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声里的规则之三——《和甘伯伯去游河》教学手记

标签:
绘本读写入学适应图像观察规则培养和甘伯伯去游河 |
分类: 绘本专题 |
笑声里的规则之三
——《和甘伯伯去游河》教学手记
杭州市长寿桥小学
经过了三周的入学适应教育,孩子们对校园规则不仅仅是感知,而且有了体认:队伍排不好老师会要求重新排;上课不认真,放学后会被老师留下来补课;课堂上故意发出怪声音,老师课后会单独谈话,连续几次的话,还有可能被告知爸爸妈妈……同时,他们面对新环境的拘束感也渐渐消失,无拘无束的天性开始显露。有些时候,孩子只是控制不住自己,也许事情一发生就知道自己错了;也有些时候,或许是在试探老师:我知道违规了,我看你会怎么办。帮助孩子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能自己判断正误,在这个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本周的绘本读写,仍以继续发展适应性为主,引导儿童在图画和文字中感悟规则,体会绘本语言的趣味。
一
《和甘伯伯去游河》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图画书。
http://s9/mw690/4b43d00cgx6CU8ZVGB2a8&690
故事前半部分人物对话一问一答的二拍子叙述结构。请求上船者说清愿望或理由,甘伯伯除了同意和认可,还根据不同人物的习惯和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要求:小孩爱吵闹,甘伯伯就回答“好是好,只要你们不吵闹。”野兔爱蹦跳,甘伯伯则回应是“行是行,但是你不能乱蹦跳。”狗爱招惹猫等,甘伯伯的要求是“可以,但是你不能招惹猫。” 同样是请求上船,但是每个角色的语言不同,这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了语言的多变,非常适合一年级儿童的语言学习心理,也很适合说话练习。在语气层面,不同的动物说话声音和感觉自然是不同的,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提供了可能。后半部分,船上闹翻天的场景采用最简洁的“谁干什么”的语言来描述,节奏紧凑,富有情趣。
整本书少有鲜明的轮廓线,用线条组合出人物形象,随意涂抹出的色块……巧妙地体现出了光与影的变化,印象主义风格的痕迹明显。这种不拘束于常规模式的随心所欲、灵活多样的画风,会给儿童绘画一个很好的示范。在本书中,单色素描勾勒出甘伯伯划船经过的地点和景致,彩色单页把涂抹出请求上船的人和周围景物,一明一暗,暗合了故事的节奏,会让视觉效果更加富有变化。
但因画风是印象派风格,离孩子的欣赏能力有一定的距离,课前对读图的定位是:初步感知印象派不同的画风,能结合图片,适当发展上周学习的“根据细节进行推论”的阅读策略,并能借助图画猜测故事情节,发展语言。
不得不提的是故事的主角——甘伯伯,英文名是MR•GUMP,即为“傻瓜”。甘伯伯是这个故事中唯一的成人,他对孩子顽皮天性的无限包容:大家没有遵守上船前的承诺,导致船翻了,都掉进水里,甘伯伯却对大家不但没有丝毫责怪,游泳上岸,晒干衣服,邀请大家到家里喝茶,末了,还邀请他们下次再来游河!
申明规则,我们每一个成人都会做,但当孩子不遵守规则,破坏规则时,我们扪心自问,能否像甘伯伯那样淡然,让孩子们接受自然惩罚?甘伯伯虽名为“傻瓜”,但其实,他是真正最了解孩子的人。因为教育向来都是从人的内心觉醒开始的,而并非外力压制的结果。那就让孩子在图文共同讲述的过程中,去领悟规则,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吧。
二
在做本课的PPT时,我没有把封面放在第一张,而是把正文的第一页挪到了前面。这一页,人物只有甘伯伯,简洁清爽,不管从画风的感知,还是人物形象的感知,都便于孩子聚焦。
我出示第一张PPT,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今天,曹老师带来了一本新的绘本。看一看,这本绘本和我们以前看的《小阿力的大学校》《大卫不可以》《大卫上学去》在图画上有什么不同?”
“这幅画很糊,看不太清楚。”全班39个孩子,有33个孩子对画面的第一感觉是“模糊”,看来这样的画风孩子接受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还是看得清的,小花都看见了。不过,它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小羽说。
“我觉得像素描一样的,我哥哥画的素描也是这么一笔一笔画的。”
“像莫老师(美术老师)教过的点、线、面里面那种线的画法。”
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地给我普及美术知识了。我很高兴,他们对美术专业术语的掌握如此准确,而且连结理解非常顺畅。
“嗯,你们很了不起,一下子把这本书图画风格的关键点说出来了——通过线条的描画,给人朦朦胧胧的感觉。来,我们再来看看图画中的这个人,从头到脚看仔细喽,他让你想到了什么?”
