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假如世界只有我自己——绘本第五课《你跑错书了》教学手记

(2013-10-09 19:57:12)
标签:

绘本读写

伙伴相处

你跑错书了

教学手记

教育

分类: 绘本专题

假如世界只有我自己

——绘本第五课《你跑错书了》教学手记

杭州市长寿桥小学  曹爱卫

 

九月,很快就过去了,在这个月里,孩子们逐渐适应了学校生活,连小龙也能在跨进校门前,高兴地和妈妈说“再见”了。这真是令人欣慰。

但是,同时,我也发现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多了。

九月份的最后一周,子诚在课堂上偷偷拿了小茜书包里的录音磁带,并且把包装纸撕破了。小茜发现了,要子诚赔。子诚就一个劲地说:“又不是我弄破的,你自己本来就破的。”小茜气得直哭,说磁带本来好好放在书包里,是被子诚拿出来玩了后才弄破的。一个坚持自己没有弄破,一个坚持原先是好好的,吵得不可开交,最后,班主任老师出面处理,此时才告一段落。

我发现,每次一发生纠纷,把孩子们叫过来询问,他们开口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他怎样怎样”,“都是他先如何如何”,讲的都是别人怎么不对,别人如何不好。这个“别人”是导致一切纠纷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自己则是“无辜的牵连者或被害者”。很少有孩子在陈述纠纷过程中,冷静客观地主动说出自己的过失或错误。

孩子们在把责任推向别人的同时,也把伙伴从自己的身边慢慢推开了。学会和伙伴交往,这对于在独生子女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显得尤其迫切,也是避免纠纷的“良药”。

十月的主题就定为“学习和伙伴相处”了。

对于绘本阅读,重点在阅读图画细节,连结文字,做推论。

——写在十月伊始

 

《你跑错书了》是澳大利亚作家兼插画家尼克·布兰德的作品。“花婆婆”方素珍翻译,绘本不管是图画、语言都非常贴近孩子,主旨与“学习和伙伴相处”完全吻合。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尼古拉斯的小朋友上台想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可是,每次当他说出“这本书是关于——”时,总是有人跑出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他那个到嘴边的“我”硬生生地咽回去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画面中的人物越来越多,尼古拉斯越来越生气,最后把所有想跑进书里的人都赶跑,终于可以把“我”吐出口的时候,故事也“THE END”了,尼古拉斯垂头丧气地走下了台。

故事结束了,我们不由地深思:当一个人把所有想走进你“书”的人都赶走的时候,你的“书”还有故事吗?你的世界还会缤纷多彩、值得期待吗?“THE END”或许是必然的结局。

因为这本绘本具有很强的预测性——每一个人物的出场,都会在前一页有线索提示,相信孩子们阅读的时候,会兴致盎然,充满期待。文字的排版也很有意思,把要强调的文字用图画式的、特别大的字体显示,且重复性语言很多,非常适合引导孩子参与阅读。

 

我用PPT呈现《我跑错书了》绘本封面,让孩子们猜读书名(书名中“错”字呈镜面显示,是反向的)。萱萱把“错”读成了“借”,但又觉得语意不通,露出迷惑的神情。

小文马上接着说:“这个字不是‘借’,是‘错’,是‘你跑错书了’。”

我马上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正确的“错”字,让孩子们比较两个“错”的不同。马上有孩子发现书上的“错”字写反了。我顺势问道:“编书的叔叔阿姨为什么要把‘错’字写反呢?”

笑笑说:“因为‘错’字本来就是‘错’的。”哈哈,这话听上去满有道理。

我笑着说:“那这个对的‘错’字干什么用呢?”笑笑吐了一下小舌头,说不知道。我问其他小朋友有没有别的想法,大家也都挺困惑的样子。

我换了一个问题,启发他们:“‘错’的反义词是什么,知道吗?”

“对!”大家都很自信地回答我。

“对呀。‘你跑错书了’反一反会是什么意思呢?”

“你跑对书了!”小哲有些开心,禁不住叫了起来。我还是笑笑,不急着肯定或否定

“来,看看封面上,有哪些人?猜猜是谁想跑进书呢?”

“是癞蛤蟆!”的确,左边露出的妖怪的头挺像癞蛤蟆的。

“是有小老鼠。小老鼠在‘错’字的上面。”“错”的金字旁和“昔”连接的最上方,有一只老鼠在朝下探。

“你们为什么不猜这个小男孩呢?”小男孩站在最显眼的位置,但是孩子们却观察到了较为隐蔽的妖怪和老鼠,他们定然有自己的思考。

“他是主角,书是他的,是他在说‘你们跑错书了!’”小瀚的发言,引来孩子们的共鸣。他们能在简洁的画面中,根据图画人物的大小、位置以及语言,连结几者之间的关系,做出自己的判断,看来,九月份的阅读策略有了初步的成效。

“你们说得很有道理。那到底是跑对书了呢,还是跑错书了呢?听完故事,我想小朋友一定会有自己的看法。”

 

我翻开故事。

“嗨!大家好,我叫尼古拉斯,我来介绍一下这本书。这本书时关于——”讲到这儿,我停了下来,让小朋友猜测,这本书应该是关于谁或者什么。

小斌说是关于尼古拉斯的,因为他是主角,故事就是要讲主角的事,猜测合情合理。

小谨说:“不是的,是关于大象的。”我追问理由是什么。小谨说:“图上有一个长长的象鼻子,还有半只象脚。”我夸奖小谨很会读图,根据图画中的小细节来猜测,值得所有的大家学习。

翻页,果然文字显示“一只大象?”不过,显然孩子们对图画更有兴趣,他们看到尼古拉斯在费劲吃奶的力气去推大象,乐得哈哈大笑起来,还学着尼古拉斯的动作演了起来。

待他们安静些,我问道:“你们认为大象跑对书了吗?”

