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绘本创意读写评析与反思
(2013-05-20 08:34:52)
标签:
二年级绘本创意读写古利和古拉奇妙的蛋评析与反思教育 |
分类: 绘本专题 |
上周,受缙云教师进修学校的邀请,给他们的老师上了一节课,并做了一个讲座。这次上课,我选了一个自己都不是很有把握的内容——低段绘本创意读写——是低段绘本群书读写的一次探索。因听课者中,很多是老朋友,林顺、徐武军、林晓华等。上完课后,我要求他们每人至少给我提出三点不足之处,便于改进,否则,呵呵……林顺是个做事认真,思考力强的老师,他最先把“作业”发给我,字里行间流露出真诚和坦率,尤其是困惑和建议,很有见地,拜读后深受启发,非常感谢!期待更多听过课的老师对我的课堂进行诊断,若开出处方就更好了!^_^
话说“三多”
缙云实验小学
快乐依旧的声音,微笑依旧的面容,童气依旧的动作,又一次在山清水秀的缙云见到青春靓丽依旧的曹爱卫老师。这一次曹老师给我们带来她最近在开发的课程案例——二年级绘本创意阅读(《奇妙的蛋》《古利和古拉》群书阅读)。短短的四十分钟,有趣的故事和奇妙的想象就不经意地快乐地跳到了孩子们眼前,印入了孩子们的心中。在孩子们的笑声中、奇思妙想里,我也在思索着,比对着,挑选着,定下题目:说“三多”。
一、多有趣呀
有趣的故事。不管是用于导入的《最奇妙的蛋》,还是用于课内重点阅读的《古力和古拉》,无不充满着天马行空的想象,拥有着与众不同的创意,洋溢着天真无邪的快乐。与我们的长长的课文相比,绘本情节简单,图画丰富、可爱,更加贴近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曹老师选择绘本作为对语文课程的补充,正中孩子的“下怀”,给孩子们童年里的语文学习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有趣的老师。至始至终曹老师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是那种每一个眼神里都透着诚诚的笑意的笑容。能不断地听到曹老师对孩子们的赞赏、肯定,语气总是那样的童声童气。印象最深的一个环节,是曹老师将绘本上古利古拉刚出场时的一段语言,用唱歌一般的节奏读出,从学生做着动作与老师一起读,到后来故事中再出现后,学生不由自主的读,阅读的情趣在课堂里不断蔓延。学生从刚开始的拘束,到后来的自由自在的快乐的齐读,这几句话就像跳跃的音符,让课堂成为一首快乐的歌。这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上是看不到的,但低年级的课堂,可以说有趣是主旋律。曹老师将“趣”字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趣味迭出,笑声不断。
有趣的学习。平常的课堂最多的是识字,读课文,完成作业。可是,在曹老师的绘本课上,没有枯燥的识字,有的是在有趣的故事中,根据情境快乐地说说动词,听听短句;没有乏味的朗读,有的是结合多彩的图画,猜测故事,感受意外的惊奇;没有机械的作业,有的是在学习故事的基础上,展开奇妙的想象,有趣地继续创编故事。可以画画,可以在图画下边写自己最想写的话。没有字数的要求,没有句式束缚的。于是,因为学习方式转变了,学习不再是被迫了,创意迸发了,孩子们将古利古拉留下的鸡蛋壳设计成马桶、轮船、汽车、雨伞……
二、多简洁哪
简洁的目标。任何目标的制定,都离不开学生的实际以及发展的需要。就低段学生而言,还是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是发展想象力的黄金时段。我们教育的悲哀,往往是在大量的说教、分析、训练之下,孩子们不会想象了。而这堂绘本课,曹老师将目标定位在发展孩子的想象力,从开始的激发想象兴趣,到引导不断的想象猜测,到最后的想象创造。都在努力给予孩子们想象的时空,搭建想象的实践平台。并且,作为语文课程的补充,曹老师没有忽略对语言的关照,比如,引导理解、运用时突显动词的准确性,在学生写话时,也不忘时时表扬学生会运用学过的货积累的词语。
简洁的环节。围绕这样的目标,曹老师的课堂教学只有三个板块:其一,用《最奇妙的蛋》导入,意在激发想象的兴趣,打开思维的广度;其二,以《古利和古拉》为载体,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实践,猜测阅读;其三,巧妙应用阅读绘本创设情境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创编故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尽可能少的预设“教”的环节、板块,就会尽可能多的给予孩子们“学”的时空,能让孩子们充分亲历学的过程。
