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专题讨论

标签:
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专题讨论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第一期 |
分类: 语文碎思 |
前段时间,区研发中心教研员汪燕宏老师组织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的专题讨论。《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第一期刊发了讨论文字稿。上传到的是原稿,刊发文有删改。
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以人教版六上《藏戏》一课为例
汪燕宏
曹爱卫
戴一苗
陈
http://s5/mw690/001nsj9ygy6GJuCmAZe94&690
自《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定义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阅读教学以语用为重的转型实践,但其中也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基于语用的语言实践变成了纯粹的文章句法、段式等的分析和机械的文章章法的运用。语文课程的确是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但运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厚实的积累与丰富而独特的感悟。《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因此,我们应着眼于语用,处理好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之间的关系。本次研讨以陈群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六上《藏戏》一课为例,展开与“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的讨论,希望借此能够带给广大语文教师一些启发,对当前转型时期的语文教学起到一点参考作用。
*7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特色及其独特的魅力。
2.朗读课文1至3自然段,领悟课文开头连续反问的表达方式及其效果。
3.能运用课文语言及其表现形式写一段话介绍藏戏。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播放豫剧、越剧、京剧视频,学生欣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是几种我国传统的民族戏曲,那听说过藏戏吗?
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藏戏》。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你们读阅读提示。导语告诉我们藏戏的形成和特色是这篇课文的重点。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藏戏是怎么形成的?找到相关的内容做上记号。(教师巡视并指导)
师:看到很多同学都关注了这个句子。(出示句子: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共同修桥。指名读句子,读好“唐东杰布”和“山南琼结”)
师:“唐东杰布”是一个人名,“山南琼结”是一个地方。如果只用这句话来介绍藏戏的形成,你觉得可不可以?
生:不可以,唐东杰布为什么要组成藏戏班子,大家还不清楚。
师:你的意思是缺少——
生:少起因。
生:那最后怎么样呢?我觉得还缺少结果。
师:好,请同学们加上原因和结果,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的整个形成过程。(学生自由准备)
师:谁能来说说藏戏是怎么形成的?
(生:略)
师:这位同学把原因、过程和结果都说清楚了,非常能干。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起因可以再简单一些,而且和经过不连贯,可以用上连接词。
师:你能不能来试一下?(第二位学生讲述时用上了“于是”“就这样”这两个连接词。学生们鼓掌)
师:这位同学讲的不仅内容清晰简洁,而且前后连接自然,真是讲故事的高手。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个传奇故事。(同桌互说)
师:聊了那么多藏戏的形成,想看看藏戏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藏戏表演
(播放视频,学生欣赏)
师:很新鲜吧,它与我们之前看的越剧、京剧等戏曲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藏戏是戴着面具表演的。
生:京剧、越剧表演都有舞台,但表演藏戏没有舞台,直接在地上表演。
生:藏戏表演很粗犷,也很神秘,他们又唱又跳,我们根本听不懂。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其中戴面具演出是藏戏表演中最鲜明的一个特色。课文哪部分在具体介绍面具,谁来读一读?(指名一生读,出示第9-15段)
师:咱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面具,你认识吗?(不按课文顺序逐个出示面具图片,请学生辨认,并朗读与面具图片相对应的课文句子)
师:这么多面具,同学们一看到就能说出来,真厉害!你们是怎么认出来的?