孩子们纷纷表示,大象跑错书了,理由很简单,尼古拉斯在费力地推他走呢!我表扬了他们,出示书中的语句“等一下!这本书里没有大象。请你走开!你跑错书了!”,并根据字体的变换,把“走开”“跑错书了”读得特别大声,问孩子们为什么这么读,他们又一下子发现了——这几个字特别黑,特别大。

“看到这种字体的字,你有什么感觉呀?”

“我觉得尼古拉斯很生气。”

“这些字是他特别用力喊出来的,他生气极了!”

“哦,看来的确是这样的。尼古拉斯特别希望大象——”,我用手指着“走开”两字,让学生接读,“说他——”我又用手指着“跑错书了”,再次让学生接读。在这样的接读过程中,学生视觉和声音建立了联系,为下面的阅读打开了通道——后面的文字,在表现尼古拉斯生气时,均是采用这样的表现方式。孩子们一旦探取了文字中的奥秘,参与阅读的兴致就会更加浓厚,学习也就更为积极和主动。

“小朋友,看到这儿,尼古拉斯认为大象是跑对书还是跑错书?大象呢?”我帮助学生做一个统整:尼古拉斯认为大象跑错书了,要赶他走,但大象认为自己应该在这本书里,坐在地上就是不肯走。

我和孩子们边读边猜,有时我讲,有时我们共读,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尤其是随着出场人物的增加,画面中的故事性越来越强。到木偶出场的那一页,更是精彩纷呈:侍卫把皇冠给女王戴上,结果从皇冠里探出一个老鼠头,吓得女王眼珠子都快弹出来了;有一只老鼠爬到右边侍卫的肩上,但是那个古板的侍卫仍然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眼看着老鼠;左边的侍卫呢?他的衣角被一只老鼠拿来当成秋千架,荡起了秋千;海盗用一手指着被妖怪席卷一空的箱子,一手叉腰,瞪着眼睛,告诫两只妖怪把他的宝贝还回来……画面中,几乎每一个细节都可以读出一个小故事,孩子们乐呵呵地看着,指着,说着,不知不觉中,把作者的故事演化成了自己的故事,他们参与其中,无法自拔。

 

最后,尼古拉斯恼怒地把所有想走近他书里的人都赶走了,他重新站到了舞台中间,说出这本书时关于他自己的时候, “THE END”这块巨石从天而降!

故事讲完了。

我问孩子们:“为什么尼古拉斯说这本书是关于他一个人的时候,故事就结束了呢?”

“因为大家在捣乱的时候,时间就用完了,都浪费了。”

“是大家把尼古拉斯惹火了,他不想讲了,故事就结束了。”

“尼古拉斯把大家都赶走了,故事就没有意思了,只能结束了。”

“尼古拉斯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一个人没什么好讲了。”

“尼古拉斯讲了也没人听了,只能结束了。”

孩子们的对故事结局的体会,真实,表述上大多贴近主旨。当我们把故事讲给孩子们听的时候,必然会在他们的心里唤起相应的情感反应,他们是以自己的情感体验来解读人物的情感。

“如果你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都离开你,你身边没有任何人,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孩子们都能用合适的语词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悲伤、无聊、无助、孤单、寂寞、苦闷、伤心……让我特别欣赏的是下面的说法:感觉没意思透了;觉得冰冰凉凉的;感觉生命结束了。这些表述,充分显示出孩子们对人与人之间相互需要的渴望,这种需要的渴望尊重和爱的前提。

“你曾经做过把身边的人赶走的事吗?”我把话题指向行为的改进。

“爸爸经常捉弄我,会在我刚吃完饭的时候,摁我的小肚子。我那时候就很讨厌他,会喊‘你讨厌!快走开!’”

“你的爸爸在捉弄你时,你觉得他很讨厌,希望他走开,是吗?”孩子说是的。“如果他真的走开了,再也不会来了,你又会怎么样呢?”

“我会想他的。我知道他跟我玩玩的。”

“哦,那样的话,下次爸爸再捉弄你,你可以跟他怎么说呢?”

“爸爸,别摁我的肚子,我很难受的。”

“是的,我想你这样说,爸爸肯定不会再摁你的小肚子了,没有哪个爸爸会让自己的孩子难受。他们有时候这样做,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你们的感受。明白吗?所以,当我们觉得别人的做法让你身体难受,或者心里难受,我们要说出来,让他们知道我们的想法,这点很重要。”

孩子们点点头。

“我老家的小妹妹,我们一起玩玩具的时候,我玩什么,她就要玩什么,总是和我抢。我很烦她,就想把她赶走。”

“是的,这样的妹妹的确很烦人。但是,真把妹妹赶走了,你没有妹妹了,你心里会怎样?”

“我会伤心的,会后悔的。她有些时候也是很可爱的。”

“是呀,小朋友们,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会有让我们喜欢,让我们厌烦的时候。如果厌烦的时候,就希望别人永远消失,那最后就像尼古拉斯那样,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生命也就没有意思了,只能‘THE END’了。”

此时下课铃声响了。

“那同学之间,小伙伴之间又该怎样相处呢?你们用行动来回答,好吗?”

铃声打断了课堂,是否也会打断孩子心里的那根纤细的情感之线?我期待孩子今后的行为给我答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