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就这样,你走进了我心里——梅子涵老师小语课堂印象

(2013-04-13 21:22:53)
标签:

第九届亲近母语

梅子涵

蓝裙子

听课印象

教育

分类: 杂谈随感

就这样,你走进了我心里

——梅子涵老师小语课堂印象

杭州市长寿桥小学  曹爱卫

梅子涵,一个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但,也是一个从没有出现在小语课堂里的老师。今天,他站到了第九届亲近母语的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聊文学,聊写作——儿童文学写作课:说说《蓝裙子》。

梅老师前一天就声明自己是一个“年轻”的老师(第一次走上小语课堂),希望“独立观察团”(本届论坛的一个新组织,专门挑上课老师的刺,怎么让上课老师棘手怎么来)老师能像宽容新老师那样宽容他。


课前,我读了梅老师的《蓝裙子》,读到“小狗就是妹妹”那一部分,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下来,默默地,静静地,止不住地流下来。那是怎样的一种牵挂和惦念啊!我们每个人心底都埋藏着这样一份不舍的挚爱,冥冥中,那份挚爱会在某个场合被激活,以某种特殊的形态,就那么不经意间,蹦跶出来,牵扯着你,意乱情迷。


课堂上,梅老师的教学技巧极其“笨拙”,根本谈不上“艺术性”。他先交代了自己创作《蓝裙子》的真实背景:他真的有一个妹妹,真的是在她一岁的时候去世在上海到武汉的船上,真的记忆中外婆的脸因妹妹去世而肿肿的,真的感觉到大人们对妹妹去世话题的隐晦……

然后,梅老师说:“一个作家把故事写出来了,如果没有任何人读,那叫文本。一个作家故事写出来,有人读了,这就叫作品。作家的作品就像把风筝放到天上去了,不同的人,站在不同位置的人,看到的这个风筝是不一样的。阅读的权利,体会的权利,想到什么的权利都在读者的手里。”他鼓励学生和教师学生(请了十位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梅老师的课堂)提问,他的故事现在已经像风筝一样飞在了天空,课堂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站在不同地方看风筝的人。今天的课堂,就是交流的课堂,交流的话题是:喜欢《蓝裙子》吗?有微微的感动或者害怕吗?也可以提问,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只要围绕《蓝裙子》即可。

学生的问题,虽然比较浅层,但是梅老师都认真地回答了。

有学生问:“故事中的哥哥很体贴,很温柔,梅老师,您在生活中也是很体贴,很温柔的吗?”

梅老师肯定了提问的学生,夸他判断正确,并且告诉大家,有些时候,作品里是可以看到作家的。

还有学生问:“故事中的哥哥能看到妹妹,妹妹能看到哥哥,这是真的吗?”

梅老师先是从怎样做一个阅读者的角度进行了引导:读故事的时候,不要去想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而是要去体会这个故事中的感情是不是真的。然后,他反问大家:“你们说一个在一岁的时候就死了的妹妹,会一直跟着我吗?”学生的回答,证明了他们完全有足够的能力理解这样的作品!“因为梅老师您一直想她,一直爱她,所以她一直活在您心里,就跟真的一样了。”梅老师点点头,说:“这是一种想念里的真实的跟着,我们要相信这样的跟着是真的。”

……

相比学生的问题,老师的提问令人尴尬和费解。

第一位老师的问题是:采用这中“人鬼情”的交流方式,儿童读了以后是否会有惊悚的感觉?

梅老师听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转向学生,问他们读完《蓝裙子》有没有害怕。学生很诚实,说第一遍有点,再读就没有了。梅老师听后,转向提问的老师,孩子般认真地纠正道:“在《蓝裙子》这个故事里,我不喜欢用‘鬼’这个词。我不愿意说我去世的妹妹变成鬼了,她在我的心里就是去世的妹妹,而不是什么鬼!虽然很多年过去了,但是,她是一直出现在我心中的妹妹。

说的多好啊!“鬼”是一个冰冷的第三方存在,给人阴森恐怖的感觉,但,梅老师心底的妹妹是那么弱小,那么温暖,那么依恋他,这是任凭岁月流逝,也无法割断的亲情哪!梅老师就是跟着这种情感,任由它牵引着,创作了《蓝裙子》。

这样温情的故事里,怎么会有令人惊悚的“鬼”?真是个见鬼的问题!

