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期不知为何,常会想起逝去的一些历史朝代,尤其是宋朝。
http://s13/middle/4b494211x74ebc1aac0bc&690
清明上河图(局部)一
前不久,参观了上海世博会,在中国馆看了半天,才发现其镇馆之宝只是一张图,那是一幅来自宋朝,充满动感及和谐氛围的都市生活画卷,画名《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竟然与千百年后的此次上海世博会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不谋而合,令人不得不对宋朝刮目相看。
http://s14/middle/4b494211x91359ab1851d&690
清明上河图(局部)二
没想到宋朝原来竟如此美好。想必当年大宋王朝实行的也是市场经济,而且其市场的繁荣程度恐怕也不亚于我们现在自称的“初级阶段”。看看那清明上河图吧,但见市井繁华,人来车往,各类商号、店铺、茶肆、酒楼鳞次栉比,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和谐有序,整个一幅太平盛世的美好图景。
那时的官员不需考虑什么“鸡的屁”,当然也就没必要通过大兴土木,搞什么房地产开发——天天拆房建屋——来谋求政绩或私利,因此即便是那时的皇城汴京城里的房屋建筑也无需整齐划一,统一建筑模式,因此百姓们也无拆迁之忧,更不必准备汽油或其他什么油,以便官府或豪强派出的强拆队到来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通过自焚这种惨烈的方式,以死相争。当然也看不到那附有子弹——即便那时已生产出——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拆迁公告,
那时也没城管部门,也不会去到处创建什么卫生城,因此百姓们尽可以放心地从事各类商贸活动:无论你肩扛背负,或驾车,或牵骆驼赶马,没人来驱赶你;那挣扎在贫困线上,为了生计挑副箩筐或提篮小卖的,走在街头巷尾,也不必担心会因占道经营被那如狼似虎的衙役或官差们抢夺去那赖以养家糊口的些许小商品或可怜的一点生活物资。那时的人们都明白,一个不能给那些诸如提篮小卖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留有仅存的生存空间的社会不是完美的社会。
那时人们要告状,可到衙门击鼓鸣冤,官员自会升堂受理。倘在汴京大街上遇见龙图阁大学士包拯包相爷,亦可拦轿喊冤无妨。没人会拦截、阻止你鸣冤叫屈,更不会有什么地方官府的“驻京办”与社会恶势力相勾结,纵容一些恶棍私设“黑监狱”,拦截乃至囚禁那些进京告状的百姓,且无分老幼,上至年逾七旬的老者,下至两岁多的幼童,祖孙三代一起关押。人们熟知的司马光,在当宰相时,为了妥善处理“信访”有关工作,就曾写了一篇“告示”(可参见拙文司马光与“信访” ),阐述了其对“信访”等工作的处理原则和程序,字里行间毫无推诿塞责之意。那时的一些衙门里都立有根据黄庭坚手书宋太宗警句刻制的“御制戒石铭”碑,碑文内容为:“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可见宋朝在整饬吏治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即便在今天仍有现实的意义。
其实像《清明上河图》那样的盛世图景,在中国历史上又岂止是宋朝才有。
想起宋朝,当然并非仅仅因为一幅《清明上河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