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这道咸蛋黄焗南瓜,但是只爱吃街口那家店的,别家店吃过之后口感不对,这就是亲身经历得到的经验,告诉给身边同事之后,有的人认同,有的人不认同,或者他更爱别家店的,那是他认为适合他口味的。
家庭里的生活也一样,我以前常常喜欢把自己的思想观念经验之谈灌输给身边的朋友,尤其是年岁上比我小的那些,她们喜欢和我聊聊家事,我听了之后也会告诉她们我的想法,后来我发现,我的经验和她们的现实生活不能照搬,因为遇到的家庭人员关系不一样,家里人处事的方式不同,我对家人的那一套如果放在她们的家庭里可能会让她们日子过得更糟糕。
日子真得自己过,真得自己去想怎么过才能更幸福,更好。没有一个家庭的模式可以照搬过来的。
我未婚的时候,一个老大姐就告诉我应该如何如何去做,婚后,我发现根本做不到老大姐的善意指点,因为我的性格就不是老大姐那样的,所以我偏离了最初设想的儿媳方案,完全随着自己的心去做一个全新的我,去处理我的家事。
看到小姐妹们因为婆婆做事不顺心而生气,我开始劝看在自家老公的面子上也要依着老人的意思去办,后来听了具体的事例分析,才知道不是所有的公婆父母都那么通情达理,当老人做的事情不近人情时,做儿子的可以忍,做儿媳的是真的忍无可忍状态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知道有些家事人们各执一词,角度不一样说法必然也不一样,就像我嫂子和我妈妈,当年生小侄子时候,妈妈一天三顿饭伺候嫂子月子,妈妈记着的是自己的辛苦,嫂子记着的是一天三顿枯燥无变化的饮食。婆媳这个结因此打下伏笔。遇见什么样的婆婆,怎么对待化解怨气,听听别人的意见经验也是有好处的,虽然不能套搬,但是可以借鉴一二。
一、常来和孩子们要财要物的:有的老人觉得自己一辈子辛苦了,儿女养大了出息了就得还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和孩子们经常要财要物,根本不管孩子们的现状。我一个朋友就是,她和老公在北京漂着,居无定所,但是公公要钱换手机,一年有时甚至提出换手机两次,总有这样那样的理由换掉不喜欢的型号,春节回家时,要儿子带回家乡的酒是茅台。婆婆一年要买补品多少钱的,化妆品眼霜擦脸油这类的也一定要儿媳从北京买,理由是外地买的质量不好。这些钱我这个朋友不是拿不出来,但是钱都从这样的渠道花出去了,她们夫妻想要在北京的购房子的梦想无疑实现起来就多了一重困难。
我觉得对这样的老人可以直接和他们说说自己的困难,房子直接先搞定,然后和老人提出自己现在欠银行贷款多少钱,学会哭穷,哭出现实生活的窘况。孝顺是应该,但是不能什么事情没有节制,掌握好一个度最好,该给老人的生活费一分不少,其它的钱能省则省,不伤老人心,还可以达到幸福生活的目标。
二、事妈型的婆婆:有的长辈理儿多要面子,这样那样做的不到就会挑理,这样的家庭关系多好的儿媳也难以相处,我建议最好敬而远之,偶尔登门才显出距离产生美的特点,否则一个屋檐下,性格再温柔的儿媳也会受不了每天被婆婆数落的痛苦。更何况还有生活习惯上的不同,无疑会加深矛盾。
三、不懂礼儿的婆婆:也有的婆婆虽然辈分是长辈,但是也可能因为没有经历过,有时可能还没有儿媳妇懂得的人情奉往,家长里短该如何做等等礼数多,儿媳呢,尽可能从自己老公身上教起,有一些人情往来的,先和老公说说,然后自己能办的自己办一下,必须通过长辈的,让老公出面,不能自己出面说,被自家儿媳教常理,
那样长辈会觉得很没面子,也更不容易接受。
四、常接济儿女四处卖弄的长辈:有的长辈因为疼爱孩子,所以自己无论怎么省也要经常贴补孩子,然后又干涉孩子们支出,这样的长辈也会让年轻人无奈。我觉得对这样的长辈,我们可以理解他们辛苦一辈子节俭一辈子的习惯,他们给的钱,明确告诉他们你们的规划,让他们知道你们没有乱花,自己买的喜欢的东西,不在他们面前炫耀,更不直说价格,老人的价值观和年轻人不一样,你认为一千很便宜,他可能认为太奢侈,所以在节俭的公婆面前尽量不说贵价格。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本本经书不尽同,没有模式,只有经验,写出来心里的想法,谁愿意学习谁愿意借鉴,拿去。
题外话:我婆婆在世时和我相处就像知心朋友,我会在她生日时给她买她不舍得买的新衣服,会主动多的帮她做家事,会抽时间陪她聊天。我做到了这些,我也很庆幸我婆婆也是一个明事理的人,我们娘俩个相处很多地方都不必磨合,所以西西说我不能拿自己事衡量别人苦。
听的旁人婆婆故事越多,越觉得自己幸运。也会问自己,假如我遇见各种奇葩婆婆,能处理好婆媳关系吗?只能说可能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