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佛山的一条小巷,两岁女孩悦悦正在家门口学步,路很窄,车很多,那里充满危险,不是没有人看到悦悦正在走向街心,然而,没人上前拉她一把或喊她一声;一辆面包车冲过来,悦悦应声倒在前轮下,犹有哭声,而车主停顿了一下,继续行驶,后轮再辗过悦悦;几位路人经过这片血泊,漠然无视,一辆货车驶来,若无其事地又辗过悦悦……据街头监控录像显示,小悦悦倒地后的7分钟内,计有18位路人从血泊旁走过,集体选择了无视。直到拾荒阿姨陈贤妹经过,才将悦悦搬离街心,并在高喊中惊动了悦悦的妈妈。
这则街头新闻,让我们目不忍视,耳不忍闻。最终,是陈阿姨的出现和奋力施救,让我们被冰冻的道德感终于有了一丝暖意。
在这个故事里,选择救人与不救的比例是1:18,我们于是触目惊心,遍体生寒。然而,我们宁愿选择相信,这个悬殊的比例并不能成为社会道德的代表。因为,我们完全可以举出另外的个案,像勇敢地徒手接住坠楼女童妞妞的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扶助摔倒老人,虽被冤枉却依然无悔的南通大巴司机殷红彬;更有合肥两位农妇以德报德的事例,主动做好事让老婆婆搭“顺风车”的农妇刘士圣,不幸发生交通事故后主动担责,赔偿对方,而老婆婆的儿媳李孝香善良宽容,坚决拒收上万元补偿金;更不用说汶川大地震之后的举国相助和志愿者的千里驰援……
事实上,陈贤妹并不孤独。
与“18:1”相反的事例,其实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在如陈贤妹、吴菊萍、殷红彬一般朴实的草根大众中,守望相助、扶危济困,仍是天经地义,他们才是沉默的、平凡的大多数,只是因为这类事件并非如“人咬狗”一般异常,未必能引起媒体和公众关注。而对诸如“18:1”恶性事件的轰然围观,也正是因为事件透出的路人之冷血太过异常和触目,将大众已经十分敏感的道德神经再一次触碰得疼痛难忍,而大众的这种疼痛感在网友们的愤怒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与陈贤妹的出手相救一样,善良宽容与对生命的尊重,我们仍然相信,还在草根大众心中蛰伏,仍是社会道德的主流。
孔夫子说,礼失求诸野。中华民族的礼义廉耻,原本植根于最质朴最底层的“草民”中间。路旁行人口似碑,不管是大是大非的价值判断,还是急公好义、古道热肠的民间道德,都是五千年文明史得以绵延不绝的重要支撑。基于此,我们一面对陈贤妹们深深致敬,一面也对“18:1”的冷血路人报以谴责,对生命冷漠如斯,已经严重突破了公众道德底线,直接拷问百姓灵魂深处坚守的仁义善念。如果你我就是“路人”,走过这片血泊,会如何自处?
尽管或者有人曾因见义勇为被冤,或者救人会带来某些“麻烦”,但是,见死不救甚至用冷漠来助纣为虐,不但挑战了社会公众的良知底线,甚至,在一些国家,这已经构成了犯罪。在英国就有“见死不救罪”:如果涉嫌“没有对涉险人士予以协助”,将面临法律的惩罚。那么,在社会道德被严重污染的时刻,或者可以让法律出马来拯救道德?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走过小悦悦身边的“路人”,请停下来,拉她离开街心;或伸出援手,将她抱离险境,这是本份,更是底线……社会道德沦丧,你我都难辞其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