“我觉得他长得有点像大卫,眼睛小小的,头圆圆的,很像。”我笑了,看来,大卫的形象深入孩子们的心了。
“他穿着靴子,提着桶,可能想去提水吧。”雨琦的推论逻辑严密。
“也不一定去提水啊,也可能去挤牛奶呢。”
小城的话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开始叽叽喳喳起来:
“我觉得去浇花。”“去菜地里浇菜。”“去田里采玉米,我上次和妈妈去农村就是用桶采玉米的(应该是用桶装玉米)。”……
孩子们总是这样,一旦有自己的看法,非得急切地发表不可。如果不让他们说,即便我们的教学流程在往下走,他们的思维也会驻留,在后面的提问中,他们还会说出前面要说的话。
等他们把意见发表完,我做了一个统整,把他们的答案一个不落地叙述了一遍,并询问他们“还有其他的想法吗?”确信没有了,我点头赞赏他们根据细节进行推论的能力,并追问是否还有不同的发现。
“他穿的是西装吗?”雨琦不太肯定,询问我。
“嗯,他穿的是便西装。”我做了肯定。
“我爸爸是参加宴会的时候穿西装的,他怎么穿着雨靴,提着水桶,干活的时候穿西装呢?有点怪怪的。”雨琦把她的疑惑说了出来。
雨琦的话语,就像一下子点燃了导火索,“滋滋”地引向座位上那一个个小炸药包。
“我爸爸是开会的时候穿西装的。”
“我爸爸喝喜酒的时候穿西装的。”
“我爸爸是上班的时候穿西装的。”
……
孩子们对甘伯伯的穿着和生活中爸爸的穿着进行了比对。我暗自思忖,在比对中,他们对甘伯伯会有一个怎样的印象?先不着急,看看他们还有什么要说的。
“甘伯伯戴着草帽。”
“这不是草帽,草帽很宽的,这是魔术帽。”
“呵呵,孩子,这也不是魔术帽哦。这是‘礼帽’,是很有礼貌的绅士们戴的帽子,一般戴礼帽的绅士,还会拄着一根文明棍。”我边做绅士拄棍走路的样子,边唤醒他们的记忆,“一些电影里,会有拄着文明棍,带着礼帽的先生,看到过吗?”
孩子们有的说看到过,有的没有,我不再纠结这个话题了:“那甘伯伯这样的打扮,给你什么感觉呢?”我转入下一个话题。
“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他了,想不出东西来。”
“我觉得他的打扮很搞笑。”
“他是不是挤完牛奶就要去开会,怕来不及,所以这样穿?”好有想法的孩子哦!
“我觉得他这样穿很不配套,不合适的。”这孩子,审美意识还强的。
没想到一个单页,孩子们从画风、从细节读出这么多关于绘本艺术和人物形象的独特理解。我为他们的发现和理解欣喜异常。
“孩子们,你们知道吗?甘伯伯,在英语中是英文名是MR•GUMP ,就是‘傻瓜’的意思。”
孩子们一听,乐啊,哈哈哈地大笑起来,有的坐在位置上就喊起来了:“难怪他穿衣服也这么傻兮兮的。”
等他们安静下来,我接着说:“甘伯伯真的是傻瓜伯伯吗?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听曹老师讲故事吧。”
三
我让孩子们简单观察了封面。孩子们发现封面描绘了甘伯伯带着一大群人,撑着船去游河。因为书名表述很清楚,我就没有展开来讨论。
第一个明暗页,我留了足够的时间,让孩子们去发现,说出左右两边图画的不同之处。孩子们用词也很丰富准确:“左边是黑白的,右边是彩色的”,“左边是铅笔画,右边是水彩画”,“左边是不光滑的,右边是光滑的”,“左边是用线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右边是一块一块的”,“左边是糊涂的,右边是清楚的”,“左边是暗一些的,右边是亮一些的”……孩子对图像观察非常敏锐。
接着,我绘声绘色地简述了小孩、兔子、猫请求上船的几次对话,让孩子们感知到对话语言的交际性和针对性。如小动物问“行不行”的时候,甘伯伯回答“行是行”,然后根据要上船动物的特点提出要求;小动物问“好不好”的时候,甘伯伯就要回答“好是好”,然后再提出要求。第四幅图——小狗请求上船时的页面,我停止了讲述。出示彩色页后,我问孩子们:
“小朋友,小狗来了,他会怎么请求甘伯伯呢?甘伯伯又会怎么回答他?谁能学着前面的样子,来问一问,答一答。”
“甘伯伯,我也想和你们一起去游河,可以吗?——可以是可以,不过,你别去捉猫。”
“甘伯伯,我也一起去游河,行不行?——行是行,不过你别汪汪乱叫。”
“甘伯伯,我也一起去游河,行不行?——行是行,不过你别在船上撒尿。”
……
孩子们一会儿演小狗,一会儿演甘伯伯,角色转换都比较自如,而且对话得体,玩得不亦乐乎。前半部分,就这样,看看,说说,很快就过去了。