生:我是看颜色认的,比如:红色的面具,红色让人想到威严,这是国王戴的。
生:我是看表情的。比如那个青面獠牙,非常可怕的面具一看就知道是妖魔鬼怪的。
生:我是看面具的面料的。那个用布缝制的很朴实,就是村民老人的。
师:这样让人一看就知道,原来面具是运用了象征和夸张的手法。(出示第16段,齐读)。
师:那么蓝色的面具呢?大胆想象,也能根据颜色、表情等说说它的象征意义吗?(出示蓝色面具图片和句式:
生:战士的面具是蓝色的,蓝色代表勇敢。
生:小孩的面具是蓝色的,蓝色象征活泼可爱。
生:公主的面具是蓝色的,蓝色象征深沉高傲。
师:那黑色的呢?(出示黑色面具图片)
生:农民的面具是黑色的,他们整天在太阳底下,脸都晒黑了,黑色象征勤劳。
生:祭司的面具是黑色的,黑色代表神秘。
师:同学们非常有想象力,也说得很夸张,老师告诉你们,藏戏中黑色代表的是邪恶凶残,蓝色象征的是正义勇敢。
师:刚才有同学说到藏戏表演没有舞台,课文哪一段作了具体介绍?(指名朗读,并出示文字)
师:大家注意到吗这位同学在朗读时特别强调三个“不要”。是啊,这段话中三个“不要”,两个“只要”让我们感受到了艺人们的无拘无束,自由豪放,咱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一读。(齐读)
师:藏戏除了戴面具、没舞台这两个特色,还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后面的课文,再找一找。
生:藏戏表演唱腔很丰富。
生:藏戏表演有一定的模式。
生:藏戏演出可以三五天也不结束。我们一般看戏最多也只有一两个小时。
师:表演的时间长这一点也是很鲜明的。
三、体会文章独特的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课文第8-20段具体介绍了藏戏的三个特色,那么开头这三句话写了什么呢?自由读一读。(出示第1-3段)
生:这三句话概括写出了藏戏的这三个特色。
师:课文的前后都写到藏戏的特色,那不是重复了吗?是否可以去掉?
生:我觉得不可以去掉,这样写是为了强调藏戏的这三个特色。
生:开头用上这三个反问句,既突出藏戏的三个特色,还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生:读这三句话,还能体会到作者喜爱藏戏的感情,自豪的情感。
师:课文开头连续三个反问,引起我们强烈的阅读愿望,也令我们对藏戏的特色印象深刻,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理解,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补充信息,综合写话
师:同学们,独具一格的藏戏正在慢慢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出示资料,教师配乐朗读:2005年,藏戏艺术团在西南欧三国巡回演出……他们纷纷赞叹:“这是真正的民间传统艺术!实在太美了!”)
师:虽然藏戏已经慢慢走向世界了,但知道它的人并不多,今天我们也是学习课文才了解藏戏的。我们能不能选取印象最深或你认为最值得推荐的内容来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藏戏。先来读读这些课文中的词语(出示:唐东杰布、雪域高原、形象突出、性格鲜明、席地而唱、丰富多彩、随心所欲、毫无倦意),你在介绍的时候可以选择用上其中的词语。好,想一想再动笔。(学生思考,动笔)
师:下面请几位同学来介绍一下自己写的推荐内容。
生:藏戏是西藏高僧唐东杰布创造的,它有三大特点:戴面具演出,没有舞台,演出时间长。我最感兴趣的是没有舞台这个特点,它以雪山江河作背景,以草原大地作背景,艺人们席地而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师:你既有三大特点的概括介绍,又对“没有舞台”进行具体介绍,有详有略,很会安排材料。
生:藏戏是来自雪域高原上的一个剧种。它最大的特色就是戴面具演出,面具有各种色彩,每种色彩都表示不同的身份,表示不同的意思。比如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因为红色代表威严。面具运用象征和夸张的手法,使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师:你抓住藏戏表演最大的特色——戴面具来介绍,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世界上有哪个剧种是戴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有哪个剧种是席地而唱的呢?世界上有哪个剧种演出时观众是可以吃喝玩耍、随心所欲的呢?那就是藏戏,来自雪域高原的藏戏。
师:你能学习课文也运用排比式反问的手法介绍藏戏,太令人佩服了!
师:同学们,我们了解了藏戏的形成和特色,并能像课文一样选择了印象最深的内容组织材料来介绍藏戏,老师有一个建议:课后将自己制作好的藏戏卡赠送给身边的其他人,让更多的人了解藏戏,好吗?
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主要有哪些方式?
