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画家刘曼殊

(2008-01-12 11:53:29)
标签:

文化

艺术

评论

画家

油画

分类: 我的评论
 

【新安晚报——人生百味 栏目】 


画家刘曼殊

  

 

 画家刘曼殊看去风骨俊朗,举止洒脱,言谈睿智而有趣。

 其实曼殊时有糊涂之举。某次他从南京上火车,准备去上海,结果“南辕北辙”,列车把他带到了蚌埠。他赶紧搭车往南赶,可是再次搭错车,火车差点把他拉到更北的徐州!而且,这样的糊涂事还不止一次。作为大学时代的同窗,我与曼殊相知甚深。十几年前的秋天,我赴北京鲁迅文学院作家班深造,临行之夜,曼殊赋诗送我,诗中流露的真挚情谊令我感奋至今——

 

  霜冷寒秋起孤帆,

   壮怀激烈别故川。

遥看只雁去,

欲越千重山。

举首江淮月,

为君征途伴。

仗楫归还日,

再作竟夜谈!

 

 曼殊常陪友人彻夜长谈,哪怕次日各奔东西,而我就是他这些朋友中的一个。在那些雨雪阴晴的夜晚,他神采奕奕,妙语不断,文化艺术与历史现实等,无所不谈。

   静寂的子夜,画室里灯火通明,窗外悬挂的风铃在晚风中轻响,宛如久远岁月的回声。剑兰、铁树、龟背竹等葱郁的绿色植物含芳吐翠,氤蕴着诗意的氛围;廊檐下的壁灯,像老式火车站的路灯,伴他在艺术苦旅中,从历史到现代一路歌吟……

 在喧繁的商业时代,在浮躁的社会转型期,曼殊心中始终固守着对文化艺术的信念,保持着高洁品格和独立人格,保持着对友情、亲情的忠诚。诗人高晓松感慨:这个年代“再也没有为允朋友一诺而千里独行的男人,再也没有拼将一生休搏君半日欢的女人”。但曼殊恰恰就是这样的男人,他常常为远方朋友的一个电话,而放下正在进行的工作,匆匆走向机场或车站。

 曼殊喜交游且极重友情。一日,他在报上读到一篇好文章,后又在某地遇见该文作者。对方正为出一本书没有插图而发愁,便请曼殊相助。曼殊当即允诺,回去后埋头作图,忙了半年,画出插图百余幅。他挑了又挑,将选出的二十幅精品,慨然赠予仅见一面的作者,分文不取。

 曼殊曾在上海举办画展,开幕式上观赏者云集,从外国领事到国内名流,济济一堂。依常理,画家应与主办方一道,和前来参加画展开幕的嘉宾交流,但曼殊一好友夫人已怀胎十月,即将临产,竟也大腹便便出现在参观的人群中。他见状立即向前,呵护起这位步履缓慢的孕妇朋友,心无旁骛。好友夫人知道这种场合对画家之重要,劝他多向客人们介绍自己的作品,曼殊却答:“呵护你的‘作品’更重要。”

 曼殊作画题材广泛,无论油画国画,皆倾尽全力,精益求精,不满之作宁可毁掉。每当我观赏他的作品时便顿生感慨,我知道其中一些画作是用难以想象的付出换来的,如那些风景画,就是画家深入荒野老林和险峻之境,寻找各种入画角度创作的结果。当他面临各种可能的风险,若无对艺术的执着和探险的豪情,是难以在那些人迹罕至地带画出感人作品的。这使我想起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话:“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某年深秋,曼殊听说一偏僻山坳有两棵银杏古树,已历几百岁风霜,树干须几人方能围,满树叶片金黄耀眼,若万千蝴蝶在风中翩跹。一个雾气渐散的清晨,他翻山越岭赶赴那里,途中遇行人告知:老树下出了命案,警察就要来了。曼殊不甘空手而归,毅然前往,果然看见大树下鲜血染红的现场……他虽不忍目睹,但还是打开画夹,在一片死寂中画起银杏老树。只是后来欣赏这幅风景的人,谁也不会想到画家创作时的环境。

 此类传奇境遇,在曼殊跋涉之路上时有发生。许多年前的一个黄昏,曼殊在南方一座深山险峻处写生,脚下是绝壁深渊,头上方是高峻的峰崖。他正画得物我两忘,突然一块巨石雷鸣般砸在面前,崩溅的碎石刹那间划破他的脸!他急看山顶,见草木间隐现两个身影,正寻机发起新的攻击。咸咸的血流入嘴角,曼殊怒火中烧,可形势对他极为不利。时已日暮西山,周围别无它路,只有窄窄石道通往山顶,而对方居高临下。曼殊迅即背上行囊,左手以画夹作盾,右手捡起一块崩裂的石头,去迎接殊死搏斗。当他沿陡峭石道冲至峰顶时,歹徒却奔逃而去……