所有的小动物都上船后,一会儿,开始不遵守承诺,乱踢、乱踩、乱叫……这一部分,书中有一个单独的文字页,呈诗歌状排列。我单独呈现了此页:
一开始,大家都很高兴,
但是刚过一小会儿,
山羊乱踢,
牛踩东西,
鸡扇翅膀,
绵羊咩咩叫,
猪来回晃,
狗招惹了猫,
猫去追兔子,
兔子乱蹦乱跳,
小孩大吵大闹,
船就翻了……
我按节奏念了一遍,让孩子们感知这段语言的节奏美,孩子们听着听着,脸上漾起了笑容,听到“船就——翻——了——”时,他们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第二遍,我读表示名称的词,孩子们接读后面表示动作的词或词组。孩子们读着读着,忍不住手脚就动起来了。好吧,第三遍,我让他们和我一起读,可以自由发挥,加上动作。这一回,孩子们更是放开了,嘻嘻哈哈,最后“船就——翻——了——”,他们有的趴在桌上,有的弯下腰来,有的直接躺倒在地上……在表演中,孩子们充分感知到没有约束状态下的混乱,以及规则缺失带来的后果。
我引导他们坐回位置,继续讲述后面的故事。
结尾部分,我是这样说:“甘伯伯请大家到了家里,他给每个小客人倒了茶,还拿出各种各样的水果和点心请大家吃。大家都吃得非常开心。慢慢地,天黑了,月亮出来了,大家要回家了。甘伯伯送大家到门口,说‘再见了,欢迎下次再来游河。’”
我是按照画面的描述来讲述的,没想到,在后面的讨论中,受到了孩子的质疑。
四
这次的讨论,我选了两个话题,一个是前面说的“你觉得甘伯伯是傻瓜吗?”“你认为下次再去游河,大家在船上会怎么做?理由是什么?”
对于第一个话题。全班39个孩子,有25个认为甘伯伯不傻,有14个认为是傻的。在讨论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观点是有足够的理由支持的。
钦杰说:“甘伯伯能说出每个人的缺点,傻瓜是不知道别人怎么样的。”
雨琦说:“甘伯伯很仁慈,他很喜欢每一个人的。”
伯菡说:“甘伯伯是不想让大家受到伤害,才给大家提要求的。傻瓜才不会这样做呢!”
陶禹说:“甘伯伯很热情,不是傻。他知道每个人的缺点,和他们讲道理,提要求,不是让他们随便弄的。”我知道他的意思是不是没有要求和规则,就让他们随便上船的。
……
对于觉得甘伯伯是傻瓜伯伯的孩子,也有自己的理由:
凌俊:甘伯伯明知道这么多人上船,船会翻的,还让他们到船上了,很傻。
嘉美:动物都是不讲信誉的,甘伯伯还会相信他们,傻。
书珩:甘伯伯招待动物的东西没有符合动物的口味,他是按照人的口味来招待大家的。羊喜欢吃草,他也给羊吃蛋糕,真傻!
书珩的解读,令我羞愧。我自己在阅读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到这一层。我一直认为我施与孩子爱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却忽视了,孩子更愿意也更热情地给予周围的人和物他们的爱。这种热情的给予是我这个成人所缺乏的。孩子告诉我,爱是敏感的,爱更是一种智慧。
第二个话题,孩子们还是分成截然不同的两派,但这个话题,39人中有32人认为不会再这么做了,还有7人认为还是会这么做的。
认为不会再做这种事的小朋友,理由主要是:大家因为没有按要求做,船翻了,掉进水里,这次是运气好,没有淹死,下次就没有这么好运气的,会淹死的;这次翻船,主要是大家答应了甘伯伯,但是都反悔了,船翻了,太危险了,他们下次就不会这样做了;大家掉进河里,受过了苦,下次就知道改正了……
孩子们从故事中,从他人不守规则受到的自然惩罚中吸取了教训。
也有7个孩子认为大家下次还会这么做,理由主要是:小动物和小孩这次也是明明答应的,但是答应了,会忘记的;因为第一次这样,第二次也会这样的;他们是动物和小朋友,这是他们的性格(应该是个性),他们本来就这样,改不了的;他们玩着玩着就会忘了的……
这些孩子,对事物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虽然,我想通过这一课,更好地发展孩子的适应性,强化规则意识。但是,有着这样清醒认识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往往都会很强,还需要画蛇添足的教导吗?只要故事留在他们的心里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