后面老师的问题,不说也罢了。

课堂上,对于老师和学生的问题,梅老师有时是直接回答,有时是绕开问题谈,但,他的观点,都是那么真诚,那么坦率,令人动容:

◎ 读文学作品,有时候要想得简单点,不需要多想的;有些时候要想得深刻一点,需要多想的。想得太多了,阅读会变成一件很劳累的事。

《蓝裙子》这篇小说从头到尾,我断断续续差不多写了一年。你不要以为心里有情感就一定会一气呵成的。我的作品中,我自己认为可以的作品,大多数都不是一气呵成的,都是很多口气才呵成的。

◎ 我写《蓝裙子》的时候,自己也泪流满面,所以读的人也会泪流满面。我没有哪个作品是自己写的时候嬉皮笑脸,而别人会看得泪流满面的。

《蓝裙子》是有中心的,那就是对妹妹的想念。不要用作文的要求企图来读明白文学。如果你读过很多文学作品,尤其是多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你就不会问这样的问题了。

◎ 你们听懂了也好,没听懂也好,反正你们听到了。这就是作家进入课堂和教师最大的差别。作家不是要教给学生什么,作家与学生交流就是给学生学习的机会。其实,即使是教师,他的任务也是给学生学习的机会,设计这种机会比教学(技术)重要。

……

梅老师的课堂、梅老师那些关于儿童阅读和儿童写作的朴素的话语,告诉我:

作家用真心在创作,读者带着真心去阅读,作品中的情感才会苏醒,产生共鸣。这是一种很美妙的阅读体验。

阅读是一件读者打开心灵和作品交流的过程,是没有任何负担的,是愉悦的,不要给阅读赋以太多的要求和任务,不要让阅读承担起它不能承受之重。

儿童文学是让成人走进儿童心灵的一条很有效的路径,没有儿童文学修养的老师,其心灵的土壤是僵硬的,是培植不出茁壮的儿童幼苗的。

创作是艰辛的,作品中的素材来自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只有心底有一块柔软的温润的土地,那些裹挟着真情真意的小种子才会落下来,在某个合适的时机发芽开花。

课堂是学生透过文本,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的地方,这种发现和发展必须藉由读者内心的自我觉醒,不是靠外部的力量可以完成的。

我们所爱的人永远不会死亡,他们只是换了一个站立的地方,但是,他们仍然会痴痴地将我们凝望,一如我们对他们的珍藏。

……


课后,观察团开炮时间。

有老师质疑梅老师的课,不像语文写作课,学生的生本地位也体现不明显,课堂就是教师自己在不断地讲述、讲述……

我很纳闷,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一个从来没有站到小学讲台上的老师,你能强求他按照小学语文老师的套路来上课?有必要按照小学语文的课堂来上课吗?

梅老师不像我这般强势反问,只是说,自己上的课是第三种语文课,一个作家和孩子们聊自己作品的课。第一种是国家课程体系内的课,第二种是像郭初阳老师那样有着明确教学目标的自己编制的课。而他的课,是没有任何框框和限制,纯粹地,读者和作家交流。

对于自己的课堂表现,梅老师不谦虚。他说:我觉得我今天的课堂表现很不错,文学交流就是这样日常的。你说我眼里没学生,我今天叫了十来个学生来提问,五十分钟时间里,解答十多个问题,还不够吗?还要不要让我讲了?对于课堂不完美,我承认的。我很愿意原谅自己的不完美,但是我不能原谅自己不追求完美!

……


梅老师的课堂,我认为,我们(包括上课的孩子们)应该去触摸作家创作作品时那颗柔软的真诚的童心——他为什么写这样一个作品,这个作品的创作心路是怎样的,这个作品带给作家本身的意义是什么等等,以此来清明我们自身该如何面对儿童文学,如何对待儿童文学的写作和儿童文学的阅读。不要在教学流程和教学实施上去为难梅老师了。

就这样,梅老师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摇摇摆摆地,但,又是轻轻松松地,走进了我的心里。

 

附梅老师讲述的关于“独立观察团”的故事:昨晚我们去吃自助餐,服务员问我们要票据,我只对她说了一句:“我们是独立观察团的。”结果,服务员啥话也没说,就退到一边去了。我们就大摇大摆地进去了。

我说:梅老师幽默,“独立观察团”威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