简洁的手段。简洁了“教什么”,“怎么教”在低段老师们往往会花样百出吸引学生。可是在曹老师的课堂上,教学手段的应用只有读图、猜测、写话。读图——这是由绘本的特点决定,丰富的图画,隐含着大量的信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孩子们,早起的阅读是从读图开始的,因此,曹老师时时不忘利用图片教学,比如,刚开始引导观察图片,感受“奇妙”。猜测——我们平时的教学,以读为主,这样有一大缺点,就是孩子们往往游离于文本之外;而绘本则不同,曹老师每每关键处,就让学生猜测故事的发展,一则激发想象力,二则,学生猜测的过程就是走进故事的过程,在切己比对中,建构对文本理解的过程。写话——同样的这里的写与普通课堂不同,曹老师让孩子们先画,形象地表达自己的创意,然后再发挥想象,创编属于自己的一个小故事,从而利用图来巧妙突破言意转换的难点。
三、多丰富啊
丰富的想象。听完课的老师都惊叹于孩子们富有创意的想象,而且,是从刚开始的拘束于表达,拘泥于现实的联想,到后来的不停地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富有创意地描绘吃蛋糕时动作的千姿百态,富有创意地对蛋壳的设计,富有创意的用蛋壳做成新事物后再发生的有趣的小故事……从孩子们的表现,呈现的思维状况,可以看出,孩子们在这节课上思维是有增量的。
丰富的策略。这里的策略是指阅读策略。曹老师在课上,引导学生运用最多的是推测,如前所述,这是一种利于亲历阅读、创建文本意义的阅读策略;相比平常的阅读分析,推测能够让学生更主动地与文本、作者对话,能够达成完全而且真正将学生作为了阅读主人。其次,曹老师还引导学生应用联结的阅读策略,通过对前边故事情节的回忆,来推想后边故事可能的发展。
丰富的语言。以想象培养为主,以阅读策略运用为辅,同时,曹老师没有忽略语文的特点。比如,以读儿歌的节奏不断复现一段有韵律的语言,引导区分“滚”与“拖”,利用图片准确表述动物们如何“吃”,用加星星的方法表扬学生用词的丰富、准确、优美……同时,语言的形成遵循从形象到抽象的归纳认知规律,比如:先让学生想象“奇妙的蛋”,再归纳“独一无二、与众不同”;都是先图画,然后语言,先看图再说话,先画图再写话。
几点疑惑
课后,曹老师认为“课”就像“文”。文本的召唤性结构,使得文本的意义是由读者来确定的。课亦然!对于遗憾处、可改进处,让我得有个“一二三”作为听课的“课资”,否则——她威胁暑假任凭谁呼唤也不来缙云了。可是,那么好的一节课,如何会有许多的不足呢?而且对于绘本课还是第一次听到。思虑再三,为了暑假再次有机会见到曹老师的丽影,只好妄言之……
奇妙与不奇妙——猜测的选择
在《最奇妙的蛋》导入板块,曹老师的意图应当是运用这个文本打开学生的想象的思维。既然是导入板块,因此最好是又快又好。曹老师的预设是:出现绘本的题目就让学生想象“这个奇妙的蛋是怎样的?怎么奇妙,就往奇妙处想”,然后讲述故事,引导关注国王的诺言,讲完三只母鸡下的蛋,让学生猜想“谁会是国王的公主”。我想既然目标是激发学生展开想象,那么,关注国王的诺言猜测结果,好像猜测的难度不大,也不够奇妙。绘本最奇妙的地方是三只母鸡下的蛋,因此是否将猜测放在此处,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意想不到、与众不同。
【林顺所言有道理。当初我设计这个问题的意图是,让孩子们通过比较思考,感悟到“奇妙不是唯一的”“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奇妙之处”“与众不同的就是奇妙的”等等。课堂上,孩子们对于“奇妙”的理解的确让我欣赏不已。根据你的建议,后面是否加一个问题“这三个奇妙的蛋会孵出怎样奇妙的小鸡?”让孩子们去推测和想象……呵呵,这个问题真的可以有!:)】
猜到与猜不到——联结的矛盾
在让学生猜测古力古拉会“捡到什么”,曹老师引导联系前面的情节,老师的意图是联结前边,古力古拉爱吃的特点猜测可能会捡到什么,从课堂看,学生的思路好像有些没有打开,而且有同学很快猜测到了鸡蛋。第一,会否受到了的第一个绘本的影响,因此猜测到了鸡蛋;既然的第一个绘本的作用只是打开思路,那么,从意外的角度,可否换成别的。第二,学生很多的回答不是吃的,原因是不是对前边的情节印象不深刻?因此,在前边是不是将提问改为猜测古利古拉最喜欢干什么?(哎呀,记不清课堂的实况了,又好像当时曹老师让学生猜测过的,课还是现场评比较好)
不过,不是全猜到鸡蛋,不是全猜到吃的,不是也很丰富吗?全都猜测不到也不是好事,那样会不会没有了积极性?
【嘻嘻,这个我有提到的啦。】
模仿与不模仿——写话的困惑
孩子们异想天开地画了自己的画,写了自己的话,老师也好好地表扬了一番。最后老师出示了古利古拉的鸡蛋壳设计,亦即作者的设计。此时教师出示的目的是什么呢?只是关注故事的结果吗?还是印证孩子的猜测,亦或形成比较的落差?还是告诉学生“你们的创意,也可以当故事的结局”?忘记了绘本上的那段语言,不知道是不是经典,如果经典,是不是可以回过头让孩子修改一下自己写的话?比如,承接前边的动词的关注,看看自己写的动词是否恰当。(哎呀,太高段了)
【切中肯綮!当时下课铃响了,的确少说了那么几句,匆匆结课了。应该让孩子们感受到,作者有作者的奇妙,我们也有我们的奇妙,“奇妙”就在我们与众不同的创意中!在语言上,如果用一分钟或半分钟加以赏析,让实在有困难的孩子至少可以学着写,在“有意思”的基础上就兼具“有意义”了。】
曹老师呀,说了三点了,完成任务了!可把我的头想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