 由于一次次历险,一次次目睹死亡,曼殊更加理解生命的内涵,我也因此悟出他常用画笔表现青春与美的缘由。曼殊的画充溢着诗意,具有独特的人文内涵,这与他深厚的文史学养有关。去年春天,他曾聆听过其教诲的前辈画家吴冠中先生去世,曼殊沉痛中写就一幅挽联:

 

    水墨油彩,东西寻觅,独立风骨辟蹊径,不负为丹青巨匠。

    文评画论,南北耕耘,自由精神赋新章,无愧于艺坛大师。

 

 曼殊具有传统文化人的情怀。看着那些山水人物、古装仕女题材的作品,我仿佛感到他在月白风清的星空下,聆听先贤名哲解衣盘礴、宏论高谈;倾听古今才女们浅吟低唱、抚琴而歌;追随诗仙李白浪迹名山大川,举杯邀月共婵娟;或陪伴太守欧阳修吟诵“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曼殊常徘徊于明中都的古城墙下,寻觅残存的王朝碎片;或徜徉于沧桑的皇陵古道,探寻往昔的深邃天空——这片充溢阳刚之气土地上厚重的人文积淀,对他的人生和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在绘画之余,研读了诸多史籍,写过大量读史心得,并应约为多家书刊撰写历史文章,如《历代明君治国方略》、《朱元璋和他的大明王朝》等。他对历史和人物有着独到见解,常把对历史兴衰、王朝更替的感怀融入画中,因此他的许多作品都具有丰富的内涵意蕴。如油画《悠远的回声》、《凤阳花鼓》、《宋氏三姐妹》、《千古江山王朝梦——朱元璋像》等作品。他的新作《1978·安徽凤阳——小岗村的红手印》,以一组浮雕式的人物群像,交错穿插十八个硕大的红手印,表现了农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历史事件,概括了中国当代社会变革的深刻内涵,其不同凡响的画面效果,使观者深感震撼。

   作为一位具有多种才能的画家,曼殊有很多富丽热闹的生活选择,但却喜欢隐居般的淡泊日子;他有怀旧情结,放着高档衣服不穿,却爱穿一些旧衣裤;他来往的友人不乏显贵,却更喜欢和昔日之交对饮小酌;他有很多成就财富人生的机会, 却不改艺术人生的初衷。这种淡然和超脱,让常人难以理解。

 在追求速成,讲求效率的年代,曼殊却反其道而行之,不计春秋,跋涉在漫漫艺术之旅,岂止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欣赏庄子《知北游》中的境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长期的绘画历程中,曼殊从没停止过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现实的体察探寻,以及闪烁着诗情的理想追求。风雨经年的追寻中,故国家园、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了然于心,经过情感的发酵,不断体现在其作品中。

 曼殊虽是画家,但有着浓郁的诗人情怀。20085月,曼殊行至青藏高原,汶川地震发生。他归来后彻夜难眠,洒泪写成三百多行长诗《废墟下的歌声》,刻画出一群废墟下的女孩,经历生命最后一刻的悲怆场景。这首诗语言精致,内涵深刻,感动了许多读者。

   曼殊云游南北,上下求索,可他时时牵挂年迈的父母。“天冷了,要多加些衣服。”母亲也常惦念叮嘱,儿行千里母担忧。所以曼殊最开心的事之一,便是探望父母时,躺在他们床前的临时地铺上,整夜地陪父母说话……

 但他注定是要“云游”的。云来雾去间,衣袂飘飘的曼殊不断地归来又出发。前年春上,他远游青藏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后,又行走在杭州西湖之滨,诗人御林得知行迹后灵感突至,为曼殊写就如下词章:

 

              想古人诗书逍遥,

              千万里,风浪高。

              北去南来,骑马夜吹箫。

              况佩剑英雄行侠,

              游西湖,登天山,衣袂飘。

 

              看淡了,功名家小。

              酒满壶,友相招。

              旷把豪情,随向清风明月抛。

              何必屈尊,世风品无聊。

              通今博古访友去,

              终南山,昆仑关,吟断桥。

 

                      画家刘曼殊

                                             在画家刘曼殊《红手印——农民与土地的往事》油画作品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