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书(二)
世界上好书多得很,你不可能都囊括无余地买归己有。但有时遇到一本好书,因囊中羞涩,不能买下;有时因缺乏勇气,而犹豫不决(当然说到底还是缺钱),终使一本好书和你擦肩而过,就会留下终生的遗憾。发生在我身上的这样的事就不少,这里举几个例子。
大概是在1985年前后,洪洞县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农,领着他的孙女来到我这儿。他怀中抱着一函古书,打开一看,是清代祁寯藻的家刻本《说文解字系传》,是祁氏送给他的好友王轩的。祁寯藻(1793—1866),山西寿阳人,嘉庆进士。历事四朝,辅佐过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帝君,官至体仁阁大学士、首席军机,是晚清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书法家和诗人。王轩(1823—1887),山西洪洞人,道光二十六年举人,精通“三礼”、《说文解字》,诗文亦称名家。这部书白棉宣纸印刷,洁白可鉴,好像没人读过。封面有王轩的小楷题记和印章,写尽对祁氏的感激之情。这位老翁问我要100元,这差不多相当于我两个月的工资,哪里敢买?于是摩裟久之,太息久之,只好起立,为老翁倒了一杯茶,递了一根烟,恭恭敬敬地送他出门。
又一事,也是在1985年前后,一个临汾河西的农民,拿来一部书,是放在黄色的锦缎盒子内的。打开一看,也是一部《说文解字》,从书的书耳和牌记看,或宋元刻本,书的天头尚有康熙皇帝的朱笔御批。但他索价8000元,贵么?以书论价,不能说贵;但以我当时的情况,可是天文数字了。我咽了几口唾沫,当然没有买。据说这部书后来被某省图书馆买去,出价万余。要是放在现在的拍卖会上,卖上几百万怕也挡不住的。
又一事,1990年左右,我和学生李晋林到襄汾县西中黄村收购图书和字画,在一位老乡家遇到一部《资治通鉴》,明崇祯刻,10函,100册,纸色光洁,品相极好,也是从没人读过的书。崇祯刻的书多很糟,而这套书却如此漂亮,必能入善本的。主人索价1600元(说是襄汾陶某曾给他一台彩电的钱,他都没卖,所以至少要这么多钱),我给1000元,没能成交。回来后心里老惦记此事,但又心想,一时半会儿他是不可能卖出去的。因为那时旧书还没成为收藏的热点。过了一段,该村一个在我校上学的学生捎来话说,书的主人愿意以1000元卖给我。因为到西中黄村路途较远,颠簸难行,我就让李晋林君代我去买。但他因为事多,一个多月都没能去。据说这部书后来被一个天津人买走了。我也只能长长地叹一声“悔之晚矣”了!
这样的事还有一些,说到底,都是因为自己没有钱。现在日子比以前好过些了,但能遇到的好书却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了,大概都物归其主了吧。
有好几年,我常为自己没买下这些书而后悔。但近些年,我想通了。什么东西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应该是你的,跑不了;不应该是你的,强求不得。什么都得讲究个缘分。得到了,你应该感到庆幸;没得到,就说明那东西本来就不该属于你。以平和淡然的心态处之,就不会有什么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