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写话形式 点燃写话兴趣(一)——仿写童诗
(2012-11-30 23:44:01)
标签:
开发写话形式点燃写话兴趣仿写童诗低段写话教育 |
分类: 语文碎思 |
开发写话形式
杭州市长寿桥小学
当前,低段写话教学较为常见的形式有“看图写话”“写日记”“仿写课文精彩语段”等。这些写话形式,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如“看图写话”,经过看图指导,儿童写得就大同小异,语言规范有余,灵性不足,容易走入语言格式化的窠臼。再如“写日记”,由于儿童缺乏内省的能力,往往一天下来,觉得没东西可以,抓耳挠腮,痛苦不堪。
“写话”是由意到言,由言到文的复杂心理过程。小学低年级儿童,思想是朦胧的,跳跃的,表现在语言上,必然也是零碎的,不成片段的,且大量会讲的字不会写,不能完全满足表达的需要,再加上老师那些“规范性”写话要求,儿童很容易丧失写话的兴趣。
让儿童有兴趣写,是写话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写话教学的“核心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低段“学段目标与内容”“写话”一项首条提出:“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这是低段写话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假若儿童每每拿起笔,就算能写出几句语意连贯、通顺流畅的句子,但他们的内心厌恶写话,逃避写话,这样的写话教学,也称不上是成功的。
那怎样让儿童对写话产生兴趣呢?个人以为,开发“有意思”的写话形式,是点燃低段儿童写话兴趣的第一把火。因为,对儿童来说, “有意思”远比“有意义”重要得多!
一、仿写童诗
低年级学生阅读面不广,语言积累不足,严重影响他们的书面表达。教学中,如能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训练,丰富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促进儿童写话能力的提高是极其有利的。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儿童学写诗歌,亦是如此,他们需要优秀的童诗做拐杖,从中汲取“写”的形式、方法和视角,在“仿”中,他们习得语言图式,摸索童诗写作的路径,感悟独特写作视角带来的新奇。仿写童诗,满足了儿童对认识世界的表达需求,带给他们的是全新的话语表现体验。
(一)
很多经典的童诗,从形式排列看,是一行一行的,但是,把它连起来,是一句完整的富有童趣和诗意的话语,是儿童学习语言的经典句式。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二篇课文是《四季》。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童诗,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语言自然、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学时,教师不必多讲,只须采用各种形式,反复诵读诗歌。在诵读中,儿童就能自己发现:每一节诗歌写了一个季节;每一节诗歌句式是基本相同,都是“谁怎么样,他对谁说或他怎么说,他是什么季节。”
“为什么草芽说他是春天,荷叶说他是夏天,谷穗说他是秋天,雪人说他是冬天呢?”再次诵读,再次发现:诗歌所写的事物是每个季节有代表性的事物!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还有哪些代表性事物,他又会怎么说?”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也可提供一些图片,帮助学生开启生活经验之门,再让学生学着课文中诗歌的基本句式,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把学生的仿写的诗句串烧一下,又是一首首新的《四季》。