曹爱卫:我认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最重要的是“教授理解”,即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并不只是认识汉字、能够流畅朗读,或者机械地套用语言的表达方式。最为关键的是学生阅读一个陌生的文本后,能够透过语言文字,衍生出新的意义,像文中关键词汇意义的推论、文章主旨的归纳、讨论故事主角行为后面的原因等,都是阅读的基本策略。如《藏戏》教学中“感受面具特色”一段,陈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么多面具,同学们一看到就能说出来,真厉害!你们是怎么认出来的?”学生通过不断地发现:看颜色、看表情、看面料,最后得出“原来藏戏面具采用了象征和夸张的手法”。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法,就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二、如何确定一堂课的语言运用的教学点?
三、怎么处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人文熏陶之间的关系?
陈群:正如《课标》所说:“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因此,教学这样一篇充满浓郁民族特色的文章时,我的想法就是基于语用,多渠道入手,进行人文熏陶。
首先,我通过直观形象感受,陶冶人文之美。来自雪域高原的藏戏离学生实际生活极其遥远,文字的介绍已满足不了学生的好奇心,藏戏视频的出现、不同面具的图片出示,如同一双神来之手,慢慢揭开那神秘的面纱,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异域文化、人文之美近在眼前。
第二,我通过补充课外资料,凸显人文关怀。《欧洲人看藏戏》这一课外信息的补充,让学生了解到自己一无所知的藏戏,竟然已经走向世界被国际友人欣赏,自然地升腾起一种自豪感。但又发现国内知道藏戏的人很少,一下子从自豪感跌落到失落感,这是学生当时真实的内心感受。当老师提议介绍推广藏戏时,学生积极主动的意愿就油然而生。从欣赏到表达,既是学生对藏戏发展的人文关怀,也是教师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关照。
第三,我通过语言文字实践,催化人文之情。让更多的人了解祖国的民族戏曲,了解丰厚的祖国文化,选择印象最深的内容写一段话介绍藏戏,是融合语言文字实践与人文精神陶冶的极佳途径。选材、构思、写作,学生在锤炼语言的过程中自觉地完成了一次情感的升华和民族精神的洗礼。
戴一苗:阅读教学给予学生的应该是五谷杂粮,要实现吸收与表达、语言习得与情感陶冶的营养平衡。当学生徜徉于文质兼美的文章中,定会触及内心。有时文思泉涌,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有时受课堂学习时间限制,师生交流无法一一实现,教师如若适时引导学生抒写,让学生的感悟在纸上铺陈,即是最佳的语言习得与情感陶冶融合的途径。“选取你印象最深或你认为最值得推荐的内容来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藏戏。”创设这样的作文情境,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触发了学生的写作动机。
以《藏戏》一课为例,通过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主要有哪些方式?如何确定一堂课的语言运用教学点?怎样处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人文熏陶之间的关系?”这三个问题的讨论,我们进一步厘清了语言文字运用与其积累、感悟的关系。语文教学应着眼于“运用”,然而,纵观现今语文课堂“读得不够,分析太多;导得不够,牵引太多;实践不够,应答太多”等现象,我们认为没有语言的积累和感悟作为基础,想在语言运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完全是空中楼阁。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米”在何处?就在于不断地涵咏语言,厚积语言,真正把古今语言精华吸收为己。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教学生以“炊”,更需授学生以“米”。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积累和感悟语言的能力,这不仅能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语言实践的机会,还能帮助学生实现灵活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陈群老师执教的《藏戏》,教学内容选择恰当、语言运用点确定准确,由此教学板块清晰,教学效果不错。但是,如果可以进一步拓宽教学的背景,即多考虑些读者(学生)语境,就能实现以“教”的活动为主转向以“学”的活动为主的教学组织。”正如《飞向阅读的王国》作者瑞琦·路德曼所说:“从阅读中引发孩子自由思考的能力,让孩子能够为自己阅读、练习自由思考,而不只是复制作者的想法,也不是只读懂作者的意思,或许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因此,语文教学可多一些学生的质疑,通过引发思维冲突,促进深层次感悟和主动性积累,那么,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会更自由、更自主、更具个性化。这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无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