早在《背影》《繁星》《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样精致的散文里已经呈现。更加不凡的是他还出现在领袖的著作里,并由此而成为民族英雄。毛泽东在1948年写的《别了,司徒雷登》这篇著名的政论里忽然笔锋宕开,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1960年人民出版社《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384页),领袖一句话,朱先生顿时英雄胜过文名,更加名垂青史了。”而小涛先生就是朱自清先生次子朱润生先生的儿子。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
《荷塘月色》开篇即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里的“润儿”,就是小涛先生的父亲。世事沧桑,当年的“润儿”还在襁褓里,如今“润儿”的儿子也是花甲之年了。
一个城市的自然景观属于得天独厚,而这个城市的人文景观却要事在人为。城市的厚重感需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深度融合,而这种融合更需要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自觉。朱自清先生无疑是扬州市一张靓丽的人文名片,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这张名片正由扬州人民和朱先生的后人把他擦得更亮,举得更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