柳枝青青,他对燕子说:“我是春天。”
荷花红红,他对小鱼说:“我是夏天。”
黄叶飘飘,他对大地说:“我是秋天。”
北风呼呼,他对大树说:“我就是冬天。”
桃花粉粉,他对蜜蜂说:“我是春天。”
蝉儿知知,他对大树说:“我是夏天。”
枫叶红红,他对小鸟说:“我是秋天。”
腊梅黄黄,他对人们说:“我就是冬天。”
儿童在仿写中,不但习得了书面语言的基本句式,更为可喜的是,他们的生活经验被唤醒了,写话兴趣被诱发了,一句句活泼泼的充满儿童气息的语言,就像泉眼里的泡泡,不断地涌出来,涌出来。
(二)
儿童诗虽然短小,简练,却也有自己的结构章法:有的层层渲染,引人入境;有的首尾照应,引发共鸣;有的循环往复,趣味盎然……多样化的诗歌语言结构,为儿童搭建起一座座具有魔力的语言宫殿,吸引着他们去探秘、解密。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首篇课文是《柳树醒了》,题目就散发出浓浓的诗意。这首儿童诗,恰似从一个好奇孩童的视角,在窥探柳树醒了的前后变化,语言结构颇具特色:
春雷跟柳树说话了,说着说着,小柳树呀,醒了。
春雨给柳树洗澡了,洗着洗着,小柳枝哟,软了。
春风给柳树梳头了,梳着梳着,小柳梢啊,绿了。
春风跟柳树捉迷藏了,藏着藏着,小柳絮啊,飞了。
柳树跟柳孩子们玩耍了,玩着玩着,小朋友们,长高了……
《柳树醒了》把“柳树醒了”“柳枝软了”“柳梢绿了”“柳絮飞了”,四个柳树在春天变化的主要特点,采用层层递进的结构,描摹出来,诗歌弥漫着逗人的童趣。儿童读这样的童诗,就如沉醉在美妙的音乐里,欢快而愉悦,仿佛能看到文字从纸上蹦着跳着走出来。
“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这个问题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孩子们想象的大门。“如果能像课文那样一步一步讲清楚它的变化那就更了不起了!”把儿童的语言表达指向语言结构的迁移运用。
事实证明,儿童的诗情诗意足以让教师自豪。
小芽醒了 (胡宇翔)
春雷跟种子说话了,说着说着,小种子呀,发芽了。
春雨给小芽洗澡了,洗着洗着,小芽芽呀,长高了。
春风给小芽梳头了,梳着梳着,小芽上的子叶呀,掉了。
春燕跟小芽捉迷藏了,藏着藏着,小芽啊,长出绿叶了。
胡宇翔小朋友的诗歌编写,非常有逻辑,看得出,他平时很善于观察自然,把种子发芽,长高,掉子叶,长绿叶的过程清晰地记在脑海,所以,写话要用的时候,就能轻松提取运用。
而郑馨蕊不写春天,她对冬天里梅花感触特别深,换一个视角,写得很有韵味。
梅花开了(郑馨蕊)
冬风跟梅花说话了,说着说着,梅花呀,醒了。
冬雨给梅花洗澡了,洗着洗着,梅花哟,开了。
冬雪帮梅花染发了,染着染着,梅花哟,白了。
梅花跟小朋友们玩耍了,玩着玩着,小朋友们,强壮了……
童诗仿写,让儿童和生活贴得更近了。简短有趣的儿童诗仿写,让他们在“诗兴大发”的过程中,感受到仿写诗歌带来的无限乐趣。
(三)
想像是诗歌的翅膀。优秀的儿童诗,读着会有眼前灿然一亮的感觉,仿佛那些语句是你寻寻觅觅了很久,而今突然跳到眼前,令人欣喜万分。这种独特的视角某种程度就是儿童的视角,这样的审美就是儿童的审美。就如日本诗人金子美玲在《奇怪的事》所写:
我奇怪得不得了,从乌云里落下的雨,怎么会闪着银光?
我奇怪得不得了,吃的是绿色的桑叶,怎么会长成白色的蚕宝宝?
我奇怪得不得了,谁都没有碰过的葫芦花,怎么会自己“啪”地就开了花?
我奇怪得不得了,怎么问谁都笑着说,“那是当然的啦。”
在成人眼中,熟视无睹,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儿童眼里,却是那样的神奇,那样的不可思议!当儿童用清澈的眼神抚摸世界的时候,想象的翅膀张开了,心灵与事物对话了,不知不觉中,他们走进了迷人的诗境中,亦真亦幻,情思在瞬间“陌生化”,缤纷的诗意就会恣情洋溢。
我奇怪得不得了,从圆圆的蛋里,怎么会爬出长长的小蛇?
我奇怪得不得了,明明没有脖子的向日葵,怎么头会扭转方向?
我奇怪得不得了,没有人告诉太阳时间,他怎么会知道什么时候升起,什么时候落下?
我奇怪得不得了,怎么问谁都笑着说,“那是当然的啦。”
独特的视角,美妙的想像,儿童会陶醉其中、“乐而忘返”。当他们的童心童趣倾泻于笔尖时,一行行清新的小诗便诞生了。
当然,在仿写儿童诗时,要切记为写而写,而是要唤醒学生用童诗来表达情感和想法的欲望,他们才会有写的热情。